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水稻的成就及发展
第一阶段(1949-1961):大力开展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进行了单季稻改双季稻、籼稻改粳稻等耕作制度的改革,并推广了有关先进栽培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1962-1979):继续选育普及矮秆优良品种,并采用了与之相配套的优化栽培技术,在改革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了双季稻生产。
第三阶段(1980-至今):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并配制了一系列高产组合,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东北水稻大面积的种植,是我国水稻总产大幅上升。
与此同时,由过去只注重单一栽培技术的研究,发展成为利用器官之间的相关生长规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创建了一些综合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对提高水稻单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以来中国稻米产业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总体上我国水稻面积和产量都呈增加状态,2004年以来,随着前期积压的稻谷库存减少,我国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占全国粮食总产35%,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平均单产6743公斤/公顷。
2011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维持在3005.7万公顷,2012年稻谷种植种面积在3029.7万公顷,较上年增长0.7%。2013年预估总体种植面积小幅下降,2014年维持在2013的水平。
东北地区水稻成熟期在九月。
东北稻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两个亚区: 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 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平原交汇为东北大米的核心产区,适合大米生长。东北地区的土地是土壤类别中最肥沃的黑土地,为稻米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长达半年的寒冷冬季,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秋季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利于东北大米的营养积累。
有着“中华大粮仓”美誉的黑龙江一片繁忙,早熟水稻9月陆续开镰收割。黑龙江垦区友谊农场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早熟水稻,确保颗粒归仓。
扩展资料
水稻成熟期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枯熟期四个时期。我们收割时一般在完熟期以后,最佳时期是枯熟期。枯熟期顾名思义就是水稻植株出现枯黄死亡,籽粒都已成熟变干。
但是在实际收割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包括天气和人工不足等因素。收割可能会延后,这就造成丰收的粮食损失率增加,枯熟期水稻籽粒容易在机械收割中脱落,所以适时提前收割还是比较好的。
水稻的每个品种在同一时期成熟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小町成熟较早,成熟度也较高。稻花香水稻成熟较晚,来霜冻了,还有正在乳熟期的。粘稻虽然灌浆快,成熟也比较早,但是为了粘稻的变白程度提高,所以一般都适时晚收。
其实晚收都是为了等待水稻水分的降低。而且收割早晚还影响大米的品质。但是晚收对于天气的风险还是要有预估的,所以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尽早收割才是关键。
人民网-“中华大粮仓”黑龙江早熟水稻开镰收割
百度百科-单季稻
百度百科-东北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