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桥观后感5篇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22:35:15
字号:

温暖的桥观后感5篇

温暖的桥观后感篇1

扶贫工作心得 在帮扶的日子里,我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了解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积极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帮助村委会建立帮扶台帐,确保精准脱贫。通过调查研究,及时找准和发现问题,收集民意和掌握干部群众发展意见,建立帮扶工作台帐;协助村委会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做好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指导村干部立足当地实际,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原则,帮助村、支“两委”科学制订并组织实施扶贫规划和年度 工作计划 。帮助村委会协调衔接落实项目。在积极动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必须根据贫困村的实际和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发展资金,争取帮扶项目,并动员和引导群众参与规划制订、项目实施和工程监管,积极增加农户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同时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致富能力。积极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劳务输出。因地制宜助推村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农户经济效益,帮助培育致富带头人。在发展产业的同盟时,不断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指导村、支“两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效能,提高村级民主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协助村、支“两委”抓好农村社会管理,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村支“两委”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了解了当前新形势下精准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明确了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找到了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掌握了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实用技巧与方法。

一、扶贫让我增强了感恩之心。在帮扶工作期间,我接触的对象就是农民。我时时刻刻牢记我也曾是农民的后代,农民群众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在开展工作中,时刻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心系群众,增加沟通和了解,或许很多不理解就能变成相互理解,很多疑难问题就不会那么难以解决。要真正扎根到群众中去,切实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帮扶工作的职责就是带领农民群众致富,让他们真正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抱成一团。一定要做到有“三心”,即爱心、诚心、耐心。在农村特别是低保户、五保户、孤寡老人、孤儿等贫困弱势群体比较多,要想方设法帮助发展生产,积极开展贫困生、贫困户结对帮扶等工作,让他们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作为一名帮扶队员更要怀有爱民之心,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在工作中,争做百姓的贴心人,做农民群众的好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做到以诚相待,以心交心。

二、扶贫让我增强了工作信心。村干部长期从事基层工作,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有非常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我充分抓住这次帮扶机会,虚心向包村工作队长、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请教,为吃透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扑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认真搞好摸底调查,严格按照帮扶要求,坚持不扰民,决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真正按帮扶纪律要求,从而做到了心入、身入、深入群众。通过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与农民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难点、热点问题,寻找问题,分晰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共商脱贫致富的大计。根据村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寻找技术优势。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帮助村内确立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养殖业及种植业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充实开展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扶贫增加了我人生的阅历。帮扶工作虽则条件艰苦,寂寞、孤独和生活的单调枯燥,但正是这种工作环境,将在我人生中是一份沉甸甸的积累、一份宝贵的资源。而且能响应国家、省、市、县、镇扶贫政策,让我增添了工作本领,学到了没有学到的东西,让我在帮扶工作期间,坚守信仰、守住清贫,激励我在日后工作中爱岗敬业,增添服务人民的资本。

温暖的桥 观后感 篇2

天寒地冻时一杯热茶,熨贴着心头,化开了厚厚的坚冰,从里到外都透着宜人的热度。是了,这就叫温暖!在几乎不可追朔有漫长的岁月中,总有温暖一路相随。不计炎谅人世,只存心间。

在我尚且稚嫩的童年里,每每有温暖陪伴左右。

有一次考试,我本踌躇满志,认为一定能获得一个优秀的成绩。在试卷发下来时也不假思索,“唰唰”就让笔尖在白纸上驰骋起来。可成绩发下来时我傻了眼,这跟我预料的分数科有天差地别!本觉得稳当的95分好像嘲笑着那鲜红的85,让我无地自容。

拿着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口就像压了块巨石般沉重。甚至,我都已经做好迎接一顿狂风骤雨的斥责了。天空都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薄云,就如同我此刻的心情一样阴霾密布。

一推开门,香甜诱人的饭菜香就扑面而来,我头埋得更深了,有些不敢面对厨房中忙碌的母亲。

“回来啦?今天考试怎么样啊?”我沉默半晌,声音沙哑:“今天都得不好。”妈妈一边将可口的饭菜端来,一边问:“考多少的?”我含糊着难以启齿,定定站在门口,是不敢面对妈妈期许的目光和满腔的信任。我心烦意乱,回到房间把书包甩下的声音震天响,似乎是发泄怒气,又似乎不甘示弱。

妈妈招呼我去吃饭,我默不作声回到位置上,筷子提起又放下,终于道:“只有80”,意料之外的是,妈妈依旧不疾不徐地为我盛好饭,这才坐下望着我:“怎么只考这么低?”

我张口就要找“试卷难”、“马虎粗心”之类的理由搪塞,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闷闷不乐地说:“太自以为是了,没有检查。”妈妈依旧容色不改,慈爱的目光使我不禁羞愧了几分。“这个错该犯吗?”我咬唇摇头,头垂得很低,好像听妈妈叹息一声:“觉了错了吗?还有下次吗?”我立即用力点头又使劲摇头。

妈妈把她温暖的手覆到我冰凉的手背上来,轻声细语:“没关系,人总人失误之时,也不能要求你次次优秀。你现在能认识到自己的错出在何处,就已经很好了。”像丝绸般柔软的话汇一条细细的涓涓溪流从我心头流过,春风化雨,莫名中给我一股力量。热气腾腾的饭菜入喉一阵温热,香喷喷的,妥帖的温暖直达心底,如同阳光,驱散片片阴霾。天晴了,阳光辉映着我的笑脸,照射心底。

雪中送炭的真情,是温暖;携手白头的盟誓,是温暖;劈荆折棘的守候,是温暖无论白驹过隙,时过镜迁,这份温暖伴我身旁,赐予我勇气和力量。

温暖的桥观后感篇3

说实在话,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几次到省内的一些城市和农村社区走访贫困户,这其中既有单位的扶贫联系点,也有个人的联系点。每次到那些贫困户家里走访,都会受到一番心灵洗礼。今天,又受到了一次心灵洗礼。

我们到的是该乡政府所在地响水河子汉族村,这个村是由原来的四个村合并而成的大村,有2000多口人。今天由村里安排的十户村民家,都是在村里很典型的贫困户。家庭状况各不一样,但都是一个特色,就是贫困。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这一会儿再说;有的是因老致贫,农民因年岁数大了,劳动能力下降,又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收入下降,生活境况窘迫;有的是因学致贫,农村孩子升学是农民最大的开销之一,孩子考上大学是件喜事,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农民家庭是天文数字,靠泥土里刨食,根本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有的是因愚致贫,个别农民由于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知识而导致贫困,他们思想保守,不外出打工,也不懂得积累,甚至因为赌博造成家里一贫如洗。

在导致农民贫困的各项因素中,最主要的无疑是因病致贫。今天村里安排的十户贫困户,基本都是有病患的家庭。徐某某,男,本人患有哮喘、心脏病;柳某某,女,三个女儿先后患病去世,一个人生活;周某某,男,年老体弱,患有心脏病、脑血栓,前列腺肥大,独自一个人生活;杨某某,男,本人患有脑血栓;艾某某,患有脑血栓;梁某某,夫妻二人都是智障;周某某,男,本人患有尿毒症,每周透析两次;赵某某,男,年老体弱,多年患有心脏病,一人生活;吴某,母亲患有脑血栓,卧病在床;张某某,一人生活,是肢体残疾人。疾病是农民的大敌。一个农民家庭,如果其主要劳动力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有一人得了大病,对这个家庭来说,生活将被彻底打乱,那就是致命的打击、无法承受的天大的灾难。承包地没人种了,不能出外打工了,更何况,为了治病,为了救命,可能把很紧巴攒下的一点钱全花出去,还可能拉下几年也还不完的饥荒。这样的家庭生活随即就会陷入困顿,陷入无奈,陷入绝望。

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世界第一经济体唾手可及的情况下,却还有大量的人群生活在全社会平均生活水准之下。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那里的弱势群体实在太多,他们的孩子为了追求现代生活,走出大山去城里打工,在农村的许多地区已经很少看到年轻的`面孔。留下来的都是老人、中老年妇女和孩子,所谓的“386199部队”。这些留守的人群,很多是老弱病残,他们为了生计每天在苦苦挣扎,他们病痛中孤寂中苦苦煎熬、苦苦忍受。现代化和他们离得很远,文明对他们说来说是一个很奢侈的名词,每天被疾病折磨无钱医治只能一把一把吃止痛片的人们,何谈幸福指数、小康生活?!在我们很多专家在测量中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何时全面进小康的时候,我不能不说,这里是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快要忘记的角落。

温暖的桥观后感篇4

什么是一种幸福呢?可想而知,答案很多。有人说,给予是一种幸福,它给人温馨与喜悦。有人说收获是一种幸福,它让你领悟到收获后的喜悦与激动。而我却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它是最真挚的心灵体验,将永远温暖着你的心。

记得在一个寒冷的下午,北风呼呼地吹着。虽然我已经穿成了一个“小熊”,但终未能抵御严寒。北风仍然无情地吹着,透过我层层外衣,直逼我那单薄的身体。时不时的还有几片干枯的叶子轻轻飘落。走在大路上的我,已经冻得直打寒颤了,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只有我踩在雪地上的吱吱声。

“唉!瞧这破天儿,冻死人了。说冷就冷。”只听一个人抱怨道。“唉呀!糟了!今天下这么大的雪,张爷爷一个人,怎么扫?反正我也没什么事,帮忙去!”也不知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持着我,使我一口气儿就跑到了学校。一进门,就看见张爷爷在那拿着把似乎已经很破旧的扫把,在扫雪……

张爷爷,张爷爷!我急忙跑过去。“怎么了?有什么事儿吗?”他很关切地问道。“噢,没什么,我想帮您扫雪!”我注视着他说。“谢谢你了!不过真的不用了,你看天多冷啊!”他笑了笑。我还是执意要扫。我找来一把扫把,一把似乎比我还大的。接着,我便开始了艰难的扫雪工程。我干的很卖力。但效果却不是很好,不一会儿,我就出了一身汗。眼看着张爷爷已经从这边扫到了那边,而我却原地不动。心里也自然不是滋味。这一切,张爷爷也都看到了,但他却仍然很感激我……

夕阳已经落下,晚霞也渐渐退去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将和我们告别了。他对我说。“孩子,快回家吧!别让家人等等急了!”我冲他笑了笑,走了。走在路上忽然觉得特别暖和,风停了……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温暖的桥观后感篇5

驻村期间,我进村入户,共入户走访农户28户,其中低保对象14户,了解村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对了解到的问题,及时同村镇干部沟通,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对3户家庭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提出村镇要按照程序尽快纳入低保;对因病导致家庭生活出现临时困难的,建议村镇积极给予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对低保对象中生活越加困难的对象,建议镇村予以提高救助标准,帮助他家庭更好地解决生活困难;对镇村开展社会救助对象申请审核评议工作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提出规范化建议。

通过两个多星期的驻村帮扶工作,使我对开展帮扶工作的实际意义,同老百姓交流、增进情感的必要性,为老百姓解决哪怕一个实际困难的作用都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多的体会。我觉得下基层开展帮扶工作,直接驻村入户,群众对此很关注,所以,每名驻村干部都要展示良好作风形象,都应该用心用情的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首先要和群众“拉关系”、“摆家常”,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建立起鱼水关系才能把群众想什么了解清楚,才能去如何帮助,才能完成帮什么、促什么的任务。驻村帮扶就是下基层接地气,更是掌握实情的关键。

多了解民意,多接接地气,才能增加工作的底气。通过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我觉得,当前农村、农民最大的忧虑是养老,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身体差、或有残疾,自理能力缺乏,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家庭互助式养老服务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技能,创收能力不足,必须加强教育,特别是实用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农民就地创业和外出务工的能力;最大的困难是致富缺项目,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最根本的瓶颈是设施滞后,需要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广先进农业机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新农村建设真正得到发展。当然,还有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农村依然有一些特困群体需要党和政府的帮助和救助,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完善和加强民政救助工作,是为这些特困百姓撑起的一片更美的天。

16至18世纪的欧洲通常被归类为重商主义的时期[47],在这个时代,地理大发现使得许多之前未知的贸易路线被欧洲的商人所开发,主要的地区在於英格兰、低地国家、美洲殖民地等地之间。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便在当时的环境下出现,尽管那个时候大多数的产品都还是由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所产出[6]。

虽然一些学者认为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早阶段,其他人则认为真正的资本主义要到後来才会形成。比如匈牙利的历史学家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认为重商主义尽管重视对海外的贸易,却没有挑战政治体制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最重要局限-劳动和土地,也因此重商主义对於政府经济管制的态度仍然和之前封建主义者的态度一样,仅是在管制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卡兰尼主张资本主义的最大特徵是在於建立一个可以买卖「虚构商品」例如土地、劳动、和货币的通用市场,然而直到1834年前英格兰都没有出现一个有竞争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也因此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体制在这个年代前是不存在的[48]。

早在公元前两千年亚述商人便已经开始经营长距离的贸易路线以求获利[46],最早的重商主义形式则可以追溯至罗马帝国和古中国。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重商主义的经济也开始扩张到全欧洲。而在罗马帝国衰败後,大多数欧洲的经济都被地区的封建势力所控制,而重商主义也因此瓦解。不过重商主义会在阿拉伯、丝路等地继续存在,同时也会随着东亚如中国的朝代兴衰而有所起伏。与阿拉伯邻近的区域如埃及、波斯、和拜占庭也都有贸易路线的存在。随着伊斯兰教在第七世纪开始散播,重商主义也开始在西班牙、葡萄牙、北非、亚洲等地扩张。随着中世纪的结束,重商主义终於开始在欧洲广泛发展[49]。

1809年伦敦的谷物交易所。谷物法於1846年的撤销代表了对重商主义的抛弃,和自由贸易的到来。

约瑟夫·熊彼特将重商主义的主要信条分为三点:交易的控制、出口的垄断、以及贸易的均衡[50]。重商主义的衍生理论之一是所谓的重金主义(Bullionism),强调应该努力累积越来越多的贵金属。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比进口更多的货物,如此一来才能累积贵金属。重商主义者主张主有本国无法产出的原料才应该从国外引进,同时他们也鼓吹政府补贴出口货物,并用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阻挡来自国外进口的竞争,认为如此一来才能鼓励国内的生产制造。在这个时期,许多欧洲的商人在国家的保护下,透过补贴和垄断来获取大部分买卖贸易所得到的利润。弗兰西斯·培根对此主张重商主义的用途是在「拓展并维持贸易的平衡、保护生产者、制止经济停滞、以奢侈法来取缔浪费和过剩、节省土壤、管制价格…」[51]

在中世纪的时候,类似的经济垄断便已经开始流行,由同业公会组成的地方产业在贵族的保护下建立了广泛的垄断,如同卡特尔一般,同业公会透过对於营业执照和许可的垄断来排挤竞争者,并且以此设立超过市场均衡的价格[52]。不过在重商主义之下,绝对君主制开始崛起,国家取代了同业公会在管制经济上的角色。从18世纪开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崛起则象徵了资本主义的商业阶段的开始[53][54],这些公司的特色是他们从国家那裏获得的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权力[53]。到了这个时期,之前在重商主义时期累积了财富的商人开始将资本投注到东印度公司和殖民地上,希望获得投资回报。

从18世纪中期开始,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为首的新一群经济学家开始对重商主义的概念展开了全面的批判,他们认为重商主义所抱持的「世界上的财富是固定的」概念是错误的,而且一国要增加财富的方式并不是只能透过减少他国财富来达成。在工业革命中,产业家们取代了贸易商成为了资本主义下的主要角色,并且连带造成了传统手工艺工匠、同业公会等产业的淘汰。在这个时期,农业商业化所带来的多馀生产则促长了农业的机械化。产业资本主义引进了工厂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并且以生产过程中复杂的分工来切分各种琐碎的生产步骤,最後使得资本主义开始支配全球的经济体制[47]。

英国同时也开始抛弃重商主义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19世纪出现的「曼彻斯特学派」开启了一场主张降低关税的运动[55]。到了1840年代英国已经抛弃了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撤消了谷物法以及航海法案[47][56]。由於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领导的自由贸易运动,英国也减低了关税和进口限额。一般认为航海法案在1849年被撤销,是重商主义衰败、工业革命开始的起点[55][57][56]。

工业革命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主要转捩点,几乎所有工业国家裏人民生活中的大小事务都因为工业革命的到来而产生根本的改变。最显著的是在工业革命下平均收入和人口开始了前所未见的快速成长,如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小罗伯特·卢卡斯所说的:「这在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是,一般大众的生活水准开始出现持续的成长…没有任何古典经济学家预见到类似这样的经济现象,即使在理论上都没出现过。

在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许多改变,由於社会主义的崛起和共产国家的出现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尽管到20世纪结束时,蘇联彻底解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已浮现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模式。

在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後,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更大程度的干预,最突出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崛起。举例来说在1929年,美国政府的全部支出(联邦、州政府、地方政府)加起来只占了十分之一不到的国民生产总值,而到了1970年代时这个数字已经跃升到三分之一[5]。其他一些工业国家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例如法国便将政府支出提高到超越了美国的比率。在二战之後,许多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被发展来解释战後的社会和经济走向,包括了後工业社会和福利国家的概念[47]。凯恩斯主义在战後的一段时期主导了经济学界对於管制资本主义的看法,1950年代和1960年代这段期间也被称为战後的经济扩张时期,直到停滞性通货膨胀於1970年代出现为止[59]。

在1970年代同时出现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和经济成长缓慢之下,凯恩斯主义开始受到广泛质疑。米尔顿·佛利民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经济学家也在这段时间开始对西方国家政策产生主要的影响,他们主张重回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并且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和干预。佛利民等人的著作影响了许多英美保守派的政治人物,例如朗奴·列根和玛格丽特·戴卓尔,对众多国有企业展开了市场化(民营化)、以及对经济解除管制。佛利民所属的芝加哥经济学派发展出的货币主义也取代了凯恩斯主义对於整体经济学的垄断,并且成功推行如浮动汇率等政策,

尽管国际贸易远在资本主义出现前便已经存在,一些人认为资本主义扩张所引发的全球化在20世纪後半期使得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且使得人口和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成为现代世界的经济常态。由於布雷顿森林协定在1971年被抛弃和浮动汇率的出现,各国货币之间流通大幅增加了资本的流动速率。许多国家也持续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WTO等自由贸易组织的出现则以国际公约的角色来促长各国间的自由贸易。

而众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创新,例如海运货柜化的出现,则使得进出口的运输成本被大幅降低,并且使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可以透过低成本的制造业出口将产品贩售到先进国家,迅速迈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60]。而同时增长的不只是出口,台湾的出口量在1970年为14亿美元,仅仅三年之後的1973年便跃升到43亿美元,而进口量也同时翻升了两倍[60]。进入了全球化浪潮的国家也在生活水平上获得空前成长,例如南韩在1960年时与非洲的赞比亚有相同的财富水准,然而到了2000年代其国民生活水平已经超越赞比亚20多倍[61]。

伴随全球化而来的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出现,而资本在各国间的快速流动,加上人口、文化、产品等的自由交流,也对传统的国家控制权力产生挑战。投资人往往为了寻求更低成本的工资,将生产过程中的劳力密集阶段外判到工资便宜的国家,这些发展都让一些人认为国家主权因为全球化而受到「侵蚀」[62]。在今天,许多人以此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世界体制的地步[47],然而其他人则认为即使是以目前资本主义发展的规模来看,仍然没有比之前时代的资本主义贸易要多出许多[63]。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z/4_685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