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04:43:16
字号: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1.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重阳节前后,北京西山的几十万棵黄栌变成一片徘红,将西山装点得分外美丽,别有风情。漫山遍野,犹似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盛装。几个亲朋好友,三五结伴同登西山看红叶已成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3.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现在这一风俗已很少见了。

5.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

回答者:badboyqi2008 - 总监 八级 10-27 17:51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中医,中国的医学,俗称祖国医学。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能断病之吉凶,人之生死。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断病之所在,这是客观实践,由不得人信不信。2003年的非典,今年的新冠都验证了中国中医药的奥妙所在。

愿中国中医药学早日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在我上高二的时候(七二年),我得了神经衰弱,西医给我开了索密痛,吃一片效果还算可以,作用可达四到六个小时,两天不行了,只管四个小时,超过时间,头几乎要裂了,西医说也没有好的法子,后来我找姓黄的老中医,黄医生告诉我,有两种药可治:一种是天王补心单,二种是下味地劳丸。有一样就可治愈,可惜医院没有。星期天去了三家乡镇医院都没有。邻村姓崔的中医告诉我,可以针灸。

天天上课,哪有针灸的时间,况且近二十里路,不治,无法忍受,我想了我的同学王汝祥,他是中医世家,因他家离学校近,曾去家过好多次,那时都是晚上,架上中药让我开了眼界。我告诉他,回家后找找有我需要的那两种药吗?

当初王汝祥告诉我不要寄于厚望,只能说找找。结果真找来了,他告'诉我就这一瓶。一瓶也好,一瓶吃了三分之一就好了,剩下的放置了好几年,生怕犯呀。

毕业后,各奔东西,王汝祥去学中医,毕业后坐阵镇中医院,相隔十多年,儿媳重感冒,咳嗽严重,因为怀孕后许多针药不可用,各种禁忌烦琐,我只好去找他,他似乎有点难,还是开了一张药单,告诉我怎样服用。

去中药房取药,药师看看我,拿着药方:你是最得人的。我问:怎么讲?因为这种药是不向外卖的,亏本。:哦?!!!原来如此?到家服了他开的药真的很快就好了。

大约七年前,本人血脂偏高,在华伦医院住了八天出院,回家仍然不爽,我去找他,我发现他的处方与别的医生的处方不同。我曾讽刺他:你行不?他也很会还击我:不行,我给你开条转院,去北京天坛医院怎么样?:天坛医院在南京吧?:有点病吓死你了,比你这病厉害的见过多了,我敢说你去县人民医院治疗也不过如此。:好吧,上你一次当。

本人并非为他做广告,在网络里你也找不到他,人却确实存在着,那一次七八年没犯,他还交待,不仅治疗,饮食也要注意。

病从口中入,病从汉中出。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能看出医院查不出的疾病来,但仪器能更加确诊一些疾病的诊断准确程度,各有长处。

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谁也驾驭不了谁,不要老是想着用其中一个标准去衡量或者管制另一个。

男人和女人就是男人和女人,不可能用要求男人的方法要求女人,或者要求女人的方式要求男人,差别是必然的。

中医有中医的长处和不足,西医有西医的长处和不足,两者可以取长补短,但不能欺行霸市。近些年来,取消中医,摸黑中医的声音甚嚣尘上,但始终无法对中医造成伤害,为什么呢?

事实说明一切,这也正是中医药千年不倒的原因所在。无论别人有什么样的心机,做好自己,传承好自己,再发展自己才是真谛。而不是急于走出国门,降低身价。自身都没发展起来,凭什么走出国门?

这问题就是乱说,胡说,挖坑!充满偏见!把脉,通过脉相可以发现一部分问题;验血,可以查出一部分问题;做B超,可以发现一部分问题。检查手段,各有所长。利用什么检测手段,不是区分中、西医的标准!西医能发展,中医为什么不能发展?中医为什么不能利用仪器?中医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你根本就不懂什么是中医!

老医生把脉与仪器检查一样准确,在网络小说《xx神医》里有,在《神医在民间》里也有。在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

现代医学所有的检测仪器和化验设备都是结合医学知识,利用物理化学的原理发明的。跟中医的阴阳五行一点关系没有。

中医的望闻问切只是很粗略的诊断,不可能很精确。

把脉最不准确,把脉只能大致了解心脏情况,不可能诊断出其他组织器官的疾病。就以腹部疼痛为例,我不说疼,他能诊出我腹疼!就算他猜出我腹疼,能准确说出什么部位、什么病吗!

问才是中医的真本事,中医多能说会道,最能揣摩患者心理,又会导话。在不经意间,就了解了你的大致病情。

除非神医具有透视、开天眼、异地看病、意念发功……的特异功能。可惜这些骗子都成了 历史 垃圾!

自古中医无仪器,全凭三指断人身。

古代中医不象现在授大课,爱会不会,过去都是父传子,师带徒,先识药,知药性,再学炙药,懂药材知药里,背汤头,学看病,扎针灸没个三五年实践根本不行,一般都是扎自己找穴位,体会总结,用心记师付听说的每句话,在实贱中学习没几十年功夫不可能做到。

中医把脉和仪器检查它不是同一水平。仪器检查是症也是指身体各器官发生的变化。中医把脉是指各器官的变化是为什么变化找它的变化原因,又根据它变化原因来治疗

我记得在网上一个视频,一个中医一个B超,把脉验怀孕,有一女的中医把脉怀孕了,B超检测未孕!后来通过验孕棒,中医胜,拿10万块走了!

我国还没引进西医医术设备前,我们都是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病情,我是非常相信中医的。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43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