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区的美食众多,不少人对它的美食评价颇高。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内江市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融合了多种餐饮文化。
首先介绍的是内江市区的特色小吃——红糖糍粑。红糖糍粑以五谷粉为主要原料制成,外形球状,色泽呈黄棕色,口感软糯,香甜可口。片片儿红糖酱浇在上面,更增添了口感的层次感。在寒冬腊月的时候,来上一份红糖糍粑配上一碗热汤,别有一番滋味。
其次是内江市区的独特餐饮——火龙果素菜包。火龙果素菜包以鲜红的火龙果为面团颜色,包裹着精选的蔬菜馅料,吃起来味道轻飘盈香,口感丰富。这种面食营养丰富,深受内江市民的喜爱。
最后要介绍的是内江市区的传统菜式——石峰豆腐煲。豆腐鲜嫩入味,汤汁清爽鲜美,摆上白天鹅石碗,自然呈现出色彩结构分明,聚焦温暖的美学。肉质和豆腐一起煮的过程需耐心,出品精美绝伦,久负盛名。
以上就是内江市区好吃的介绍,这些食物不仅美味可口,而且代表了内江市区特有的美食文化。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能品尝到这些美食,感受内江独特的饮食文化。
(一)狠抓政策落实。今年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品种多、受益面广,下拨时间也比去年提前。要求各级在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把这些政策宣传好、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采取多种办法,加大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使政策深入人心,引导和鼓励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要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要确保尽快兑现到户;要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不缩水;要深入研究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完善和强化政策的意见建议。
(二)狠抓面积落实。面积是产量的基础,今年我市粮食面积必须确保稳中略增。要求各县(区)将粮食面积层层分解,落实到农户、地块,确保全市大春粮食面积稳定在346.8万亩以上,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476.4万亩以上。
(三)狠抓结构优化。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协调发展,推动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增加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生产,确保“菜篮子”数量充足、质量安全,全年均衡供应。继续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努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优质水果、名优茶叶、精细蔬菜市场份额。全市发展特色蔬菜专业村要达到25个,2.5万亩;新增专业村5个,0.5万亩;发展优质特色水果专业村达到25个,2.5万亩;新增专业村5个,0.5万亩;狠抓“四川名牌农产品”评选推荐,力争推荐5个以上,争评3个以上“四川名牌农产品”。
(四)狠抓科技服务。农业增产的潜力在科技,农民增收的途径在于依靠科技。各县(区)要以粮油高产创建年活动为平台,狠抓“664223”粮油高产创建和“4415”蔬菜生产助农增收活动,实施大规模培训,开展大现场示范,集成推广节约化、轻简化综合增产技术模式,提高实用技术的覆盖面,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促进增产增收目标任务的实现。当前,要育足育好水稻、玉米、红苕、蔬菜“四苗”,为大春满栽、抗灾补栽奠定良好基础。
(五)狠抓防灾减灾措施,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始终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制旱、积极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继续切实抓好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七个以”制旱措施的落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强化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检疫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阻截与控制,充分发挥村级植保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提高防治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切实搞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确保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治面积的95%以上,重大新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病虫草鼠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六)狠抓农资供应和监管。认真落实国家对化肥生产的优惠电价、气价政策,组织好化肥、农膜等农资的生产,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保证农用物资的运输,保障农资充足供应。要落实好春灌提水执行农排电价的优惠政策。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格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切实维护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