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陂大余湾村旅游景点
购买湖北旅游年卡。你可以参观的地方包括以下景点:
1.武汉:东湖国际马戏、东湖海洋世界、东湖游船、九峰野生动物园、九真山、九真桃源、吴韵、光谷半岛生态旅游区、农耕时代、冰雪王国。丰谷寨、古琴台、大鱼湾、奇石馆、姚家山、张弓山寨、三台山、木兰天池、木兰山、木兰水乡、木兰湖、木兰玫瑰园、木兰乡、木兰谷、木兰草原。梁子湖高尔夫度假村、武汉植物园、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花卉世界、汉江游船、清凉寨、樊华生态农业园、魏紫城市花园。胜天农场,胡阿祥茶谷,花海乐园,花海石林,解密韩秀剧院,金龙水寨,金李沟,长春寺,长江游船,龙泉山。
2.黄石:仙福山、仙道恐龙岛、观音洞、仙道野人岛、仙龙岛、胡仙画廊、大泉沟、肖磊山、楚天香谷、矿山公园、慈湖游船、西塞山、铜绿山、雷山温泉、黄诗渊博览园、黄石矿山博览园、龙凤山。
3.黄冈:三角山、三里畈沙雕公园、三里畈温泉、中国古石艺术馆、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花园农场、四季花海、大别山主峰、天马村、桃花冲、田园童话世界、斗坊山景区、红安天台山、罗田宝岛峰、英山乐家山景区、黄梅县吴家山。
4.鄂州:鄂州武汉东方海洋世界。
5.咸宁:山湖温泉、成水洞、苏宣洞、泸水湖。
6.仙桃:京九庄园,清风马场。
7.随州:大红山景区、广水三滩景区、大红山琵琶湖、天王寨、西游记公园、黑龙潭。
8.荆州:张华寺。
9.十堰:九龙瀑布大峡谷、乌龙江、天河、太极峡、恐龙蛋遗址、龙泉寺、龙潭河。
10.襄阳:唐子山、无量台、白水寺、白竹院、观音洞。
11.宜昌:三峡奇潭、三峡水乡、三峡竹海、九峰谷、关岭、后河天门峡、宜昌回龙湾、屈原的故乡,昭君村,莲子垭和长生洞。
12.恩施:仙佛寺景区、唐崖土司城遗址、大水井古建筑群、朝阳洞、索布垭石林、湖北杨梅古村、腾龙洞、黄河桥峰林。
13.神农架:八桃园。
14.孝感:双峰山、田字湖、百兆山、金辉庄园。
15.荆门:七彩植物园、彭墩景区、湖心岛、阳光沙滩。
16.潜江:张华台。
:2.黄陂区大余湾村(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
1.冯洼古村
谷峰村位于新洲区凤凰镇。明清时期的古村落,亭台楼阁比比皆是。穿过古寨的门楼,看到九龙壁。进入大门,有古色古香的九龙头喷墙。走过古老的门楼和新装修的爱情通道,可以看到古老的湘西建筑。这是农村举行婚礼仪式的地方,每天固定时间都有古代婚俗的表演。从香溪楼后门出来就是凤娃谷。凤娃谷是由各种瓦罐和石磨组成的走廊,充满了农村的民俗风情。枫瓦谷出口正对着国际形象陶瓷村。陶瓷村是湖北徐帮虎的一个民间陶瓷窑。向参观者展示了从工艺流程到艺术文化发展的陶瓷文化的魅力和精神。
2.黄陂大渔湾
大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这里山川如画。大湾古宅是明末清初的民居建筑,纵横分隔20余条巷。走进一条小溪环绕的村口,青石小路蜿蜒向前,古宅鳞次栉比。所有的青石墙黑瓦飞檐走壁,形成一条院落交错的小巷。石磨、古井、彩绘木亭错落其中,偶尔还能看到残缺不全的木石雕刻和彩绘梁匾,可见旧日的精致。沿着山路爬大禹湾村后面的西峰。从山顶望出去,大鱼湾静静地躺在青山绿水中,平静而放松。宁静的古村落
黄花老古镇历史悠久,隔府河与东西湖区相望,三面环水。春天水位低浅,府河湿地黄花遍地。夏季水位涨高,河湖相连,汪洋积涝,故称黄花涝。黄花泛滥的最佳季节是三四月份黄花盛开的时候,古镇被黄花包围,看起来像一幅清新的水墨画。黄骅古石坡遗址、古码头、明末清初的村宅保存完好。这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镇,通过铁佛寺、祠堂、古教堂的遗迹,展示着它曾经辉煌的历史。穿梭古镇,欣赏永恒的美景,感受田园风情,是武汉周边户外郊游的好去处。
4.百泉古镇
位于武汉郊区的百泉古镇,形成于殷商时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拜泉古镇有三个地方可以去,第一是拜泉景德寺,第二是拜泉古井,第三是拜泉天主教堂。拜泉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人文景观。古寺旁边,是明清古村落,古老如初。百泉古镇依山傍水,山中有山,湖中有山,情趣盎然。古镇上有茶园、梨园、桃园、桔园等生态园林,还可以品尝特色农家菜,是游客休息放松的好去处。
5.支持山城
靠山镇位于新洲区仓埠街北段,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是小城镇乡村建设的典范。走进山川秀美、青瓦白墙的小镇,一排排徽派建筑依山而立,设计精致,自然得体。在村子的墙上,有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彩绘作品,如古色古香的风景、在田里劳作的农民、在村头玩耍的少年、躺在路边的大黄狗等。这使得整个村庄看起来很有趣。房后的世界里种着各种蔬菜水果。小镇有园林式亭台楼阁的美,也有现代农村民居的质朴。生态旅游的特色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6.刘家桥古镇
刘佳大桥位于中国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咸宁通往九宫山,隐水洞必经。这是刘s家族活了四个世纪。刘佳桥仿佛是一个自然而美丽的家庭,隐藏在大山深处,有四个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群落,大小房间2000多间,古朴典雅,密密麻麻。小镇的小桥流水和谐结合。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农家菜,听听村前小河的潺潺流水声,看看长着傣族的青山,呼吸一下山里的新鲜空气。身处古镇,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抛却烦恼,平复浮躁的心。刘家桥是个静心修身的好地方。
:3.武汉市大余湾村旅游景点
1.冯洼古村
谷峰村位于新洲区凤凰镇。明清时期的古村落,亭台楼阁比比皆是。穿过古寨的门楼,看到九龙壁。进入大门,有古色古香的九龙头喷墙。走过古老的门楼和新装修的爱情通道,可以看到古老的湘西建筑。这是农村举行婚礼仪式的地方,每天固定时间都有古代婚俗的表演。从香溪楼后门出来就是凤娃谷。凤娃谷是由各种瓦罐和石磨组成的走廊,充满了农村的民俗风情。枫瓦谷出口正对着国际形象陶瓷村。陶瓷村是湖北徐帮虎的一个民间陶瓷窑。向参观者展示了从工艺流程到艺术文化发展的陶瓷文化的魅力和精神。
2.黄陂大渔湾
大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这里山川如画。大湾古宅是明末清初的民居建筑,纵横分隔20余条巷。走进一条小溪环绕的村口,青石小路蜿蜒向前,古宅鳞次栉比。所有的青石墙黑瓦飞檐走壁,形成一条院落交错的小巷。石磨、古井、彩绘木亭错落其中,偶尔还能看到残缺不全的木石雕刻和彩绘梁匾,可见旧日的精致。沿着山路爬大禹湾村后面的西峰。从山顶望出去,大鱼湾静静地躺在青山绿水中,平静而放松。宁静的古村落是家庭出游的好地方。
3.黄花老古镇
黄花老古镇历史悠久,与东西湖区隔府河相望,三面环水。春天水位低浅,府河湿地黄花遍地。夏季水位涨高,河湖相连,汪洋积涝,故称黄花涝。黄花泛滥的最佳季节是三四月份黄花盛开的时候,古镇被黄花包围,看起来像一幅清新的水墨画。黄骅古石坡遗址、古码头、明末清初的村宅保存完好。这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镇,通过铁佛寺、祠堂、古教堂的遗迹,展示着它曾经辉煌的历史。穿梭古镇,欣赏永恒的美景,感受田园风情,是武汉周边户外郊游的好去处。
4.百泉古镇
位于武汉郊区的百泉古镇,形成于殷商时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拜泉古镇有三个地方可以去,第一是拜泉景德寺,第二是拜泉古井,第三是拜泉天主教堂。拜泉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人文景观。古寺旁边,是明清古村落,古老如初。百泉古镇依山傍水,山中有山,湖中有山,情趣盎然。古镇上有茶园、梨园、桃园、桔园等生态园林,还可以品尝特色农家菜,是游客休息放松的好去处。
5.支持山城
靠山镇位于新洲区仓埠街北段,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是小城镇乡村建设的典范。走进山川秀美、青瓦白墙的小镇,一排排徽派建筑依山而立,设计精致,自然得体。在村子的墙上,有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彩绘作品,如古色古香的风景、在田里劳作的农民、在村头玩耍的少年、躺在路边的大黄狗等。这使得整个村庄看起来很有趣。房后的世界里种着各种蔬菜水果。小镇有园林式亭台楼阁的美,也有现代农村民居的质朴。生态旅游的特色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6.刘家桥古镇
刘佳大桥位于中国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咸宁通往九宫山,隐水洞必经。这是刘s家族活了四个世纪。刘佳桥仿佛是一个自然而美丽的家庭,隐藏在大山深处,有四个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群落,大小房间2000多间,古朴典雅,密密麻麻。小镇的小桥流水和谐结合。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农家菜,听听村前小河的潺潺流水声,看看长着傣族的青山,呼吸一下山里的新鲜空气。身处古镇,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抛却烦恼,平复浮躁的心。刘家桥是个静心修身的好地方。
4.黄陂旅游景点大余湾门票
是的,大鱼湾在武汉旅游卡的景区内。
5.黄陂大余湾风景区简介
1、木兰天池推荐理由:唯一的草原s
6.黄陂大余湾一日游
瞿家湾镇:瞿家湾镇位于中国湖北省洪湖,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属于温带多雨气候,著名景点有洪湖蓝田旅游景区、曲家湾明清街等。洪湖有红烧野鸭,肉质嫩脆,非常好吃。
2.尚进古城:尚进古城是湖北省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它的地址在湖北省郧西县西北70公里处,这里的建筑特色和格局保存完好。现在是清朝的城址。著名景点有明清古建筑、古歌剧院、南北堂、天主教堂等。
七里坪镇:七里坪镇,洪湖北省安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的发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古镇内的著名景点有长生街遗址和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天台山森林公园、九眼山古兵村等。当地的土特产有煨葫芦、红荆芥、栗子等。
4.刘家桥村:刘家桥村位于西安市桂花镇咸宁市安区。它被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刘家桥古民居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刘家桥古民居采用极具特色的徽派建筑,具有明清时期古代庄园建筑的雏形。刘家桥村被称为楚天第一民俗村。村子里有许多古老的工具,如纺车、轿子和石磨。
5.唐崖土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是湖北最值得一去的美丽古镇。镇址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塘雅镇。文物有石牌坊、土司墓葬、石人、石马,以及一些金器、印章、瓷器等文物。
6.尚勇镇:尚勇镇位于湖北省竹山县,是一座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它是古代雍国的首都,也是先秦时期尚勇县的所在地,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著名景点有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水笙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非常有名,如划龙舟、玩龙灯和皮影戏。
7.黄花老:黄花老是湖北古镇排行榜中的特色小镇,地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这里的商代沿河古石坡、清代古城墙、古码头、三国古墓、明末清初的老家老宅等历史文化遗迹保存完好,很多游客来此游玩,让人流连忘返。
8.客店镇:客店镇地址位于荆门市钟祥市客店镇嵇绍路5号,是湖北省旅游的证明。该镇的著名景点有黄仙洞、娘娘寨、巴生河、葛文化风情园等。著名的产品是葛粉和云雾茶。
9.拜泉古镇:武汉拜泉古镇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夏商文化遗址,自然资源丰富,还有30多处历史遗迹。目前,只剩下13处历史遗迹。这里湖光山色宜人,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四季分明。
10.赤壁杨楼洞:赤壁杨楼洞是青砖茶的原产地,已有200多年的开发历史。这个镇上有一条古街,以明清建筑为主。旅游景点有将军庙,赤壁的杨楼洞是六大古镇之一。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尚进古城:尚进古城是湖北省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它的地址在湖北省郧西县西北70公里处,这里的建筑特色和格局保存完好。现在是清朝的城址。著名景点有明清古建筑、古歌剧院、南北堂、天主教堂等。
7.黄陂大余湾古镇游记
-2022大武汉旅游年卡包含黄鹤楼、武汉植物园、武汉园博园、东湖鸟类世界、东湖大雁景区、东湖游船、杜莎夫人蜡像馆、两江之旅(限5次)、木兰天池、玉兰谷、木兰三台山、木兰草原、木兰玫瑰园、吴韵、木兰山、锦里沟、梁青。长观、张弓山寨、弄年华、黄鹤楼罗梅轩、姚家山、九真山、龙泉山、九真桃源、肖磊、三里畈沙雕公园、宝岛峰、雷山温泉(限6次)、山湖温泉(限6次)、瑶池温泉(限6次)、田字湖、金辉庄园。
8.黄陂余家大湾景点
回答:纪念馆占地27亩,建筑面积近5600平方米,展厅面积近4600平方米。分为三个展区:朱德基础展的生平事迹、纪念馆和互动体验区。整个展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按照把握人物的原则精心策划设计特色,突出人物特色,强化教育功能,增强互动参与。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严格把关,经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办、中共宣传部审核,于2016年12月1日复刊。
2.6.2.1 建场前农田景观格局
黄骅县朱庄子、胡庄子以东,石碑河与黄浪渠两侧地带,约有盐荒地133.33 hm2,此带土壤成土母质为河流三角洲冲积物,从许多剖面表层可看到冲积的痕迹与深浅交错的层次,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尚未完全风化的淡水生物遗体。在地表以下1~3 m多为重壤土,亦未发现海底沉积物,从而,说明此地的冲积年代是较为久远的。
区内村庄系450年前明朝永乐年间迁居于此,此时,因距海近,均以晒盐为生,地面生草约在350年前,群众的点片垦荒与饲养畜牧等农事活动约在250年前。自1948~1950年开挖了石碑河及黄浪排水渠后,减轻了沥水对此地区淹没侵蚀为害的程度,地表植被因而有所好转,盐土面积也逐渐缩小,地表野生植物群落主要为草甸型植物和沼泽性植物(图2-3)。
1955年9月沧县专区在此成立了“黄骅县大港垦改指挥部”开始进行荒地勘查工作,于1956年先在邢庄科一带建成第一分场,此分场的毛面积为6200 hm2,净耕地面积为4400 hm2。
朱德元帅在访问捷克斯拉伐克共和国期间,捷克斯拉伐克***和政府赠送我国约可装备一个(0.47~0.67)×104 hm2国营农场用的全套机械、机具设备,经农业部与河北省研究,拟将该项机械、机具全部拨给黄骅农场。
为了对捷克斯拉伐克共和国的人民和政府这一无私的援助表示感谢与促进中捷两国友谊,农场拟定名为“国营中捷友谊农场”,并将原计划建场毛面积扩大至9373.05 hm2,净耕地面积增至7182.12 hm2,以充分发挥机械、机具效能[88]。
2.6.2.2 1956年建场的农田景观格局
1956年根据建场要求,开展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农田景观格局特征如下(图2-4):
(1)沟渠:在满足土壤改良要求与适当照顾机耕的条件下,采用灌排分离体制,按干、支、斗、农四级标准设置,其中:黄浪渠为灌溉干渠,石碑河为排水干沟;干渠(沟)以下,每隔7000 m设南北方向的灌排支渠(沟)各一道;支渠(沟)以下,每隔1200 m设东西方向的灌排斗渠(沟)各一道;斗渠(沟)以下,每隔78 m或156 m设灌排农渠(沟)各一道(第一灌溉支渠(排水支沟)范围内农渠(沟)间距为78 m;第二三灌溉支渠(排水支沟)范围内农渠(沟)间距为156 m)。每一农渠(沟)范围内净耕地面积一般为6.8~14.7 hm2 左右。
图2-3 1956年中捷友谊农场建场前农田景观格局
依据场区地形坡向、地面径流方向及黄浪渠、石碑河影响,推测地下水流向自西往东流。据此,场内农渠(沟)均布置为南北方向,既有利于地下水排除,且使农作物耕作亦成南北方向,有利于作物增产。
此外,为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农沟一般深1.5~1.7 m;斗沟深1.8~2.0 m;支沟深2~2.2 m,以保持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1 m左右。
(2)道路:场内各级道路设置,是结合渠系规划进行的,但为保持路面干燥与便于生产,各级道路均布设在排水沟靠近田区的一侧,根据交通运输需要,分为三级(图2-5):
图2-4 1956年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规划图
主干道路。东西贯穿全场,起着场部与各工作站之间,以及场内、外相互联系的作用。此路交通量较大,路基宽采用14m,设于第三排水斗渠南侧。
拖拉机路。是场内大面积的轮作地上的主要运输道路,设于排水支沟靠近田区的一侧,同时为便于各轮作区中的经营管理,于各支渠之间增设拖拉机道一条,路基宽8 m。
田间道路。此路为施肥、中耕及收获作物等田间运出运入需用。根据生产运输需要,分为两类:一类系设于排斗南侧的田间道,路基宽度6 m;另一类系设于排水农沟靠近田区一侧的农道(生产路),道路宽4 m。
(3)轮作地的规划:从全场土壤地形及水利条件分析,全场土地均可辟为大田轮作区,除场区西北部,由于地形较低,土质黏,计划为以早稻、小麦为主的轮作外,其余地区均计划为以棉花、玉米为主的轮作区。全场共规划为9 个大田轮作区,每区面积为632.47~1155.8 hm2 之间,一般为666.67 hm2 左右。为使机械、机具的有效利用,以及正确的实行农业技术创造有利条件,全场各轮作区的地块外形均达到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要求。
图2-5 各级断面图
(4)防护林规划:为防止风寒,绿化全场与增加农场收入,拟栽植防护林及果树。但由于全场沟渠堤岸及道路两旁占地面积很大,故为充分利用这些土地,林木、果树种植不再另占土地。
杨树、柳树、洋槐等一般乔木,栽于用水渠堤两侧的外堤及道路两侧地带,为保持路面干燥,东西方向的树木应栽于道路北侧。葡萄、苹果、桃等果树栽于马道一侧。
(5)土地利用格局:从建场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内容看,更加注重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这个农田景观格局完全是为其服务的,特别是在权属界线上,完全依据农田边界进行调整,使各类边界融合,便于组织规模生产[88]。
2.6.2.3 1985年包产到户前的农田景观格局
1956年建场后,经三年的水利、交通、居民点等农田设施基本建设,一二三分场形成与规划基本相同的农田景观格局。1960年又将新划入的四五六分场按照建场规划模式进行建设,形成农场农田景观基本格局。同时显现出人类对自然景观干扰的力度。
1956~1966年农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艰难地维持了十年“水改”种稻的种植方式,形成以小畦为代表利于水田种植的农田景观格局。1966年以后,水资源匮乏,种植方式改为“旱改”,利用深沟排碱,平地打埝增肥,调节水田景观为旱作农田景观,消除畦埂,增加农沟和毛沟排盐沥碱。1985年后,虽然在人为干扰下农田基本景观格局未发生根本变化,但在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制约下,部分田块已经返盐较重,难以正常生产,不得不撂荒,形成农田+盐碱复合景观[89](图2-6)。
表2-2 1956年中捷友谊农场土地利用结构表
2.6.2.4 2003年包产到户后的农田景观格局
从1956年、1985年和2003年三个阶段的农田景观格局看,农场农田景观格局是稳定的,由于受海水影响和淡水资源制约,虽多年耕作熟化,但仍有一部分农田不能生长农作物,只能生长一些耐盐碱性强的野生植物,保持盐碱荒地景观(图2-7)。同1985年相比,耕地减少3097.03 hm2,林地减少74.65 hm2,盐碱地增加3411.12 hm2。同时,随着耕地数量的减少和经营承包权的破碎,农田内部景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主要是闲置的廊道(沟渠、道路)损毁、减少[90]。总体上农场农田景观格局大尺度上还是受自然和经济条件制约,特别是农田承包以后,对农田廊道配套、维护和基质改良力度明显下降,出现小尺度次生盐碱化演变为大尺度现象,农田防护林体系难以健全,农田生态安全和生产稳定性降低。李新通(2000)在对闽东南沿海地区大南坂农场农业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中,也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户均土地经营规模小,导致廊道(农村道路)质量较差,廊道功能不畅,防护林、护路林以及河岸林老化,廊道在景观中功能下降,尤其强调产权因素成为决定农业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12]。
2.6.2.5 典型区片农田景观格局
根据农场农田景观的特点,选取三块比较典型区域利用景观分析FRAGSTATS软件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图2-8~图2-10)。第一块位于农场西部一分场境内,盐碱地较多,是盐碱反复的典型代表;第二块位于农场中部三分场境内,耕地较多,是1956年开垦农田的典型代表;第三块位于农场东部四分场境内,耕地较多,是机械化建设的典型代表[91]。
图2-6 1985年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格局
图2-7 2003年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格局
图2-8 2003年农田景观格局图
图2-9 1963年四分场十一队农田景观规划图
图2-10 四分场十一队农田景观格局图
从2003年一分场农田景观格局本底可以看出,该区域依然留有1956年农田景观规划建设的痕迹,在自然条件和产权结构制约下呈退耕趋势,农田斑块零散,边界形状不规则,斑块面积减少,已不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和集约经营,只能适合小农经营模式,甚至不得不弃耕,造成大量农田设施废弃,农田廊道消失和融入其他景观。
三分场农田景观格局中,依然残留着原始自然本底的痕迹,自然残留斑块分布零散,边界不规则。农田斑块保持着1956年的格局与规模,基本没有变化,表明该区域自1985年以后在种植方式和农田生产条件上没有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力度较小,廊道数量较多。
四分场十一队1963~2003年的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利用对农田景观格局的要求,同时也揭示出农田原始自然本底融化、消化的过程,残留自然斑块由23个减至4个。但受技术和资金的约束,残留自然斑块不能完全溶解,廊道数量和布局仍然保持为原规划模式。
中捷友谊农场不同区域农田景观指数(表2-3)表明: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面积(AREA)、斑块周长(PERIM)与农田集约化水平呈负相关,农田集约化程度越高,斑块密度、面积、周长越小;边界密度(ED)与农田斑块规模与数量相关,当面积一定时,PD越高ED越大,PD一定时,斑块面积越大ED越小,而一定区域内,农田斑块面积增大时,PD相对降低,ED同时减少(图2-11);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减小,说明斑块面积越大,单位面积上的边界数量越少,相应地,斑块内部生境面积就越大;零散农田的景观形状指数(LSI)较大,形状不规则,但在人为干扰下,基本上较规则,斑块形状指数(SHAPE)接近1,即斑块形状呈方形或近似方形,显现出人工雕琢的迹象;平均分维度(FRAC)接近1,表明农田形状比较简单,接近规则方形;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在一定区域内应该有其合理的上限和规模利用的下限,其大小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旱地高于水田。
表2-3 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指数表
图2-11 PD、AREA、ED关系图
表2-4 AREA、PERIM、SHAPE、FRAC相关性分析表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AS6.12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其结果由表2-4反映出,斑块面积(AREA)与斑块周长(PERIM)呈正相关,与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呈负相关;斑块形状指数(SHAPE)与分维度(FRAC)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