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这三个字是现在时下的热搜词和关注焦点。“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的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星堆”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作为农业科普人,我更关注农业的考古脉搏。令人惊喜的是,在三星堆的考古中挖掘中发现了碳化植物种子,而且碳化植物种子非常丰富,有粟、黍、稻等农作物,其中稻的占比是非常高的。众所周知:稻谷即大米,大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稻的发现说明了三星堆农业发达且先进。
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于人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以稻为例,稻生长纬度跨越性极强,当今在我国种植最北是黑龙江省,最南到达海南省,但主要的生长区域还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在北方以山西太原的晋祠大米最具代表性,因曾经的御用贡米而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一年一熟地肥水美而粒饱劲韧营养丰富。
水稻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包括水稻在内的“五谷”都是神农氏发现和驯化的。据传,神农氏生活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前,而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人对水稻的驯化,远远早于这个时期。
据考古发现记载,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在这个长江下游浙江余姚的一个小镇,发现了大面积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同时也发现了大量的栽培稻的稻谷遗存。截至目前,全国单是距今1万年以上的栽培稻遗存至少就有6处。也就是说,早在距今1万年前,中国就进入了原始农业文明。
而古蜀国四川地区有关稻谷的栽培历史在考古挖掘中鲜有发现。三星堆的稻谷碳化植物种子的出现,将稻谷的栽培种植历史向四川地区延伸,将古蜀国农业文明的发达程度推向新高度。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当中,还出土了很多古蜀人的陶器。这些陶器主要用来作为盛酒的酒器,能酿酒说明了三星堆农业的空前发达,而稻谷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古蜀国大面积粮食丰收,不仅仅满足自给自足的吃饭问题,还将多余粮食用来酿酒,举手之间、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三星堆时期,当地的农业富足可见一斑,大有一派稻谷丰熟,鸡犬相闻,祥和兴盛的文明景象。
三星堆的考古挖掘还在进行中,历经了37次的挖掘工作,也仅仅只挖掘了三星堆遗址的千分之二,对于即将出土的文物我们翘首以盼。
三星堆遗址中发掘过程中发现了稻谷、粟和黍这3类农作物,而且有个共同点:稻谷占比都要高于黍和粟,这说明约4000年前古蜀人就开始普遍种植产量更高的稻谷,把大米当重要主食,大米这种口感好,营养价值也高的食物,千年过去仍然是四川人甚至大部分中国人的日常主食!
有,除了我们所熟悉的青铜文物,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盛酒的陶器,这说明几千年前古蜀人便会用粮食酿酒,千年前的生产力当然没法和今天比较,需要用到很多粮食的酒醋都堪称“奢侈品”,既然有用来酿酒的多余粮食,说明古蜀人的农业水平是比较高的。
那么古蜀人平时都会吃什么呢?他们的主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中国人的主食自古就有“五谷”之说。郑玄注《周礼》时写道:“五谷,麻、黍、稷、麦、豆也。”这里面是没有提到稻谷的,但赵歧注《孟子》却将稻谷列入五谷,他总结的五谷分别是:稻、黍、稷、麦、菽。稻和麦我们最熟悉,菽,就是豆类,而黍去掉壳就成了黄米。
在三星堆的研究过程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重要的线索,他们采用浮选分析法,在土地上找寻出了古蜀人的主要粮食之一,即粟(小米)和稻谷的炭化颗粒。
粟(小米)的碳14检测明显早于稻谷,数据显示,稻谷的具有4000年的历史,而小米则具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也就是说,古三星堆人曾一度以小米为食物,直至后来出现了大米,才让大米成为了主食。
三星堆古蜀人有五谷的种植。
三星堆是按照八卦图设计的,没有五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