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09:38:43
字号:

袁隆平爷爷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用9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获得的杂交水稻受到了东西方不同国家的支持和赞扬,而袁隆平先生也正因此获得了来自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比如在1987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颁发过科学奖,以及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的发明和创造奖章和荣誉证书,都颁给了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爷爷逝世

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终其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发布后,社会各界悲痛万分。在院士离世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不少民众自发前往,在院门前留下悼念花束。还有人特地扯来青翠的禾苗,寄托无尽的哀思。灵车从医院到殡仪馆的所经之处,车辆自觉静止、喇叭齐鸣。无数各地民众自发夹道护送袁老,撕心裂肺地反复呼唤“袁爷爷,一路走好”。

连日来,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设立的吊唁厅里,献花队伍从凌晨排到了深夜。有人不远千里、万里赶赴长沙,就为送袁老最后一程;不少人在网上下单,托快递小哥敬献鲜花。

社交网络上更是溢满悲痛,大家在网络吊唁厅线上献花、燃烛、点“星”,遥寄哀思。网民纷纷留言缅怀,在对这位“稻田守望者”表达感激与敬意的同时,更有不少年轻一辈发出“以身承志继往开来效袁公”的心声。

为什么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世纪70年代,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广阔土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中国培育成功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杂交水稻,已经增产了几百亿斤粮食,并在亚洲、非洲、美洲许多国家推广成功,被公认为是继墨西哥矮秆小麦培育成功之后又一项对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明。为获取这一胜利立下头功的,是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1930—)教授。

袁隆平是湖南人,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热爱乡村的一草一木,也体会到每粒稻谷所含的艰辛。他于1959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就来到湖南黔阳农校担任遗传育种教师。

利用杂种第一代的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实现农业生产突破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手段。早在三四十年代,美国就推广了杂交玉米,50年代,墨西哥又出现了矮秆高产的杂交小麦,但是自20年代以来,育种学家们培育白花授粉的水稻杂交优良品种的工作却一直没能获得成功。袁隆平在农校一边结合教学,及时了解外界水稻育种动态;一边细心观察周围稻田具有特殊性状的植株。1960年他在培育高产稻种试验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他决心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1964年夏天,他首次发现了雄性不育株,以后又率先提出了通过培育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进行杂交的设想,并含辛茹苦地加紧进行田间实验。1973年,终于突破难关,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1974年和1975年在南方多处试种效果良好,1976年后开始大面积推广。从此,中国成立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证明,在同样条件下,杂交种比一般良种增产20—30%,高的达50%以上。

年,籼型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项出口专利转让给美国,很短时间内为许多稻米生产国引种。

为了表彰袁隆平对国家和人民作出的杰出贡献,1981年国家科委向他颁发了新中国成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向他颁发了发明创造金质奖,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科学奖,1988年又在英国伦敦荣获国际朗克基金奖。国际友人赞誉他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一、培育带蘖壮秧:

1、秧田整理:冬季农闲时翻挖、晒垡,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通气性,结合深翻地,亩施腐熟的农家肥1500—2000公斤,反复翻挖,使土块细碎,撒种时要求达到墒面平整,无杂草杂物,不干不烂无积水,种子撒下能半粒入泥,不跑不跳。

2、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2~3小时,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势,泡种时每10㎏谷种用施保克5克药剂浸种48~72小时(2~3天),可防治种传病害尤其是恶苗病(公秧)。

3、精量播种:杂交稻每分秧田播种2~2.5㎏,育秧一定要做到减种不减秧田,约3~4㎝2(火柴盒大小)秧田播一粒种子为宜。

4、种子覆盖:盖种必须使用腐熟细碎的农肥,杜绝使用生粪、鸡粪、尿灰,种子一定要盖严,覆盖厚度0.5~1㎝以不露种子为宜,盖膜前每分秧田用15毫升30%扫弗特乳油兑水10~15㎏喷雾进行秧田除草。应分墒盖膜,墒宽1.7米,膜上加盖少许覆盖物,秧田四周开好排水沟,保持排灌通畅。

5、加强秧苗管理:

(1)播后至揭膜前应保持墒沟里有水墒面湿润,并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晴天及时通风避免烧芽烧苗,雨天及时清除膜上积水;

(2)待秧苗第二片真叶展开时揭膜,揭膜后保持苗床上有一层薄水即可,并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在大幅度降温前应灌水护苗;

(3)揭膜时每平方米床面喷洒1000—1500倍敌克松药液3—5公斤防治立枯病;

(4)及时追肥,2叶期施断奶肥,每分秧田施尿素0.5千克,叶面喷施“沃叶离子磷酸二氢钾”移栽前7~10天施送嫁肥,每分秧田施尿素1千克;

(5)近来嵩明水稻秧田期以蚜虫为代表的刺吸式害虫危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应搞好防治,拔秧前喷施一次杀虫剂和杀菌剂,以免将虫卵和病菌带人大田。易发青苔的秧田每分可用硫酸铜0.5~0.8㎏拌细土8~10㎏撒施进行防治。

二、规格化移栽:采用定点拉线移栽,株行距4×6寸,每亩栽2.5万丛,戴蘖多的栽一粒谷秧、分蘖少或不戴分蘖的栽两粒谷秧。

三、科学肥水管理:1、培肥大田,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000千克、普钙30千克、尿素10千克、硫酸钾10千克作底肥;2、追肥:秧苗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10千克(可带除草剂);3、水分管理:移栽后适当深水护苗,分蘖期浅水管理,自然落干,分蘖苗达到预期有效穗数撤水晒田至开裂。四、做好以防治稻瘟病为核心的防治病虫草鼠害工作。

因为是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袁隆平为了人民吃上粮食,自己经历了千辛万苦找到了不育植株,让人们有饭吃,解除饥饿,所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当乡村教师的时候,带着学生去见习。所谓的见习就是到农村的麦田里,庄稼地里和勾勾叉叉的农田边上,看一看农作物的长势怎样。以及各种农业的产品是什么样子的。就这时候有一次他发现了一株野生稻。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常常是很多人一起努力探讨很正常。不能否认在当时有很多的科研人员在研究杂交水稻,只能说袁隆平院士运气很好,找到了雄性不育株。发现大于发明,但是成功的上帝也最能眷顾认真投入,有崇高目标无私追求的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必须承认袁隆平带头研究成功了杂交水稻,这是对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47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