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菩提心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1:12:43
字号:

实贤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译白

如何发菩提心

(未经鉴定仅供参考)

不肖而愚下的凡夫出家僧实贤,悲伤不已,血泪交集,礼拜至诚,以悲哀之心告诉现前大众及当代专修净业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希望你们生出慈悲之心,化一点时间听一听我的劝告,思考审察一下。常常听说修行佛道的重要门径,是以发心为首。修行最急要的,是以发愿为第一,发了愿,才能度众生,发了心,才能成就佛道。如果不发广大的慈悲心,不立坚固的大愿。纵然修行无量劫,依旧还在轮回之中,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所以《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是这样可怕,更不要说没有发菩提心。所以知道想学如来最上乘的佛法,必须先具备发菩萨的愿心,千万不要耽误了时间。

然心愿的差别,多种多样,如果没有指明,不知归向何处。今天为了大众,简单地说,有八种差别: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就是这八种。什么叫做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世间有一种修行的人,一向以来发心修行,不明了自己的真心。只是忙于外求,或求利益滋养、或喜欢名誉地位、或贪求现世的欲望和快乐、或希望来世的人天果报。这样发心,就叫做邪。如果不求名闻利养,又不贪欲乐果报,只是为了脱离生死轮回,为了自己觉悟和帮助别人觉悟。这样发心,就叫做正。如果每一个念头都是为了求证佛道,每一个心愿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脱离生死轮回;知道佛道修行且长又远,不生退怯;知道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好像登万仞之高山,一定要登上顶峰;好像上九层之塔,一定要把顶层造就。这样发心,就叫做真。有了罪不忏悔,有了过错不去改正,内心污浊而外表清净,开始勤奋而后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所夹杂;虽有善法,总被罪业所染污。这样发心,就叫做伪。众生度尽了,我愿方尽;佛道成就了,我愿才成就。这样发心,就叫做大。观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如牢狱,观察生死如同冤家,只想自度不想度人。这样发心,就叫做小。如果在自心之外,以为有众生,以为有佛道,以为自己可以度众生,以为自己可以成佛道。念念不忘自己的功德,执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把一切当做实有。这样发心,就叫做偏。如果知道自性就是众生,所以愿度;自性就是佛道,所以愿成。不会看见一种法,离开自性而独立存在。以广大之心,发广大之愿,行广大之行,证广大之果,也无广大之相可得。这样发心,就叫做圆。知道这八种差别,则知道如何审察,知道审察,就知道那一个要舍掉,那一个要求取。知道舍掉、求取,就可以知道如何发心了。什么叫审察?就是我所发之心,在这八种差别中,是邪?是正?是真?是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怎么样舍掉、求取呢?就是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像这样发心,才叫做真正发菩提心(为救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而誓愿成佛)。

此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必定要有因缘,才能发起。今天说因缘,简单说有十种。第一忆念佛恩深重的缘故。第二忆念父母恩的缘故。第三忆念师长恩的缘故。第四忆念施主恩的缘故。第五忆念众生恩的缘故。第六念生死轮回之苦的缘故。第七尊重自己本觉灵性的缘故。第八为了忏悔业障的缘故。第九为了求生净土的缘故。第十为念佛教正法得到长久住持的缘故。

什么叫做忆念佛恩深重呢?因为我们根本的老师释迦如来,最初发心,就是为了救度我们,才行菩萨道,经过了无量劫的时间,备受了种种苦难。我造作罪业的时候,佛悲哀怜悯我,采用种种方便的方法来教导我。那个时候我非常愚蠢痴迷,不肯相信接受。我堕入地狱的时候,佛又悲哀痛苦,想代我受苦,而我罪业太重,无法替代不能救拔。当我投生人道的时候,佛以种种方便,令我得种善根,每一生每一世,都跟着我,在佛的心中一刻也没有舍弃过我。佛当初应机出世的时候,我还沉沦在三恶道中,今世我得了人生,佛却已圆满寂灭。我不知道造了什么罪而生在这个末法时期,又不知道做了什么功德才有福出家,又不知道是什么障碍我看不见佛的金身,又不知道为什么有幸能礼拜供养佛的舍利。如此思惟,如果过去不种善根就不会听到佛法,不听到佛法,就不知道常常在受佛的大恩大惠。此恩此德,丘陵高山难以比喻。如果我不是发广大的心愿,行菩萨的道,弘法利生,救度众生。纵然粉身碎骨,此恩此德怎么能报答呢!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父母恩呢?可怜父母,生下我非常辛苦,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夜间便溺,浸湿床单,母亲宁卧湿处,将自己移睡干处。不好吃的东西父母自己吃,把好吃的留给我吃。才见得儿女长大成人,希望子女能成家立业、继承先祖遗志。以此业绩来宽慰列祖列宗。今天我等僧众,既已出家,也称为释家弟子,非常惭愧我们也称为沙门(意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没有甘味供养父母,没有功夫去祭祀祖先。父母在世我们没有供养吃穿,父母去世我们也不能导其神识归于净土。活在这个世界白白消耗财富,而对于出离这个世间又没有什么利益。在世出世两个方面都丧失了,真的是重罪难逃。这样想一想,只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不过需要救度的并不只是这一生中的父母,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每一生的父母我都要去救度。也不只是救度我一个人的父母,每一个人的父母我都要帮助他们超越三界、往生净土。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师长恩呢?父母虽然能够生我养我,如果没有教学世间法的老师和长辈,就不知道礼义;如果没有教学出世间法的老师和长辈,就不能理解佛法。不知道礼义,就如同禽兽。不理解佛法,则与俗人没有区别。今天我们等人,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披在身上,受持各种戒品。这样的重恩,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如果只是求证小果(声闻圆觉),只能帮助自己。今天为了求证大乘佛果,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话世间的老师和出世间的老师都得到了帮助。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施主恩呢?因为我等僧众,每天生活所需要的日用物品,不是自己的。每天三餐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凡是身口所需的,都是出自施主的力量,布施给我们用的。农夫们竭力亲自耕种,尚难糊口。而我安逸地坐在这里受用饮食,心里很不舒服。纺织女们不停的纺织,自己还非常艰难,而我安逸地坐在这里受用她们布施来的衣服还常常有余,还不知道爱惜。又茅草为屋的贫寒施主们,他们自己一生都不安宁。而我则在这广宇闲庭优悠自得度过一年又一年。用他们的劳动来供养我的安逸,我的心能安吗?将他们的利益滋养自己的身体,这个道理说的过去吗?如果我不是悲智双运,福慧二足,施主沾恩,众生受福。如果不是这样,施主的一粒米一寸丝都要加倍偿还,恶报难逃。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四因缘。

什么叫做忆念众生恩呢?因为我与众生,从无量劫以来,世世生生,曾经相互做过父母,彼此有恩。今天虽然因为隔世而昏迷,相互而不认识。但以此理推测一切众生都曾相互做过父母,岂能不去报效呢。今天的牛马猪羊等,你怎么知道过去没有做过它的儿子呢。今天的蚊虫蚂蚁,你怎么知道过去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呢。常常看到小孩子离开父母,长大以后容貌都忘了。何况过去生中的亲缘。今天不知道他姓张还是姓王已经无法记得了,他在地狱里面号呼哭叫受无量苦,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饿无处可诉。我虽不见不闻,可他一定向他的子孙希求拯救。不是经典就不能陈说此事,不是佛就不能说清此话。不信因果的邪见之人,是不会知道和相信此事的。所以菩萨看见蝼蚁,知道都是过去生中的父母,也是未来的诸佛。常常想要利益他们,念念不忘要报答他们的恩情。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五因缘。

什么叫做念生死轮回之苦呢?因为我与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上升和下沉就在片刻之间,一会儿天上,一会儿人间,一会儿地狱、畜生、饿鬼。早上走出了地狱的黑门,因为造罪晚上又回来了,刚刚离开了地狱的铁窟一会儿又进去了。登刀山的时候整个身体没有完整的肌肤;攀剑树的时候,身体的每一块肉都被割裂。热铁不除饥饿,吞下去肝肠都烂了;烊铜难解干渴,饮之则骨肉都縻了。利锯割截身体的时候,割断之后又重新接了起来,巧风一吹,死而复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号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开始凝结,样子像青莲之蕊(rui),血肉都开裂了,就像红藕花开。一夜之中死死生生,在地狱里要经过一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经常不断地劳累狱卒。谁相信阎翁的教诫,受苦的时候,虽然悔恨但已经来不及了。脱离了苦道早已忘记了,照样像过去一样造作恶业。就像鞭驴出血之事,谁能知道是母亲的悲哀呢?牵豕(shi)就屠之事,又怎么知道是父翁的痛苦呢?吃了自己的儿子而不知道。就是文王也是这样,吃了自己的亲人而不认识,凡夫都是这样的。当年恩爱相处,今天变成冤家。过去是敌人仇人,今天成为骨肉兄弟。过去生中是母亲,今生变成妻子。过去生中是父亲,今生变成夫君。如果你知道过去生中的事情,则可羞可耻。用天眼来观察,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指出生时头朝下)。少时无知,东西不辨;长大了有了知识,便生出了贪欲之心;一会儿老病相寻,刹那间无常又到。临终时寒热相逼,神识溃乱不能自主,精血竭尽,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不容易,神识要离开身体不知道要难上几倍。自心没有主宰,好像商人处处奔驰,身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如果把大千世界的每一粒尘点比作你的一次生死,也数不尽你的生死往返之身;四海的波涛,也计算不完别离之泪;累累白骨,堆积胜过高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一向没有听佛道破,这个事情谁能听见呢?没有看过佛经,这个道理谁能知道呢?如果仍然像从前一样贪恋,仍旧痴迷不悟,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生难得而易失,良时易逝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涂恶报,还要自己去受,痛不可言,没有谁能代替。说到这里,能不寒心。是故应该马上断除生死之流,出离爱欲之海。自他兼利,同登彼岸。旷劫已来殊胜的功勋,就在这一个举动。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六因缘。

什么叫做尊重自己本觉灵性的缘故呢?就是我现前一念心性,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为什么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还在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只有无量的业所系缚,烦恼生死缠缚。心性虽是一样,迷悟却有天渊之别。静下来细细的思考一下,岂不是很可耻吗?比如无价宝珠,沉没在泥土里,把它当做碎瓦片,不加爱护尊重。所以应该以无量的善法,对治烦恼。修行得法,始觉有功,则性德方能显前。就像污染的宝珠被洗净,悬在高处,洞达光明,映照一切。可谓不辜负佛的化度,不辜负自己的本觉灵性。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七因缘。

什么叫做为了忏悔业障的缘故呢?佛经说犯一吉罗(译恶作。属身口,不属于意)小罪,相当于四天王的寿命五百年(合人寿九百万年),堕在地狱中受苦。吉罗小罪,就要获这个报应。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常生活之中,一举一动,常常违反戒律。一餐一水,常常违反尸罗(译云戒),一日之中所犯的,就已经是无量数了。何况终身历劫,所犯之罪,更不可言说了。就以五戒来说,十人九犯。犯了之后少有发露忏悔的,多是包藏在里面。五戒还只是在家优婆塞戒,都不能具足无犯。不要说沙弥、比丘、菩萨戒了,更不用说了。问一问,说我是比丘。看一看实际情况,还不具足一个优婆塞的标准。岂不是很惭愧吗?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坏;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假如不想自己悲悯自己及别人,不是身口并作、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八因缘。

什么叫做为了求生净土的缘故呢?这就是说在此土修行,修道很难进步。如果能够往生西方净土,在那里成佛很容易。所谓容易就是一生就能办得到,所谓难就是累劫也不能成功。所以过去的圣贤之人,个个都要求生西方。千经万论,处处都指归净土。没有超过这个法门的。然而佛经中说缺少善根是不能往生净土的,要有多福才能去。说多福,就是要执持名号;说多善,就是要发广大心。是以暂时持名念佛的功德,就胜过一百年的布施。一发大心,就超过无量劫的修行。因为念佛就是为了作佛,如果不发大心,则虽念没有作为。发心原为修行,如果不往生净土,则虽发也容易退转,这个发心就好比是下菩提种子,如果采用念佛求生净土的方法来种这个菩提种子,那么道果就自然增长。这就是乘弥陀大愿之船,入于西方净土之海,决定往生西方。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九因缘。

什么叫做为了正法久住的缘故呢?因为世尊,无量劫来,为了我们,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逐致成佛。既成佛已,应化度生,功德圆满,示现寂灭。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虽有如来教法,无有信解修证之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都是追逐名利。举目滔滔,天下都是这样,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悲伤不忍言,想到这里,不觉泪下。我作为一个佛子,如果不能报恩,对内无益于自己,对外无益于众人,生的时候蹉跎时光,死后亦无益于将来,天地所不容,那是极重的罪人啊!如果不能报恩这个罪不属于我那应该属于谁呢?这样一想真是痛不可忍,真的没有办法,顿时忘记了自己贫贱卑下的身份,忽然发了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也一定要尽力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同诸善友,共到道场,礼忏修法,仿弥陀如来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此一生,誓归极乐,既得往生九品,华开见佛,得无生忍,然后回入娑婆,大作佛事,令使佛日重辉,法门再阐。众僧如海,各各持戒清净,无有染污,修诸梵行,人民悉皆被化,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之心,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十因缘。

如是十种缘都具备了,八种差别都知道了,则趋向涅盘城就有门头了,修行成佛就有了正确的目的地。再说我现在这个身体,居住在华夏之国,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病,地水风火四大调和,身体轻安,具有足够的信心,庆幸自己没有魔障。何况今天我等,又出了家,受了具足戒,又遇到了好的道场,又闻到了佛法,又瞻仰了佛的真身舍利,又修了忏悔,又遇到了善友,又具有如此胜缘。不在今日发此大心,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唯愿大众,怜悯我的愚诚,怜悯我的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此心。没有发的,今天发;已经发了,令其增长;已经增长的,当令相继不断。不要因为困难而退怯;不要把它当做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轻视;也不可欲速而不能持久;也不要懈怠没有了勇猛之气;也不要萎靡而不能振作;也不要得过且过期待来日;也不要愚钝而不肯进修;也不要以为自己根机浅薄而没有份。比如种树,浅根的树种下去长久了根就深了;又如磨刀,磨久了钝刀也会变的锋利了。怎么可以因为根浅就让它枯死、因为刀钝就放着不用呢?又比如以为修行很苦,其实不知道懈怠更苦。修行则是暂时的勤劳,却是永劫的安乐。懈怠则偷安一时,受苦多生。何况我们现在乘上弥陀大愿的舟船,就不要担心会有退转。花开见佛得无生为忍力,则不用忧虑有什么艰难。就是地狱罪人也在过去劫中发过菩提心,我们这些人伦佛子怎么可以不立大愿于今生呢!过去无始以来昏昏迷迷那就没有办法说了,而今已经觉悟,如果再昏昏迷迷,将来就要追究责任。所以迷惑而未觉悟,确实可怜,如果觉悟而不去实行,非常痛惜。如果害怕地狱的苦,则精进自然生起;如果念念不忘生死无常迅速,则懈怠就不会生起。又必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不管做什么都不要离开这个标准,就不会有退失的忧虑了。不要说这一念菩提心是那么轻微,不要说这是一个虚愿对我没有利益。心真则事真,愿广则行深。虚空并不大,心王才是大;金刚并不坚固,愿力才是最坚固的。诚望大众不要忘了我的话,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普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你怎么知道自己未来成就的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是从今日立愿开始呢!愿与大众共同勉励。幸运到了极点!幸运到了极点!

1. 关于静名言和诗句

关于静名言和诗句 1.带有“静”字的古诗句或话语

“静”字 沉声静气——指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娟好静秀——形容容貌秀美,性情柔和。

仪静体闲——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

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隐静分题得静字 朝代:宋 作者:章甫 平生苦爱闲,多病复便静。

每为林下游,忽若醉而醒。 兹山昔曾登,当暑毛骨冷。

碧霄环佩声,古木旌幢影。 五峰如高人,一一各秀颖。

俗驾难久留,伫立但俄顷。 别来三十载,往往梦清境。

从公得再来,共此春日永。 凭高惬幽思,即事发深省。

然灯战枯棋,临水瀹新茗。 兴阑下山去,妙处心已领。

晓雨湿篮舆,冲泥度前岭。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 入若耶溪 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山下宿 白居易 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

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 “松”字 松柏之寿——比喻长寿。

松柏后凋——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玉洁松贞——象玉一样洁净,如松一般坚贞。形容品德高尚。

鹤发松姿——白色的头发,松树的姿态。形容人虽老犹健。

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

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贞松劲柏——以松柏的坚贞劲直,比喻人的高尚节操。

唐白居易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 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 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

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 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

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 涧底松 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 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 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 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 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 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 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 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 历历天上种白榆。

松树 唐白居易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庭松 唐白居易 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 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 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 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

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 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

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 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

去年买此宅,多为人所咳。 一家二十口,移转就松来。

移来有何得,但得烦襟开。 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 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

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松 唐成彦雄 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四松 唐杜甫 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

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

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

终然掁拨损,得吝千叶黄。 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

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 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

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盖张。

我生无根带,配尔亦茫茫。 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 唐韩溉 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

翠色本宜霜后见, 寒声偏向月中闻。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紫府云。

莫向东园竞桃李,春光还是不容君。 古松感兴 唐皇甫松 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

贵贱不我均,若为天地情。 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

家集四百卷,独立天地经。 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

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 南轩松 唐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扶风歌》(汉乐府)刘琨 南山石嵬嵬。

松柏何离离。上枝拂青云。

中心十数围。洛阳发中梁。

松树窃自悲。斧锯截是松。

松树东西摧。特作四轮车。

载至洛阳宫。观者莫不叹。

问是何山材。谁能刻镂此。

公输与鲁班。被之用丹漆。

熏用苏合香。本自南山松。

今为宫殿梁。 《赠从弟》(三国)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咏史·其二》(东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五十》阮籍 步游三衢旁。

惆怅念所思。岂为今朝见。

恍惚诚有之。泽中生乔松。

万世未可期。高鸟摩天飞。

凌云共游嬉。岂有孤行士。

垂涕悲故时。 《咏怀诗。

2.形容静的格言

动则生,静则乐.夜晚给老人带来平静,给年轻人带来希望.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树欲静则风不止.静则制怒,静则除烦,静则除热,静则意定,静则养生.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心惟静则不外驰,心惟静则和 ,心惟静则清.《大学》: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有关静的名人名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其源泉是静静的回想的感动 ——王尔德

·性情大爽快的人朋友多,躯杆笔直的木材用处大。 ——佚名

·博学笃志,神闲气静。 ——王永彬

·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 ——清·颜元

·不爱我们的女人犹如失踪者,尽管我们知道再无任何希望,我们仍然期待。等待稍稍一点动静,稍稍一点声——《追忆似水年华》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守仁

·一动不如一静 ——民谚

·稗草不拔,水稻不发 ——民谚

·一思尚存,此志不懈。 ——(明)胡居仁

·一兵不能成将,独木不能成林 ——民谚

·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 ——魏子

·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极其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 ——池田大作

·有恬静的心灵就等于把握住心灵的全部;有稳定的精神就等于能指挥自己! ——米贝尔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出自:《淮南子·——《

4.形容静的格言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 诸葛亮《诫子书》 白话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2、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春秋战国 庄子《庄子·外篇·天道》。 白话译文:水在静止时便能清晰地照见人的须眉,水的平面合乎水平测定的标准,高明的工匠也会取之作为水准。

水平静下来尚且清澄明澈,又何况是人的精神!圣明的人心境是多么虚空宁静啊!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可以作为万物的明镜。 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战国 曾子《大学》 白话译文: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汉 韩婴《韩诗外传》 白话译文: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 5、陈言而伏,静而正之。——《礼记·儒行》 白话译文:恭敬地呈现自己的意见,心平气和地矫正错误。

5.以静为主题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1、我乞求的是宁静,不是休息。——罗铁

2、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其源泉是静静的回想的感动。——王尔德

3、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歌德

4、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

5、是的,穷人的花园里不仅有花草,而且还有仁慈之心和满足之情、宁静的心境和劳累的欢快。——玛霍伊特

6、纯朴者是何等有福,因为他们享受着极大的宁静。——坎普滕的托马斯

7、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极其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池田大作

8、有恬静的心灵就等于把握住心灵的全部;有稳定的精神就等于能指挥自己!——米贝尔

6.关于安静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夜已深了,天上的星星密密麻麻,村里十分安静,人们都睡了。”

2、徐志摩《再别康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蜀汉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释义: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4、萧红 《孤独的生活》:“街上虽然已经响着木屐的声音,但家屋仍和睡着一般的安静。”

5、巴金《灭亡》第三章:“从此以后,他在表面上似乎得平静,然而内心地激动却是十分厉害。”

6、刘白羽 《长江三日》:“现在,船上的人都已酣睡,整个世界也都在安眠,而驾驶室上露出一片宁静的灯光。”

7、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章:“这种鸟,不管在露水湿润的早晨,还是在宁静的中午和朦胧的月夜,听来都各有情趣。”

8、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他们,不悲叹也不流泪,不呐喊也不说话。山沟里充满着沉默和严肃。”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00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