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视三农问题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1:30:53
字号:

努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

如何重视三农问题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江国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前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农”问题事关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如何看待近年来我国的“三农”状况?如何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未来5年我国“三农”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

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问:过去5年,我国农民、农业、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十一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总的看来,“十一五”时期是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增产。去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纪录,达到5.3亿吨。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粮食连年增产,国家粮食库存充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管理通胀预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各种农产品市场供应丰富,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期,全国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每年增速均超过6%。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流通条件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公共服务明显改善。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了近2600年来农民种地要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同时,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制度逐步建立。

去年,中央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补贴1230.8亿元。除农业补贴政策外,国家逐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三农”事关大局缩小差距任重道远

问: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答: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特征是: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

所谓脆弱平衡,是指保障粮食安全的资源条件贫乏;所谓强制平衡,是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需要政府强力主导;所谓紧张平衡,是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的粮食安全的能力并不宽裕。

另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每年实际增速比“十五”期间高出3个百分点,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且减贫难度更大。按照新的贫困标准,我国2009年贫困人口还有3597万人,但按照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约还有1.5亿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是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目前,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农民土地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侵犯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农民缺乏充分行使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土地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有限,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金融改革明显滞后;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尚未形成。城乡劳动者同工不同酬,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进城农民工不能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

“三农”问题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问:党的五中全会已经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实现这些目标?

答:“十二五”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新阶段农民需要政策激励,更需要制度公平,在制度上保障农民权益,建立城乡公平的制度框架。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要求。

“十二五”时期,必须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权益、就业权益、土地权益和社会保障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问: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答:首先,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并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其次,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上取得重要进展,努力实现农村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再次,多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条件,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政府对农民转移就业的服务,加强对农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实行主动接纳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方针和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转变为城镇居民。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关心三农发展中学生具体该怎么做?

我国是一个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这是最重要的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毛泽东也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多次提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他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记。”又说“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他还认为,农业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邓小平说“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近13亿人口,62%以上在农村。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当前国民经济发胀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党同农民的关系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的农民是党在农民的依靠力量,是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应的农民,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工农联盟就加强,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胜利;失去了农民党的执政基础就动摇,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被断送,历史如此,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就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工业的进步,更谈不上实现现代化。综上所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确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要从政治的高度、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三农”问题。注:本人向来佩服关注“三农”问题的人。

我认为根本解决的办法还是要立足于解决劳动力资源过剩的问题。调整国家的经济政策向充分解决就业的方向上来。

只有旺盛的劳动力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只有当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人口与耕地数量达到一个和谐的关系时,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才能给农民带来更实际的利益。

另一方面,只有当城镇能充分吸纳就业的时候,城镇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才能形成紧密的联系,农产品的价格才能随经济增长合理上浮,农民才能从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获利。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86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