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优势区域布局和发展任务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2:16:18
字号: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总产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小麦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需求不断增加,建立小麦优势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制定本规划。

我国小麦优势区域布局和发展任务是什么?

优势区域布局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和小麦产业发展特点,将我国主要小麦产区划分为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优势区。优势区内选择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为便于生产中应用,本书暂保留。1亩≈667米2,余同。——编者注以上(农场5万亩以上)的558个县(市、区、旗、农场)作为重点发展县,抓大带小,促进优势区小麦生产全面发展。

(1)黄淮海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355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5040万亩,生产条件较好,单产水平较高,有利于小麦蛋白质和面筋的形成与积累,是我国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最适宜地区之一。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二熟为主,小麦10月上中旬播种,5月底至6月上中旬收获。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21028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9.1%;单产337.3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高30.1千克;产量709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4.9%。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为害较重。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强。力争建成我国最大的商品小麦生产基地和加工转化聚集区,基本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需求。该区优先发展适合加工优质面包、面条、馒头、饺子粉的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10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60千克以上,总产量达到7560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和广适、节水、高产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统一供种水平;二是集成组装强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精播半精播、节水栽培、中强筋小麦氮肥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示范推广小麦少(免)耕栽培技术;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快推广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稳步实施保护性耕作;五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336个重点县。

(2)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以及河南南部,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该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地势低平,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有机质含量1%左右,耕地面积15698万亩。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偏多,有利于蛋白质含量的形成和弱筋小麦的生产,是我国发展优质弱筋小麦的适宜地区之一。种植制度以水稻小麦一年二熟为主,小麦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5月下旬收获。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4261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2.0%;单产313.3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高6.1千克;产量133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2%。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渍害和高温逼熟,穗发芽时有发生,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为害较重。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弱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小麦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强。弱筋小麦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实施“抓弱筋、促中筋”战略,建成我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需求。该区优先发展适合加工优质饼干、糕点、馒头的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8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27千克以上,总产量达到1243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弱筋和中筋品种,加快抗赤霉病、白粉病和穗发芽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统一供种水平;二是集成组装弱筋、中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重点推广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精播半精播、专用小麦品质调优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挖掘稻麦两茬均衡高产潜力;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强沟系建设,提高排涝降渍能力;五是加快推广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六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73个重点县。

(3)西南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个省(市),以冬小麦为主。该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100毫米;地势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相间分布,海拔300~2500米;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水稻土为主,耕地面积28288万亩。生态类型多样,以生产中筋小麦为主,兼顾弱筋小麦。种植制度以水田稻麦两熟、旱地“麦/玉/苕”间套作为主。小麦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5月中下旬收获。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3232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1%;平均亩产201.7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低105.5千克;产量65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日照不足,雨多雾大晴天少,易旱易涝,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之一,条锈病为害严重。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对确保区域口粮有效供给作用突出。建成我国西南地区中筋小麦生产基地,满足区域内口粮需求,提高西南地区小麦自给率。该区适宜发展馒头、面条加工用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39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25千克,总产量达到763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条锈病强的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统一供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二是加快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集成组装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小麦稻草覆盖少(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小窝疏株密植、小麦套作高产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标准化生产;四是因地制宜推进小麦机械化生产,推进农机农艺结合;五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六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59个重点县。

(4)西北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全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区,冬春麦皆有种植。该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降水量50~250毫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地势复杂,有高原、盆地、沙漠,土壤以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为主,耕地面积19200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5970万亩。适宜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冬小麦9月中下旬播种,6月底至7月初收获;春小麦2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至8月下旬收获。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2737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7%;单产251.4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低55.8千克;产量68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3%。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瘠薄、干旱少雨,同时甘肃和新疆部分地区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对小麦生产安全影响较大。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对确保区域口粮有效供给、老少边贫地区社会稳定作用突出。建成我国西北地区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生产基地,满足区域内口粮需求,提高西北地区小麦自给率。该区适宜发展优质面包、面条、馒头加工用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95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60千克以上,总产量达到767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旱节水、高抗条锈病的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统一供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二是加强保护性耕作、秸秆地膜覆盖、耕耙结合的蓄水保墒节水栽培技术,集成组装强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半精量播种、覆盖沟播等技术,加快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改善灌溉条件,提高抗旱保墒能力;五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74个重点县。

(5)东北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全部及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硬红春小麦产区。该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年降水量450~650毫米,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以黑土和草甸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多在3%~6%;耕地面积34435万亩,人均、劳均耕地面积大,具备规模种植的优势,以大型农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适宜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春小麦4月中下旬播种,7月下旬至8月下旬收获。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66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9%;单产265.2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低42.0千克;产量1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春季干旱;收获期常遇阴雨,影响商品品质。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子粒品质好,商品率高。建成我国东北地区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和商品麦基地。该区适宜发展优质面包、面条、馒头加工用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71千克,总产量达到190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早熟、抗逆性强的硬红春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统一供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二是集成组装强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深松耕蓄水保墒节水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四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培肥地力,提高抗旱保墒能力。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16个重点县。

主要任务(1)加快优良品种繁育和推广。

针对各地小麦生产条件和影响小麦生产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障碍因子,筛选、更新、推广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抗逆性强的品种;推进原原种、原种、良种“三圃田”建设,加强现有品种提纯复壮,为统一供种提供优质种源,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2)集成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技术力量,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集成组装适合不同优势区域、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种类型的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和应对区域性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少(免)耕栽培、节水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各小麦优势区创新具有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挖掘技术增产潜力。

(3)加强质量检验监测工作。

对区域试验中的小麦品系进行品质测定,为筛选确定新品种提供品质依据;对审定后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进行跟踪鉴定,检测小麦品种的品质稳定性;定期对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质量抽查、品质检验和综合评价,编制全国和各优势区小麦质量年度报告,提供有关检验检测信息;研究新的检验技术和方法,制修订有关标准,提高小麦品质检测的质量和水平。

(4)推进小麦产业化经营。

坚持产加销相结合,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通过“企业+基地+中介”等有效形式,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引导龙头企业与优势区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通过期货、现货交易方式,大力促进产销衔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扶持壮大小麦优势区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时发布品种、技术、价格等信息,稳步推进小麦生产稳定发展、种麦农民持续增收。

法律分析: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2、坚持区域合理分工;3、坚持产业整体构建;4、坚持统筹协调推进;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

法律依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三、新时期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区域资源优势出发,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瞄准现实和潜在需求,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引导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促进优势农产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同时,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通过科学调整布局,政策扶持引导,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增强优势农产品产出能力,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

2.坚持区域合理分工。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要求,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根据不同农业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农产品优势区域的布局和产业发展目标,在严格保护耕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保护耕地的方向进行,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3.坚持产业整体构建。立足优势品种和优势区域基础,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促使优势区域资源禀赋与优势品种布局相匹配,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相衔接,主导产业与农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相协调,加快优势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4.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借鉴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充分认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部门间、区域间联合协作,调动各方积极性,统筹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行动协调、持之以恒的良好机制,努力形成推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合力。

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不搞违背农民意愿的强迫命令和“一刀切”。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90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