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的发展史上茶文化也在不断的改善,茶文化已经在中国的各个地方生根发芽,每个城市、每个民族都有着不一样的茶文化,山东是中国历史中的名城,在山东文化中。茶文化也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山东茶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吧。
一、山东茶文化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陆羽的记述,神农氏是中国第一位发现茶的饮用功能的始祖,而西周鲁国周公则使茶得以闻名于世,故而山东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饮茶于山东普及,始于唐宋时期,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闻见记》中记有“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723年左右)泰安灵岩寺,到处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到了中唐,北方饮茶已较为普及,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自宋代至今,茶已成为山东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孔孟之乡”山东作为华夏礼仪之地,更是提倡中国传统礼文化。客来泡茶,是许多地方的民俗和礼仪。茶,蕴含着一种“礼”的象征。
山东不仅有饮茶之风气,也产茶。《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据竺可桢研究和有关考古资料,指出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湿热,所以关于上古时期这一地区有茶的传说是有可能的。后由于气温骤然变寒使茶绝迹。据地方志记载,山东在元、明时期,昆嵛山区曾设有管理茶叶生产的机构“茶场提举”。又《中国茶叶》1979年曾报道,1940年日本石川县茶叶组合副组长本山亮一来山东调查种茶的可能性,在津浦铁路沿线北纬36°以南的旷野中,发现一株唯一的大茶树,“粗有三抱,高达五丈余”。
同年日本《茶》刊报道了这一发现,并刊载了大茶树照片一幅,但没有山东省茶的试验、生产记载。新中国建立后,山东于50年代开始从南方引种茶。在1952年到1966年期间,山东省进行“南茶北引”试种,从1966年起山东省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茶叶生产,在对山东省宜茶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以后,主要选择了三个区域开展大规模的引种试种:
(一)东南沿海茶区,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临沭等市县。
(二)鲁中南茶区,包括沂水、沂南、平邑、蒙阴、临朐、泰安、新泰、莱芜、费县、苍山、郯城、枣庄等市县。
(三)胶东半岛茶区,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牟平、蓬莱、招远、莱阳、即墨、平度等市县。
其中,东南沿海的茶叶种植面积一直巩固在2万亩左右,几乎不存在冻害问题,种茶的经济效益高于相同条件的其他经济作物收入,是山东省最适宜茶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继续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着成就。山东省的茶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目前已形成3个重点茶区。
1、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hmz,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栽植于省园艺研究所(泰安),法如种麦,越冬死亡。
2、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在青岛考察工作,见到中山公园的成活茶树,即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种任务。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67年在26个县播种近130hm2,成活率达45%,1968年播种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160hm2,成活率达95%。自此总结出山东种茶必须抓好四个结合:种茶与植树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牧养殖相结合。
3、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一)特产
蟾酥 系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酥或黑眶蟾酥的耳后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加工品,是名贵中药材。莒南蟾酥以质优效高而著称,除供国内药用外,还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被誉为“光东酥”。
花生 1945年,莒南县种植花生面积23万亩,亩产皮果25公斤。1956年,种植面积40.2万亩,亩产皮果108公斤。1978年和1988年,莒南县先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农牧渔部确定为花生生产基地县和花生商品基地县。莒南县科技人员培育的“莒南一号”花生良钟,被山东省外贸出口委员会确定为出口优质大花生。1989年,莒南县列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四位。2006年,全县种植花生40万亩,总产1.2亿公。
苹果 1984年前,主要品种有小国光、金帅、红香蕉、倭锦等。1985—1987年,大量引进栽培普通乔化红富士、新红星等新品种。1992年后,大量栽培脱毒M26矮化中间砧红乔纳金、红富士等品种,1 993年始,实行苹果套袋栽培技术,生产的优质高档苹果外形端正,果皮细腻,着色鲜艳,全红,无病虫害,无农药污染,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板栗 莒南栽植板栗历史悠久,至今尚有300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树3000余株,仍枝繁叶茂,结果较多,主要分布在沭河和龙王河两岸。2005年,全县板栗树面积 万亩,总产量 万公斤。
莒南板栗个大、均匀,皮薄易剥,色泽鲜艳,味道甘甜,糯性强,既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又是一种中药材。板栗含有蛋白质10.7%,脂肪7.4%,淀粉70%,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天然活性酶以及钙、磷、钾、铁等矿物质。据《本草纲目》、《千金方》等古药籍记载,栗味甘,性温,通脾、胃、肾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之效。板栗内果皮、外果皮、叶、树皮、栗花、根皆可作药用。栗房含有大量单宁及鞣酸,可制烤胶。板栗既可生食,又可蒸煮食用,还可制作精美的糕点及加工成多样食品。莒南县板栗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大量销往日本,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绿茶 莒南栽植当地茶树历史悠久。1965年,首次引种南方茶树成功。1978年,全县茶园1.53万亩。后因管理不善,面积减少。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 亩,产茶 万公斤。
石雕 莒南县石材资源丰富,盛产花岗岩、正长岩、大理岩、紫红砂岩、莒翠玉(即蛇纹石化大理岩)、莒红玉等。境内自古就有艺人从事雕刻业,已出土的古代石雕,即展现出当时雕刻技法的成熟。主要产品有3大类,3000余个品种,雕像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深受人们喜爱。工艺石雕多采用莒翠玉、莒红玉、白云岩、紫红砂石雕刻花、鸟、鱼、虫、笔筒、花瓶、人物等。1992年,莒南县人民政府把石雕佳品“冰梅结晶”作为国宾礼品赠送给奥地利贵宾。装饰石雕多采用大理石、花岗岩、红砂岩、雕刻石狮、石塔、石龟、石灯笼、水钵、大型佛像等,其中最具特色的石灯笼有400多个品种。王家大庄村的石雕巨塔为世界最大的石塔。雕刻石砚多采用紫丝石、金星石、燕子石、徐公石等,根据石料天然形态,赋于艺术新意,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王家大庄采用莒翠玉雕刻的奖杯,1986年被选用第十届亚运会最佳运动员奖杯。坪上石刻厂雕刻的“骏马群”获“神斧杯”石雕大奖赛一等奖。县雕刻厂雕刻的巨砚“八仙过海”,经专家鉴定,定为珍品。莒南石雕除畅销国内各地外,还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丹麦、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柳编工艺品 莒南艺人从事柳编已有上百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板泉镇、刘家庄乡的沭河沿岸村庄。所产沭河白柳条,空心小,弹性强,细长似藤,洁白光亮,是国内优质品种。传统柳编制品主要有箢子、簸箕等。70年代中期,莒南县的柳编工艺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20多年来,柳编技艺日渐提高,产品发展到12个系列4000我狐假虎威品种,除日用花蓝、菜筐、纸篓、果盘、衣箱、宠物窝等外,还有草柳混编、竹柳混编、柳木制品、柳腊制品等。规格有大、小、方、圆、单、套之分,花色分白色、彩色、单边、双边、花边等、柳编工艺品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既是家常用具,又是精美的艺术观赏品。全县已有100余村1万余人从事柳编业,板泉镇、刘家庄乡、相沟乡为多,年出口产值6000万元,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荷兰、瑞典、比利时、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莒南县成为山东最大出口柳编基地县。
木梳 板泉镇高榆村产。制作木硫需选用木质细腻的硬木料,以枣木为最佳,杏木、梨木次之。经过截砣、解板、顺木丝、蒸煮、脱胶、烘干、砍板、刮板、铲口、划样、开齿、齐齿、散花、棒齿、剔齿、圆背、磨背、刻花、着色等2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分大弓、大片、大方、中方、小方、栊子6个规格型号。木梳具有塑料梳不可替代的活血通络、健脑护发之功效,热水烫不变形,使用后无毒,无过敏反应。年产量约150万把,除畅销省内各地外,还行销江苏、上海、浙江、河南、安徽、河北、北京等省、市。
薛家窑黑陶 薛家窑,是窑名,也是村名,位于大店镇北1公里处。因早年薛姓在此建窑烧制陶器而得名。
薛家窑的制陶工艺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主要用当地的泥土,通过筛选、打泥、轮车制坯、晾晒、烧成等几道工序制成陶器,有的还要刻花、刻字。清明末年,制陶艺人刘西同、薛立元、庄秀佃、庄孝增等制作的火炉,外层雕透花,为**,造形各不相同,官府曾作为贡品献给清官。新中国建立后,薛家窑的制陶工艺日渐精美,产品式样新颖,美观实用,灰、黑、红各色俱全,有各式缸、盆、坛、壶、罐、花盆、瓦墩、火炉、痰盂、茶盘、玩具、绣球、笔筒、香炉、蟋蟀盒、儿童小玩具、花车、铃铛等,还有建筑用的瓦当、兽头等数百个品种。该窑制作的凹底壶,薄而轻,底凹如倒置漏斗,只用一棵高梁秸即能烧开一壶水。1993年,薛家窑从业人员300多人,年产百万件,产品除畅销当地外,还远销江苏、河北等省,其技艺已流传到山、内蒙古及东北三省。
焰花爆竹 主要产是岭泉乡大圣堂村、淇岔河村和岭泉村。产品有“蜂蝶舞”、“孔雀开屏”、“双龙吐珠”、“嫦娥奔月”、“彩龙戏珠”等牌号的焰花和各种鞭炮,共百余个品种。除在当地畅销外,还远销东北三省及邻近省市。1987年—1993年,所产“嵋山”牌、“华光”牌焰花,均被评为临沂地区优质产品。
54°妙真特液 县白酒厂生产。采用优质原料,利用先进工艺酿造而成,具有绵甜甘冽、窖香浓郁、口感纯正、余味悠长等特点。1990年投产,1991年10月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获布鲁塞尔国际金奖和曼谷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1993年生产40.5吨,销往国内10余个省、市、自治区。
(二)名吃
莒南县物产丰富,饮食文化独具一格,有各色风味小吃,能让人大饱口福。
莒南驴肉 "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莒南毛驴纯饲青草等无公害绿色植物,饮天湖、石泉湖天然矿泉水,其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闻名全国的"莒南老地方驴肉店",用独特工艺炮制的香喷喷的驴肉,配以色泽澄黄汁汤,辅之浓香咸辣的佐料,色、香、味、形具佳,是大补佳品,令人百吃不厌。与临沂八宝豆豉,蒙阴光棍鸡并列为沂蒙三大名吃。
王记狗肉 久负盛名的王记狗肉,是祖传手艺,做工精细,用料奇特,鲜醇味美,色香、味美、肉嫩,凉吃热食皆宜,是上乘的滋补食品。尤其是儿童食之,能清瘀去痞,补胃养肾。
天佛春煎饼 采用当地优质小麦、玉米、小米、芝蔴、穇子米等当地杂粮,拌四季野菜、蔬菜精工制作,薄如纸,色如锦,形如月,味如酥,营养丰富,倍受人们喜爱,是食用和馈赠宾朋的佳品。
莒南地瓜菜 采用当地产红瓤大地瓜,削皮切条,佐以花生面,清水煮之,开锅加盐即可食用。色如玉,汁如奶,口感清爽。味道香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传统的民间小吃。
沂蒙玉芽茶 莒南茶叶最为出名,沂蒙玉芽茶更是极品。用无公害茶叶制作的沂蒙玉芽具有"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味持久,滋味鲜浓,汤色明亮"等特点,是我国北方茶的代表,远销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