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一方茶乡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1:20:55
字号:

6月21日, 福鼎市 正式结束为期45天的伏季休茶期。广袤茶山上,茶垄连绵起伏,青翠连天,采茶人分布其间,开始采摘新一茬嫩芽。

福鼎白茶:一方茶乡

 作为中国白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福鼎立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培育出国家优良茶树品种华茶一号(福鼎大白茶)、华茶二号(福鼎大毫茶),白茶产量占全国60%以上,成就了?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美誉。福鼎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多年来,福鼎市从政策扶持、质量把控、科技赋能、品牌打造等方面,推进福鼎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超越,促进茶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升全产业链整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茶村繁荣兴旺。2021年,福鼎市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0.5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3.4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65万吨;茶产业综合总产值137.26亿元,比增14.8%。

 一杯好茶,从源头抓起。在福鼎市点头镇?白茶诊所?,茶叶研究员、高级农艺师等纷纷化身?茶医?,为茶叶?把脉问诊?,开出?健康处方?。

 2021年9月1日,?白茶诊所?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个以服务高效生态茶园建设为宗旨的公益性惠农诊所,农业专家采取会诊、网诊、巡诊等形式开展常态化服务工作,从源头提升茶叶品质。

 当天,点头镇还下架所有农资经营部的化学农药,取而代之的是有利统防统治的生物农药。随后不久,福鼎全面下架全市150余家农资经营部的化学农药,推进基地化生态茶园建设,为几十年来茶农使用化学农药画上句号。

 守牢生态线,做强茶产业。过去一年,福鼎在全市建立11个茶叶病虫害测报点,定制有效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指导和支持村党支部领建合作社,整村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进一步提升白茶质量安全,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福鼎白茶在国家、省、市、县四级产品质量抽查940批次中,合格率为99.75%;市市场监管局在福鼎白茶生产、流通环节的评价性抽检(风险监测)共抽检165家308批次茶样,合格率为100%;在开展SC申报环节现场质量监督抽检644批次,合格率达99%以上。目前,福鼎全市共有78家茶企的基地获得有机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35300亩,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认证面积走在全省前列。

 伏季休茶期过后,各地白茶交易市场相继热闹起来,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随之开启,茶企、茶青经纪人、茶农凭?信息卡?扫码交易,交易信息实时上传系统。

 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即福鼎全市茶园茶企大数据库,设计防伪追溯管理系统,对福鼎全域茶青采摘、交易及茶叶生产、销售过程进行全流程监管,让每一片茶叶有据可查、有迹可循,切实维护原产地茶农茶企的最大利益,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福鼎已有2422家企业、6886名经纪人、72149户茶农入驻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多数茶农使用茶园信息卡凭卡交易,已出售茶青3.5665万吨,总金额17.03亿元;有104家企业申领大数据溯源码,已发放溯源码200万枚。

 今年,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贡眉品类交易管理,明确了福鼎白茶各品类茶青的交易时段,并要求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茶青经纪人之间的交易必须使用非现金交易方可实现茶青额度转移。同时,加强大数据系统软件升级、管理和维护,将市场分析、气象因子及土壤酸碱度等信息纳入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完整度(精准度)达95%以上,茶企与茶青经纪人非现金线上支付比例达98%以上。

 ?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市乡大数据中心和政企大数据、物联网、5G等茶产业数字化新基建建设,继续完善收集内容、溯源方法、统计流程,持续提升大数据溯源防伪标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并积极开展茶青经纪人审核验证、信息卡证办理发放和茶企APP软件应用培训等,为茶叶全面扫码交易做好充分准备。?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青碧说。

 茶产业要腾飞离不开科技支持。在全面完善信息化溯源体系的同时,福鼎还积极推进白茶智慧茶园监控、8K+5G高清视频系统连接央视专线和福鼎白茶茶园立体气象监测等系统建设,实施?数字茶镇智慧茶园?项目,在全省首创农村生产要素平台不断提升茶业数字化水平。

 此外,福鼎持续推动?白茶+,+白茶?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白茶文化与畲族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做到优势叠加、互促共赢。促进一批企业在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上做优做特,培育白茶网红经济。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鼓励支持茶企通过景观改造,美化茶园环境,适度开发茶庄园、茶民宿、茶创意基地等项目。

历史发展:

历史溯源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植茶树,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

秦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

先流传至长江流域。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

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

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 赐吾坐,帝命进茶。

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

”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

《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5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

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

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

《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文学家王心鉴作《咏茶叶》一诗称: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

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

老君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

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明代顾炎武的《日 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

”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

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二、最古老的茶叶

2015年中国科学院正式证实,从陕西汉阳陵出土的植物样品为古代茶叶,这些茶叶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近日,汉阳陵出土的茶叶又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

三、茶叶对外传播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中国。

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作品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中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中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

荷属某家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中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

1833年,沙俄来访中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中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中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

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中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中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中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

学习中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

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中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3年,中国茶工、汉家刘氏茶坊29代传人,将中国的种茶技术传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

1900年刘茶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中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中国珠茶制法。

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尼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扩展资料:

不同的茶文化

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发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

现今茶树在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目前的产茶大国有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

据说早采的茶叫“荼/茶”,次摘的茶叫“槚”,第三次摘的叫“蔎”,晚摘的叫“茗”(一称茗是茶芽,大观茶论中有“从事茗饮”),叶子已经老了的叫“荈”。

又说蜀西南人称茶为蔎。

现今还在广泛使用的是“茶”、“茗”二字。

近年又有“茗茶”一谓,兴起于台湾。

中国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007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