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
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列,曾名“黄山云雾茶”,创制于清光绪年间,主要产于安徽黄山及歙县地区。以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桃花峰等地所产,质量最佳。
黄山地区乃云雾之乡,长年云雾弥漫,“奇松、怪石、温泉、云海”乃黄山四绝。水气凝重,山风穿流,云雾奔、涌、升、降、飘、逸、明、灭,毛峰茶即在如此环境中诞生。黄山地处古徽州,据《徽州府志》载,“黄山毛峰”早在三百年前就很有名。明许次纾所著《茶疏》中,把它与钱塘龙井相提并论。《黄山志》载:“莲花庵帝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清光绪年间(1875-1908),歙县汤口谢裕泰茶庄试制少量黄山特级峰茶,远销东北,遂名扬全国。
早在宋代时,黄山产茶即有“早春、英华”之称。明代采制成“黄山云雾茶”,至清末始有“毛峰’名茶。该茶按质量分为特级、一、二、三级和一般五种。特级毛峰从采摘到精制,功夫极精。其特点是:外形秀美,每片长约半寸,芽叶肥壮匀齐,细扁稍卷曲,白毫多而显露,尖芽紧偎叶中,形似雀舌,色泽油润光亮,绿中泛微黄。冲泡时雾气结顶,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持久似兰蕙,醇厚爽口,回味甘甜。可谓“清秀脱俗,茶中仙子”。
开汤后雾气结顶,清香四溢,若惠兰之香,且冲泡后芽叶直竖悬浮,继而徐徐下沉。毛峰茶在茶凉之后,仍有余香,人称“幸有冷香”。有“轻如蝉翼,嫩似莲须”之说。入口爽,进嗓润,味甘为贻,余味深长,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 黄山毛峰以清明时节采制的最为香鲜。
太平猴魁
名列中国十大绿茶之列。属绿茶类尖茶,为我国“尖茶之冠”。 尖茶特点是叶芽挺直肥实,两头尖而不翘,不弓弯、不松散。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凤凰山、狮彤山、鸡公山、鸡公尖一带,其中以猴坑所产质量最为上乘。这里依山濒水,林茂景秀,湖光山色交融映辉。茶园多分布在25~40度的山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这里年平均温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1650~2000毫米,土壤多为千枝岩、花岗岩风化而成的乌沙土,土层深厚肥沃,通气透水性好,茶树生长良好,芽肥叶壮,持嫩性强。当地茶树品种90%以上为柿大茶。这是个分枝稀、节间短、叶片大、色泽绿、茸毛多的品种,适制猴魁的良种资源。太平猴魁为尖茶之极品。
太平猴魁的鲜叶采摘特别讲究,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停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采回的鲜叶要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制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叶肥壮,匀齐整枝,老嫩适度,叶缘背卷,且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以保证成茶能形成“二叶抱一芽”的外形。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制造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该茶制法经不经揉捻,茶汁未出,故杉耐冲泡。
太平猴魁的外形是两叶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花香高爽,滋味甘醇,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净,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品饮时,可体会出“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 高香醇味,回味鲜甘,汤色清澈,叶底黄嫩。 猴魁茶共分猴魁、魁尖、尖茶一至五级共七级,以猴魁为首。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太平猴魁的来历有个故事:清未,南京太平春,江南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号收购茶叶加工尖茶,运销南京等地。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供应市场,获得成功。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新安松针
新安银针产于黄山南麓、新安江源头的六股尖一带,与人民大会堂特贡茶“得雨活茶”基地一山之隔,是一种炒烘结合制作的有机针形茶叶。这里群山环抱,植被茂盛,水质清纯,土壤肥沃,茶园多分布在山腰峡谷之间,从而造就了该茶极佳的内在品质。
新安银针是创新有机名茶,采摘清明前后的一芽一叶鲜叶,采摘要求做到三个一致,即“大小一致,老嫩一致,长短一致”。均为手工搓揉制作,加工精细。经手工拣剔、杀青、揉捻、整形与提毫、烘培干燥、拣剔等工序精制而成。鲜叶要求每500克芽头在3000个以上,成条色泽墨绿,有白色绒毛覆盖,条索匀实、紧结、纤细,锋毫显著。冲泡后,汤色呈雾气状,茶叶迅速沉底而不漂浮,滋味醇厚鲜爽,回味甘甜,是其鲜明的特色。她不但形美、味佳、茶多酚含量高,作为不施农药、化肥的有机茶,还有散热清风、平肝明目等保健功效,确为茶中珍品。
松萝茶
产地:黄山市休宁县
历史:松萝茶历史悠久,在明代已盛名远播。
分布:松萝山位于城北约15公里,与琅源山、天宝山、金佛山相望,最高峰海拔882米,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间,山势险峻,崖悬壁峭,松萝交映,连绵数里,风景秀丽,“松萝雪齐”为休宁海阳八景之一。山上气侯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为杂有风化成片状碎石的乌沙土,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工艺:松萝茶的采制技术,早在三、四百年前就达到精湛的程度。明代闻龙《茶笺》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当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现今屯绿炒制技术,就是在此规范的基础上,而发展完善的。松萝茶于谷雨前后开园采摘,要求采一芽二、三叶,鲜叶采回后要经过验收,不能夹带鱼叶、老片、梗等,并做到现采现制。
特点:松萝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饮后令人神驰心怡,古人有“松萝香气盖龙井”之赞辞。喝过松萝茶的人都知道,初喝头几口稍有苦涩的感觉,但是,仔细品尝,甘甜醇和,这是茶叶中罕见的橄榄风味。明代熊明遇《罗岕茶记》中说,松萝茶区别于其他名茶的显著特点是“三重”:色重、香重、味重,即色绿、香高、味浓。
成份:松萝茶的化学成份有水、单宁、氨基酸、生物碱、黄酮类,芳香化合物,维生素C、B2、D、 P,烟碱酸、无机盐、碘、氟、麦角甾醇等三、四百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功效:松萝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古医书中多有记载。《本经蓬源》云:“徽州松萝,专于化食。”吴兴钱宋和《慈惠小纶》云:“病后大便不通,用松萝茶三钱,米白糖半钟,先煎滚,入水碗半,用茶叶煎至一碗服之,即通,神效。”《梁氏集验》云:“治顽疮不收口,或触秽不收口,上好松萝茶一撮,先水漱口,将茶叶嚼烂,敷疮上一夜,次日揭下,再用好人参细末拌油胭脂涂在疮上,二、三日即愈。”1930年赵公尚编著的《中药大辞典》记载:“松萝茶产地徽州,功用: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降痰。”近年来,一些高血压、肾炎等患者试服松萝茶治疗,症状有所减轻。
据有关资料介绍,过去徽州休宁一带流行伤寒、疾时,初染此病的患者,用沸水冲泡松萝茶 频饮,三五日即可痊愈;病重者,用炒至焦**的糯米,加生姜片、食盐与松萝茶共煮后饮 之,也可大奏疗效。松萝茶的药理作用有兴奋、强心、利尿、收敛、杀菌消炎等。因此,饮 用松萝茶,能消除精神疲劳,增强记忆力。多量煎吸对治痢疾有卓越疗效。儿茶酸能促进维 生素C的吸收。维生素C可使胆固醇从动脉移至肝脏,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同时可增强血管 的弹性和渗透能力,降低血脂,对冠心病高血压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至今,山东济南一带的 老中医开处方时,用松萝茶者甚多。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又称“祁门功夫茶”。“祁门乌龙”。安徽省祁门、贵池等地出产的名茶。品质优异,以其芬芳郁馥、醇厚甜润而驰誉中外,在红茶中最负盛名。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祁门山区自然环境优越,云雾弥漫,空气湿润,向有“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之说,极宜茶树生长,品种亦极为优良,经精工细作,更显其独特魅力。
该茶特点是:色泽乌润,条索紧细,锋杪秀丽。汤色红艳透明,叶底鲜红明亮。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即使加入牛奶仍不减茶香,向以高香闻名,其似果香,又似花香,素有“祁门香”之称,终声誉日隆,超过了当时已极负盛名之福建“闽红”。
祁门红茶的制作颇费工夫,故亦称“祁门功夫茶”。解放后,祁门红茶更精益求精,产品远销英国、德国、荷兰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饮誉世界。
屯溪绿茶
屯溪绿茶简称“屯绿”,又称“眉茶”。屯溪绿茶的集中产区在黄山脚下休宁、歙县、宁国、绩溪四县,以及祁门里的东乡等地。黄 山茶乡所产的各种绿茶由“屯溪”集散、输出、因此,统称“屯溪绿茶”。
屯溪绿茶之所以品质优异,主要是由于它们产地有优越的自然环境。除具备一般茶区气候温 润,雨水充足,土质松疏等条件外,还具有山高谷深云雾多,溪涧遍布湿度大,林木茂盛水 土好等特点。黄山山脉绵延150多公里,高山峻岭,层峦叠嶂,新安江、青弋江、昌江三条 大河发源于此,千百条溪流纵横交错,四百多万亩山林保土保水,形成一个“晴时早晚遍地 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蔽荫高湿的自然环境。茶树大多生长在海拔300—1000米之间山坡 上,天天处在云滋雾润之中,不受寒风烈日侵蚀,因而叶片肥厚,经久耐泡;再加上茶区遍 生香花,采茶季节正是山花烂漫之时,花香熏染,所以,屯溪绿茶显得特别清香。
品种:屯绿以大类区分有炒青、烘青两种,其珍品有:特珍、珍眉、贡熙、秀眉、针眉等。这些茶 叶虽然外形不一,汤色名异,但一经品茗,都是香气馥郁,滋味醇厚,饮后令人神驰心怡。
特点:外形纤细美观,条索匀整壮实,色绿带灰有光泽,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厚醇和。
工艺:此茶精采巧制,工艺精湛。制作工艺流程可分三十七道工序,有几百种变化,须经十四天方 可制成。制作时,做到“现采现制”,鲜叶杀青,掌握“高温匀杀,先高后低,透闷结合, 多透少闷”和“嫩叶老杀,老叶嫩杀”的原则;揉捻时,嫩叶要“轻压短揉”,老叶要“重 压长揉”; 焙干时,要掌握“分次,中间摊晾”的原则,采用“炒二青高温快炒,辉锅低温 高炒”的技术。
茶的名称有哪些?
1、茶的名称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铁观音、祁门红茶、冻顶茶、文山茶、明德茶、梅山茶、乌龙茶、水仙茶、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青茶、黄茶、老竹大方、敬亭绿雪、径山茶、太平猴魁等。
2、茶叶是最典型的碱性食物。喝茶是中国的一个传统饮食习惯茶是一种健康的饮料,喝茶注意忌空腹饮茶,空腹饮茶会冷脾胃。二忌饮烫茶太烫的茶水对人的咽喉、食道、胃刺激较强,饮茶的温度宜在56度以下。
3、茶水放了一夜之后最好是不要喝,因为茶水一般是温热的,在放了一夜之后,茶水中就会出现大量的细菌,细菌很容易在这种温热潮湿的环境中繁殖。喝了这种茶之后,容易出现身体不适,但可以用隔夜洗碗。
4、茶树盆栽摆家里也很好看。如果盆栽茶树的话,最好选择砂质土,可以选择加入一些腐叶。花盆最好选择透气性强的粗陶盆,上盆之后为了增加盆景的效果,也可在表面增加苔藓,既可以保湿还可以增加美观。
1.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如西湖龙井。
2.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特点是外形完整稍弯曲、锋苗显露、干色墨绿、香清味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烘青绿茶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
3.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是制紧压茶的原料。如砖茶、沱茶等。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干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
4.蒸青绿茶
蒸青绿茶是指利用蒸汽来杀青的制茶工艺而获得的成品绿茶。
蒸青绿茶的故乡是中国。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比炒青的历史更悠久。据“茶圣”陆羽《茶经》中记载,其制法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将采来的新鲜茶叶,经蒸青或轻煮“捞青”软化后揉捻、干燥、碾压、造形而成。
5.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分为正山小种跟外山小种。正山小种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橙黄透亮,香气自然,类花果香,滋味醇厚;烟熏小种带松烟香,桂圆汤味。
6.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也称工夫茶、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当前中国十九个省产茶(包括试种地区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个省先后生产工夫红茶。
7.红碎茶
红碎茶是一种茶叶,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大宗产品,目前占世茶叶总出口量的80%左右,有百余年的产制历史,而在我国发展,则是近30年的事。
8.白芽茶
另称为白毫银针,是产自中国福建的白茶种类之一,表面满披白色茸毛的轻微发酵茶,由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演变而来。
9.黄茶
黄茶,按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
10.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过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产,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
茶,(学名:Camelliasinensis?(L.)O.Ktze.),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茶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扩展资料: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侧脉5-7对,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8毫米,无毛。
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长4-6毫米,有时稍长;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阔卵形至圆形,长3-4毫米,无毛,宿存;花瓣5-6片,阔卵形,长1-1.6厘米,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雄蕊长8-13毫米,基部连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先端3裂,裂片长2-4毫米。
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病虫防治
1.害虫种类:对茶树影响较大的害虫主要是小绿叶蝉、螨类、蚜虫、黑刺粉虱和尺蠖类等。
2.防治措施:对这些害虫必须以农业防治为主,农药防治为辅。
3.农业防治:一是经常进行茶园松土除草,清除害虫的滋生场所;二是做好冬季修剪清园,清除阴、弱、病枝、枯枝落叶,并深埋作肥;三是及时采摘,带走芽梢中的虫卵,减少下一代的虫口密度。
4.药物防治:要抓适时喷药,对小绿叶蝉和蚜虫一般每轮茶新梢开始发芽生长后10-20天开始喷药,7-10天再喷一次,可用2.5%溴氰菊酯1000-1500倍液、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等均匀喷于叶背面。对尺蠖类必须在三龄幼虫前喷药,黑刺粉虱须在卵盛孵期喷药,特别要根治第一代,可采用2.5%溴氰菊酯1000-1500倍液等药剂喷射。防治螨类,可用80%代森锌1000倍液、75%克螨特4000倍夜喷射;冬季不采茶期可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