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蘖期发病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独特症状是病株根节部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别于细菌性褐条病心腐型、白叶枯病急性凋萎型及螟害枯心苗等。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常与小球菌核病、恶苗病、还原性物质中毒等同时发生;也有在基腐病株枯死后,恶苗病菌、小球菌核病菌等腐生其上。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主要通过水稻根部和茎基部的伤口侵入。生产上只要抓准基腐病这三个独特症状,是能与上述病害区别开来的。
一、水稻青枯病几种类型及症状1. 水稻生理性青枯症状:主要发生在晚稻灌浆期,病株叶片内卷萎蔫,青灰色呈典型的失水症状,谷壳青灰色,成为秕谷。似割倒摊晒1天的青稻,茎秆基部干瘪收缩,无病斑,或齐泥倒伏。该病发病迅速,发病前病株与健株并无差别,灌浆期水稻突然失水青枯,往往在1-2天内突然大面积成片发生,2-3天内死亡。该病所致水稻死亡为整丛稻株突然全部死亡,块状发生,有别于虫害的单茎蘖死亡,也有别于病理性病害的有发病中心的渐进式死亡。2. 水稻小球菌核病青枯症状:田间常成丛发生,也有一丛中几株发病。起初在叶鞘表面生褐色小点,然后向上下发展成黑色细条线,后呈长数厘米黑色块状病斑,稻株基部十几厘米的节间变黑,以致组织软腐倒伏。最易识别特征:剥开基部叶鞘和茎秆,内壁可见到许多大约1/4毫米(比苋菜籽还小)正球形有光泽的黑色菌核。3. 水稻细菌性基腐青枯症状: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独特症状是病株根节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剥开基部茎秆,无菌核。二、水稻生理性青枯病发生原因水稻生理性青枯病系由水稻生理失水所致。多发于晚稻灌浆期。主要是稻田长时间淹水,水稻根系活力差,吸水能力下降,遇天晴和干热风影响,叶片蒸腾量加大,水分供求失调,失水严重导致大面积青枯。前期长期深水灌溉,未适时适度搁田的田块,水稻根系较浅的田块青枯病情较重,土壤耕层浅、肥力不足或偏重氮肥、缺少有机肥和磷钾肥或施氮过迟的田块也易发生青枯。稻田过早断水或遇暴风骤雨或低温转晴天气或低温(气温骤降)等异常天气易引发水稻青枯病。同时水稻小球菌核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等也会引起水稻早衰,加重水稻青枯病的发生。三、水稻生理性青枯病防范措施灌浆乳熟期发生的水稻生理性青枯病,严重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或饱满度),导致减产,稻米品质下降。水稻青枯病一旦发生、表现出症状即无法挽回。因此,对该病应高度重视,对未发病的田块应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延缓早衰,提高产量,改善米质。1、科学管水。做好前期搁田,促进根系生长,后期干干湿湿,防止断水过早,一般以保持田面湿润至水稻黄熟期为宜。2、合理施肥。基肥要施足,追肥要早施,避免施氮过多、过迟,增施磷钾肥。前期增施复合肥,后期进行叶面追肥(每亩可用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以维持根系活力,增强稻株抗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