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的基本知识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0:13:27
字号:

施肥应注意土壤酸碱性

土壤肥料的基本知识

土壤有酸性和碱性之分,它们对肥料养分的有效性影响极大,合理施肥必须要掌握土壤的酸性或碱性。

pH值为7~8的偏碱性土壤速效氮的含量较高,施用铵态氮(如碳铵)应注意深施,防止其挥发造成损失。pH为6以下的偏酸性土壤,钾、钙等元素容易被氢离子置换而随水流失。磷的有效性容易受土壤酸碱度的影响,当pH值为6~7.5时,其有效性较高;当pH在7.5以上时,容易与土壤中钙结合成难溶性磷酸钙;当pH值在6以下时,又与铁、铝化合成难溶性磷酸铝。

土壤酸化是一个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它是指土壤pH值在原有基础上逐渐下降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长期过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和氮肥,如长期施用硫酸铵、氯化钾,就会有酸根离子残留于土壤中使土壤酸化;土壤灌水和降水后,最易被淋溶的是钠、钾离子和钙、镁离子,它们都是碱性离子,这些离子的流失会造成土壤酸化;另外,大气中硫化物和氮氧化物造成的酸沉降也是土壤酸化加重的一个外界影响因素。

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当土壤pH值小于5.5时就必须通过施用石灰来进行改良。一般情况下,连续3年每亩均匀撒施生石灰100~150公斤,可收到明显的调酸效果。当pH值调整恢复到7以上时,应停止石灰施用;对酸性土壤施用草木灰、钙镁磷肥、硅钙肥等碱性肥料,对调节土壤酸度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对土壤酸化严重的土壤,在合理施用肥料的同时,应该实行水旱轮作,旱土实行覆盖栽培技术,可以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酸度趋于中性。

碱性土壤一般为碱土、黄绵土、棕钙土、栗钙土、黄潮土等。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总称,盐土主要指含氯化物或硫酸盐较高的盐渍化土壤,土壤呈碱性,但pH值不一定很高。碱土是指含碳酸盐或重磷酸盐土壤,pH值呈碱性。盐碱土的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理化性状差,对作物有害的阴、阳离子多,且易对作物造成微量元素缺乏症。在碱性土壤施用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锌等无机盐肥料,几乎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施用钙镁磷肥或磷矿粉基本无效。而应改施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等。另外,在碱性土壤上尽量使用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和氯化钾等,这些肥料可有效酸化土壤,还可适当施用磷石膏、硫磺粉,但不要施用碱性肥料如氨水、碳铵、草木灰等,特别禁忌施用强碱性肥料石灰。

盐碱土的施肥原则是以施用有机肥料和高效复合肥为主,控制低浓度化肥的施用。有机肥含有大量有机质,对土壤中的有害阴、阳离子起缓冲作用,有利于发根、保苗。高浓度复合肥无效成分少,残留少。化肥的用量每次不宜过多,以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施用化肥后应结合灌水,以防低土壤溶液浓度。

不论是酸性土壤还是碱性土壤,都应重视增施有机肥,通过增施有机肥可以有效地达到改良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pH值和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的目的。

李翠英

土壤和土壤肥料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破坏土壤结构

前苏联着名科学家多库恰耶夫(Kostychev)早在1892年指出:土壤是一个自然体,具有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一个具有复杂和多样性程序和不断变化的实体。事实上,土壤是一个活生生的载体,它是由:矿物、空气、水、有机物、以及土壤微生物所组成的。土壤的有机物包括所有在土壤中生长的生物。土壤微生物孜孜不倦地分工合作,分解土壤里的有机物。

土壤微生物对农田的其他益处包括:快速分解作物的残余物、使土壤变成水稳定的粒状聚合体、减少土壤硬化和泥块的形成、增进土层内部的排水功能、改善水渗透能力、增进和保存水分、养分的容量。改良土壤的外在结构有利于容易耕作、增加土壤的水储藏量、减少土地流失、改善根作物的形成和收割,在土壤更深处,还有丰富的根系统的形成,增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等等。

在耕地上使用化肥农药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腐殖土和上层土的下降、残杀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中的生态平衡和导致有机物的失调和流失。

导致耕地土壤酸化

从1980至2000年,我国的不同区域的耕地的pH值下降0.13~0.80单位,这种施用氮肥导致的人为酸化的后果比酸雨所导致的土壤酸化高10~100倍。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易造成土壤酸化。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尤其在连续施用单一品种化肥时,在短期内即可出现这种情况。土壤酸化后会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或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强,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土壤酸化还能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向下渗透补给地下水,使得营养成分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化,影响作物的生长。

导致土地流失

科内尔大学的生态与农业科学专家戴维 皮门特尔(David Pimentel)教授指出: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全球耕地的土地流失率比土地补充率高10至40倍,美国的流失率比补充率高10倍,中国高30倍,印度高40倍。每年全球耕地所流失的面积相当于一个美国印第安纳州面积的大小。土地流失的速度极为惊人。人类99.7%的食物来源于耕地,每年全球土地流失导致1 000万公顷的耕地消失和超过37亿人营养不良。

土壤和土壤肥料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问题提的太大了吧,好像是论文哎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土壤肥料是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不仅是现代农业生产,历来如此。

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及适时增施土壤肥料可以使土壤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不断改善土壤环境,以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等同于与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作用

土壤是有 *** 在地表的岩石矿物经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后,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转化而来的产物,这些对作物生长有一定帮助,不过在种植上应底肥和追肥用上,中后期追肥常用的是力亨水溶肥直接加水冲施到根部,亩施肥量为5-10公斤即可。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哪些

系统生产力是指一定期间内从农业生态系统所能获得的生物产量。它是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回圈功能的最终表现。系统生产力的高低,不是仅以系统内某个生物种群或某个亚系统(如种植业)的生产力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来评价,它包括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以及腐屑食物链的生产力。在农田条件下,每年每平方米初级生产的生物产量约为0.1~4千克,平均为0.65千克。次级生产力及腐屑食物链的生产力,则视不同生物种群而异。如1头牛每天消耗饲料(干草)7.5千克,增重0.9千克;1只兔每天消耗饲料(干草)0.1千克,增重0.012千克;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每天每平方米能生产 0.035千克干蛋白质等。因此,农业生态系统中种植业的初级生产和动物饲养业以至腐屑食物链生物的次级生产都应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系统的总体生产力,还需要建立系统内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高效能转化系统。一个生物种群常常只利用整个农业资源的一部分,而不同生物种群的合理组合,则能使系统内物质和能量在其回圈、转化过程中得到多层次、多途径的利用,通过彼此间的相互调剂、相互补偿和相互促进,产生整合作用,其综合效果往往大于生物种群各个分项效果的总和。这种合理的生态结构,在中国农业生产中随处可见。如在鱼塘中放养草鱼、鲢、鳙、鲮、和鲤等多种食性不同的鱼种,构成一个多层次的营养结构,由此产生的综合生态效果,远远超过单养某个鱼种(见池塘养鱼)。高秆和矮秆作物间、套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农田的总光能利用率;禾谷类作物与豆科作物间、套种,可以兼收培养地力和充分利用光能的效果。在稻作-养猪-养鱼相结合的生态结构下,用粮饲猪、猪粪喂鱼,鱼塘泥作稻田肥料,其农、牧、渔业相互促进的综合生态效果,可超过种稻、养猪、养鱼单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总和。

系统总体生产力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以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和石油燃料等形式投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农业增产。但并非在任何条件下投入越多,系统总体生产力就越大。不适当地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单纯使用某一种杀虫剂或杀菌剂会由于害虫、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失去药效;此外,投入物中还常含有镉、汞、铅、镍等重金属,一旦被作物吸收之后,通过食物链的陆续传递和生物浓缩,其浓度可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由此造成的有害物质的富集,不但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使系统的总体生产力降低,而且有害人体健康。

在农业生产中,施有机肥料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_________.

各方面都占一些,但以腐殖质为主,它最大作用在于增加有益菌.

在农业生产中,改良酸性土壤常用

B

如何认识水在土壤肥力中的重要意义

土壤水分在土壤形成和肥力上有何重要作用

----水分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必备物质,对于作物生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分对化学物质的溶解能力较高,土壤水作为矿质肥力的载体,起到运输矿质养分的作用;

-----水分比热大,起到传导热量,稳定土壤温度的作用;

-----土壤肥力的标志是,土壤中水肥气热的比例。

农业生产中土壤水的调节应注意什么?

植物的根也是需要呼吸的,如果土壤导水率不佳,土地积水,那除了一些水生植物外,很多植物都会因为被泡根而死亡。

在农业生产中,哪种土壤结构最为理想

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① 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② 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③ 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④ 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土壤团粒结构是由若干土壤单粒粘结在一起形成为团聚体的一种土壤结构。因为单粒间形成小孔隙、团聚体间形成大孔隙,所以与单粒结构相比较,其总孔隙度较大。小孔隙能保持水分,大孔隙则保持通气,团粒结构土壤能保证植物根的良好生长,适于作物栽培。

在农业生产中24节气有何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如实地反映了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节气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大部分在春播和秋播季节,强调水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雨水节气表示降雨开始和雨量开始增多两个含义,在这些节气中白露、寒露和霜降虽是降水现象,但温度的意义更重要,也可以作为温度表示降温程度的节气,表示日照长短的有二分、二至,反映了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二十四节气中的这些节气明显地表示气候的季节变化和转折。其他节气中,惊蛰间接表示地温的升高,清明、小满通过物象表示气温的升高,芒种以农事活动表示盛夏到来。节气都表示气候特征。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与发展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在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早期,由于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就开始洞察自然与农业生产的联络,认识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到了秦汉时代,农业已相当发达,和这种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便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中国历代都极为重视农时和季节的运用。东汉《四民月令》记述按月和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北魏《齐民要术》阐明以节气为依据安排耕、种、收。后世各代也都以二十四节气决定农时的依据。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二十四节气的内容趋向丰富,而且因各地区气候变化不同,农事活动也有所不同。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控制、影响植物与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中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可分为无机农药(石灰、硫酸铜)有机农药,又可分为杀虫剂、杀鼠剂、杀菌剂、杀线虫剂、杀螨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体的情况及常见农药,观看上传的附件。)

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减少农业资金的投入、使用农药方便快捷高效的减缓降低病虫草的危害、使用化肥可以调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

农药与化肥的不恰当使用及不合理使用可以污染农业土壤,水源,部分农药可以残留在作物上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农药的使用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

农药使用的注意问题楼上说的很完善,就不再重提了。希望可以帮助你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z/4_775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