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一下中国农业为什么需要走出去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0:02:04
字号:

实施全球农业战略,对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阐述一下中国农业为什么需要走出去

第一,这是新形势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如前所述,今后10—20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人口持续增长,以及收入提高引起的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趋势。但与此相反,今后中国农业资源紧张的矛盾将更趋严峻,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的约束不断增强,农业比较优势持续下降,资源要素配置向高效率、高效益非农部门转移的趋势将更加明显。这意味着,国内农产品产量增长有可能滞后于消费需求增长,今后完全依靠国内实现粮食等农产品的自给自足,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研究表明,如果中国不进口农产品,完全依靠国内生产保证农产品供给,需要30亿亩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而国内现在可提供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只有24亿亩,即大约有20%左右的缺口,以目前的农业资源和技术水平无法弥补这一缺口。因此,如果无视中国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过分强调依靠国内资源保障所有农产品的供给,将会付出极大的资源、环境和经济代价。因此,从战略上看,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将不可避免,必须抓紧谋划实施全球农业战略,建立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产品供应网络。

第二,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选择。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是国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中国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进一步扩大农业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稳步提升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实施全球农业战略,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直接体现,是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实施对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等全球农业战略措施,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全球农业资源优势,符合农业资源丰富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利益,促进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自给和农产品供给水平,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粮食危机、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而且对稳定全球粮食市场、消除全球贫困,建立全球粮食与农业发展新秩序意义重大。

同时,这也是适应全球政治力量格局大调整的新形势,深化与有关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建立新型全球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

第三,目前启动实施全球农业战略,具备良好的国际农业资源基础与开发潜力。本课题研究表明,今后全球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的增产潜力仍然较大,据FAO测算,全球尚有可耕地资源总量超过14亿公顷,其中适合种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面积均超过10亿公顷,增产潜力达8%—10%,小麦的增产潜力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稻谷、玉米和大豆的增产潜力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今后中国实施全球农业战略、深化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仍然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摘自程国强观察的博客

摘自网络

如何走出订单农业困局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结构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统购派购时期(1949-1984年):这一时期基本采用农产品计划供应的方式,否定其商品交换的性质,基本上不存在随行就市的自由交易。双轨制时期(1985-1997年):该阶段废除了传统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建立起市场调节机制,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两种交易方式并存。1985-1991年,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开始实行双轨制,市场化改革大大加快。1992-1993年,农产品购销走出双轨制,进入全面市场化的阶段。市场化时期(1998年至今):这一时期,农产品流通体制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改革和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产品流通渠道结构发生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逐渐融合,农产品流通渠道逐步向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拓展。科技进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为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市场机会。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冲击。

总的来说,农产品流通渠道结构的变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科技进步和国际市场的冲击是影响农产品流通渠道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

日前,蒙城县板桥镇双路村刘娟种植合作社和上海一家企业开始采摘以订单形式种植的100多亩挂冬瓜,产品全部运往上海。据悉,合作社常年通过订单种植西兰花、毛豆、豆角等蔬菜2600多亩,吸纳了当地200多名农民就业。

长期以来,恐怕销售阻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让农村人种地,无可挑剔。但是让他们自己去市场卖农产品,会让他们恐慌。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农村人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对外界和市场了解不多。对他们来说,销售他们的农产品确实很困难。重产轻销的后果往往是增产不增收,影响了农村人的种植积极性。

“订单农业”托起了村民们稳稳的幸福感。“订单农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当地政府应该确保“订单农业”给群众带来好处,并支撑起村民的稳定幸福。一方面要做好穿针引线,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进村入户,和农村人签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诚信教育。让企业和农民老老实实,认真履行义务。此外,还要加强监管。对于利用“合同农业”欺骗、坑害农民、伤害农民的,要严肃查处,依法追究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造福群众。

ID:jrtt

相关问答:订单农业合同范本

订单农业合同范本

篇一:农业订单合同1农业订单合同收购方(甲方):种植方(乙方)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基础上,就订单生产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产品:xx作物,xx品种二、种植面积xx亩,预计保底产量为xx公斤。如果遇到丰产,上限收购量为xx公斤。乙方保证不私自出售订单产品。三、收购等级1、内在品质:如无公害要求、含水量、糖度、蛋白质含量等2、外观要求:如长度、重量、无虫斑、无破损等,或约定残次率不得高于xx百分比。3、其他要求:四、价格:1、按不同等级约定不同最低保护价格。2、如果遇到灾年,双方协议上浮价格xx百分比。五、交货:1、时间:预期为X月X日。受气候影响,乙方在成熟前XX日提前通知甲方,因甲方原因未及时收购,乙方有权私自销售,并保留向甲方追偿折价销售差价的权利。2、交付地:通常就是基地附近的乡镇、村3、交付方式:主要是指包装要求,分简易包装和精包装,简易包装则是农户的中转箱,精包装最好包装物由甲方自备。六、质量检验:乙方交付的产品不符合约定要求的,甲方有权要求该批次补足、换货、折价或退货,由此产生的费用由乙方承担;但甲方应在

相关问答:订单农业是什么?

近年来,“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为特征的订单农业在全国多地“开花”,成为了当前逐渐盛行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一、 什么是订单农业呢?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农业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 

二、订单农业的价值

一是订单农业完善了利益风险机制,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运作原则得以体现;二是订单农业完善了定价机制,使农业产业化最受瞩目的收益问题得以解决;三是订单农业完善了制约机制,使农业产业化的规范运作得以保障;四是订单农业可打造名牌农产品,使农业产业化在销售环节上有了拳头产品,从而为企业融入市场化经营浪潮并立足生根,提供了物资资本和必备要素;五是订单农业是目前农业产业化具体实施过程中比较容易促成的一种实现形式,具有操作性强、稳定性高、收益量大等诸多优点。

三、订单农业的模式

1、农户与科研、种子生产单位签订合同,依托科研技术服务部门或种子企业发展订单农业。

2、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依托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

3、农户与专业批发市场签订合同,依托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

4、农户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

5、农户通过经销公司、经济人、客商签订合同,依托流通组织发展订单农业。

四、订单农业存在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一个是订单无法完成

农业受自然灾害和生产水平影响较大,农业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天灾或技术问题而出现订单无法完成的情况,或者当减产时,农民违约不卖给收购方;此外,当市面上产量过剩时,市场价格低于订单合同价格,收购方也可能出现违约情况。

2、另一个是采购商违约

作为农业生产方,在订单农业模式下,要规避自己的风险,最重要需要解决好以上两个问题。首先做好自己的生产工作,执行好生产标准;其次一定要保障自己在合约中的权益,最大可能争取违约赔偿的描述,避免文字漏洞。 

作为农业生产者要明白订单农业只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一种,做大、做强自己、了解用户的需求,提升产品的品质是更古不变的原则。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85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