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都带病菌,可成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粒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叶梢,插秧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病菌主要通过气孔侵染。在夜间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干燥后成小的**珠状物,可借风、雨、露水、泌水叶片接触和昆虫等蔓延传播,也可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到其他田块。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粳稻通常较抗病,而籼稻品种大多感病,受害严重。一般籼型杂交稻(如南优2号,汕优63号)比常规稻感病,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感病。对白叶枯病抗性好的品种大多也抗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该病叶片上初生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纤细条斑,呈油渍状半透明。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许多细小的露珠状深蜜**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严重时,病斑增多相互愈合,局部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斑块,外观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检查,仍可看出是由许多半透明的小条斑融合而成的。发病严重时,叶片卷曲,稻株矮缩。 在清早你可以到田间,用手摸病叶,感觉是粘乎乎的。 防治方法 :?1.检疫:严格实行植物检疫制度,无病区不从病区调种。病区应建立无病留种田,严格控制带菌种子外调,防止病种传播。 2.农业防治:病害常发区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晚稻收获后,把收割后的稻草、田边杂草集中进行烧毁,消灭病菌。 ? 3.化学防治: 用噻菌铜、王铜·链霉素、氢氧化铜、噻唑锌、辛菌胺喷雾防治,间隔5-7天再防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