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六个基本特征
民族的六个基本特征,大家都知道我国又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民族是有很多的文化组成的,每个民族的特征都不一样,以下分享民族的六个基本特征。
民族的六个基本特征1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共同体、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共同语言、共同生产方式 、共同历史渊源。
1,文化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性状的社会个体所构成的有序群体。共同体一词的原文是community,在社会学领域它往往被译为社群、
社区。译为共同体,是指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构成的既作为一个整体又不能完全丧失每一个体各自的独立性的有序群体。
一方面这一有序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另一方面构成这一有序群体的诸个体在群体中又不纯粹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构成整体的要素。
2,共同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
传统礼仪等等。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3,共同心理,群体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合成的人群集合体。群体心理学,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心理,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
民族的六个基本特征2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逐渐形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有些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
还有些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例如,从事畜牧业、农业、林业或渔猎业的各民族,在饮食、居住、出行、服饰、婚姻、丧葬等诸多禁忌、好恶是不同的。
还有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如有些宗教对于教徒的婚丧、嫁娶、饮食等方面的规定,有的慢慢地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的六个基本特征356名族的特征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
2、“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
3、饲养和使用驯鹿的民族——鄂温克族
4、“山岭上的人们”——鄂伦春族
5、“曲棍球骄子”——达斡尔族
6、“三江平原”的渔猎民族——赫哲族
7、尊师重教的民族——朝鲜族
8、“白山黑水”育满族
9、尚存象形文字的民族——纳西族
10、雪域高原的古老居民——藏族
11、擅使弩弓的民族——僳僳族
12、崇尚黑色的民族——彝族
13、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
14、苍山洱海之滨的民族――白族
15、“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族——独龙族
16、溜索飞渡,天堑变通途的民族——怒族
17、“擅长打制刀具的民族——阿昌族
18、雄狮般勇猛的民族——景颇族
19、“古老的茶农”——德昂族
20、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21、来自北方的民族——拉祜族
22、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布朗族
23、崇敬舅舅的民族——基诺族
24、崇水爱水的民族——傣族
25、梯田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哈尼族
26、与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门巴族
27、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28、高原雄鹰——塔吉克族
29、“高山居民”——柯尔克孜族
30、崇敬天鹅的民族——哈萨克族
31、祖居中亚的乌孜别克族
32、温文尔雅的塔塔尔族
33、持白种人特征的俄罗斯族
34、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
35、戈壁绿洲上的民族——维吾尔族
36、祁连山麓的畜牧民族——裕固族
37、吐谷浑(tuˇyu‵h′un我国古代西部民族)人的后裔——土族
38、来自中亚撒马尔罕的民族——撒拉族
39、擅长打制铁器的民族——保安族
40、“颇循礼仪,勤于务农”的民族——东乡族
41、多元一体的回回民族
42、闽渐山区的重要开发者——畲族
43、五指山的英雄儿女——黎族
44、北部湾畔的捕鱼民族——京族
45、惜土如金的民族——毛南族
46、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47、亦工亦农的民族——仫佬族
48、“南岭无山不有瑶” ——瑶族
49、擅长建筑的民族——侗族
50、花衣银装不离笙的民族——苗族
51、苗族侗族的好邻居——水族
52、瀑布群中的民族——布依族
53、以“竹”自称的民族——仡佬族
54、巴人的后裔——土家族
55、古老而年轻的牧羊人——羌族
56、“山地同胞”——高山族
阅读材料题
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
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着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服饰就是其中一项,每个民族的服装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这都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习俗。为大家介绍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
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1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
朝鲜族: 朝鲜族服装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朝鲜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裤裆肥大,易于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并喜欢在上衣加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镶边,讲究合体,颜色多为灰、棕、黑色。出访时再加穿长袍(式样与上衣相同,只是长及盖)。朝鲜族长袍能体现男性持重的风度和雄健的体魄。长袍,礼貌是朝鲜族男性外出的服饰。现在,传统的长袍已无人问津,但男性袄裤仍是老年人"花甲"庆典必穿的礼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镶着白布边。这种白布边可以经常拆洗,使衣服保持干净。传统的朝鲜族女装,其特点是袄短裙长。袄的衣领同襟连成一条斜线,衣襟右掩,没有纽扣。朝鲜族传统女性服装,以黄袄粉裙为典型。袄长及至现在上衣三个纽扣之上,裙长及膝盖或脚面不一。
年轻妇女袄的面料色彩缤纷,亦有专一谐调、淡雅为基本格调的`筒裙和缠裙。缠裙把裙子的右侧下摆稍稍提起,掖在左侧后背腰带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优美的线条。朝鲜族老年妇女喜着素白衣裙,并习惯用白绒布包头。到冬天,加穿以毛皮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
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不穿筒裙。穿缠裙时,必须在里面加穿素白色的衬裙。筒裙是缝合的筒式裙子,但与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样,它的腰间有许多细褶,达到合腰身为止,上端还连上一个白布小背心,前胸开口扣纽扣,穿时从头部往下套。这种裙长过膝盖,利于劳动、步行。
朝鲜族老年妇女旧时衣着以白、灰最常见,袄裙外多配以带兔毛等毛边的坎肩,坎肩两襟由一玛瑙椭圆形坠子连接。现在,老年人也和年轻人一样喜着五彩缤纷、质地精良的短袄长裙,却很少有人系白头巾。
朝鲜族的童装,不论男女,以颜色绚丽为特色。童装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装的衣料多选用粉、绿、黄、蓝等色彩的锦缎。幼儿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缎"(七种颜色相配的绸缎)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这种衣服被称作是"彩虹袄"。朝鲜族一向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象征,用"七色缎"给幼儿做衣服,意在让幼儿们更加美丽和幸福。
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2白吐马克(喀什白皮帽)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阿图什吐马克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赛尔皮切吐玛克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欧热吐玛克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开木切特吐玛克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
库拉克恰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都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特色。
维吾尔族在服装的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顶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都是民族的特色。
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3少数民族服装简介
1、原料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以捕角为主要经济生活的赫哲族早年曾以鱼皮为衣。长期从事狩猎的鄂伦春、鄂温克等族狍皮兽筋缝制衣服。经营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裕固族等,穿戴多取诸牲畜皮毛。从事农业的少数民族则以当地出产的棉麻丝为原料,纺织布帛丝绸,缝制衣服。
2、服饰款式纷繁,少数民族服饰大体上有长袍和短衣两类。穿袍子的民族一般戴帽蹬靴,穿短衣的民族多缠帕着履。袍子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蒙古、满、土等民族的高领大襟式,有藏、门巴等族的无领斜襟式,有维吾尔等族的右斜襟式等,还有坎肩式长袍。短衣有裤和裙之别。裙子款式有百褶裙、筒裙、短裙、连衣裙等。
3、结构、风格各自有异,无论是袍、衣、裙、裤,不同的民族在结构、风格等方面都有差别,同是高领大襟袍,有开叉和不开叉的,有前后开叉的,有前后开叉和周围镶边的、黎、傣、景颇、德昂等民族妇女都穿筒裙,但黎族为棉制锦裙、景颇族为毛织花裙、德昂族为横条纹裙,而傣族多为市购布料裙。
4、刺绣、蜡染用于服饰装饰上,刺绣一般运用在头巾、腰带、围裙以及衣襟、环肩、下摆、袖口、裤脚、裙边等易损部位,既起装饰作用,又有实用价值。刺绣包括桃花、补花、绣花等多种工艺,绣花的手法有平绣、编绣、结绣、盘绣等,花纹图案有自然景物,吉祥图案和几何纹样等。
5、工艺精湛,纺织、鞣皮、擀毡等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黎族的木棉布、藏族的氆氇、维吾尔族的爱得丽丝绸、鄂伦春的皮毛制品等素负盛名。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为什么要“安养生息之”?
(1)为什么要“安养生息之”?
天下刚刚安定,百姓在财力物力上都很困顿,就象刚会飞的小鸟,不能拔除它的羽毛;刚栽植的树苗,不能摇动它的树根;所以要“安养生息之”先养护他们。
(2)当时实行的修养生息政策具体内容有哪些?
1,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
2,确立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废除前朝贵族对农民的剥削,保证农业生产
3,安抚流民,将无主土地分给因战乱逃难的农民,利于社会稳定和恢复生产。
4,戒奢从俭,统治者减少铺张浪费,净化社会风气。
5,缓和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尽量避免战争。
6,减少大型工程的修建,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3)有人说读史可以知兴衰,可以从中找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你能根据我国历史上的“农本思想”就目前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民、农村)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吗 ?
减少针对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控制农资价格,规范农资市场;国家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科研投入,大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以此为后盾,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