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在很多人还崇尚手工食品,但是手工食品在未来我们的食物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历史发展趋势。
马铃薯主食化是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的需求,食物安全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保证中国老百姓一天三顿饭,一是有吃的,二是要吃得营养、安全、方便。
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马铃薯的主食化,第一个需要做的是加强马铃薯营养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第二个是要通过现代食品加工制造技术来实现传统马铃薯食品的主食化。中国1亿多人口以马铃薯为主食,400多年各地创造了很多以马铃薯为食材的美味佳肴,马铃薯主食理应百花齐放。第三要加强对马铃薯食品加工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的支持力度,支持马铃薯在产地就近加工,在科技立项上首先支持马铃薯的主食化。我们应该有现代化的加工,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的老百姓,老是在火塘上烤马铃薯吃。最后,育种上应该优先支持适合不同加工需要的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量的问题,还有结构和品质的问题,从这一点上说,小土豆有发展成大产业的契机。过去二三十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受益于脱毒种薯单产提高也比较快。但是一个产品要形成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全产业链的过程,不是种的多了就能发展成产业。
现在,马铃薯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一是城镇化过程中,居民收入增加,给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给马铃薯进入城市居民的主食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其次,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起了消费方式的变化,受健康理念、休闲饮食的影响非常大。
第三个机遇是加工水平的提升。2013年,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已达120万吨,比前几年增了20万吨,其中最主要的是全粉的加工能力增加比较多,现在有28万吨。要做好马铃薯加工业,就要找准市场定位,把主粮化成本降下来。毕竟马铃薯淀粉成本还是很高的,要让老百姓接受才能做成大产业。要引导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效益,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还要加强宣传引导,提倡健康合理的膳食结构。
马铃薯发展还有一个机遇:转方式、调结构,特别是国务院批准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规划,其中一大项就是关于水资源枯竭地区的结构调整,主要是地下水超采区退地减水工程,而马铃薯的种植正好给了作物调整一个空间。
如果马铃薯主粮化在我国成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薯企业进一步提高脱毒水平;加强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种薯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建立紧密利益联系机制,降低良种生产成本,让广大农民用得起马铃薯良种;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马铃薯生产,促进马铃薯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占全国同期粮食增产量的1/4。自2008年开始,国家即专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后逐年增加,支持农业部重点在西部地区建设脱毒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目前,种薯扩繁基地项目涵盖河北、内蒙古、甘肃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做到了重点省全覆盖,项目县占到种薯优势县的一半左右;全国主要的种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基本上都扶持了一遍。
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讲,马铃薯是块根作物,和其他蔬菜、粮食作物相比,它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应该更高才行,用于加工的马铃薯还应有更严格的要求。
从我们的监测情况来看,马铃薯的生产加工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种植过程中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在储藏过程中发芽产生的龙葵素,对人体神经是有影响的。在加工过程中,很多小企业为了提高淀粉的黏度,会放一些添加剂。
行业监管要服务于、助推于马铃薯的产业化、主粮化和主食化。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法规标准。现在马铃薯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还不太完善,食品安全法,QS标准审核体系以及卫生检疫、环保等相关的法律和标准间还不配套,有些甚至还相互打架。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清理行业产品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
另外还要严格监管执法,对相关的认证、审核、审批,按照审批制度把好加工企业的资质关、准入关,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准入管理。
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是一件时代感很强的大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中间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有很多关要过。我想至少要过三关:
一关是消费者爱吃。借力发力,把马铃薯添加到别的食品里面来,完成它的主粮化或者主食化的过程,是一个方向。但是消费者,尤其是青年人接受不接受这种变化呢?要让消费者因为爱吃而吃,而不单单是抱着为健康计的信念在吃。
第二关是要让农民爱种。农民爱不爱种看效益,效益高自然会种。要提高效益,首先要提高单产,这就要靠科技攻关。另外还有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包括怎么样发展农民合作社,通过延长马铃薯的产业链条,让农民从加工和流通中分享到更多的增值收益。
第三关是政府爱扶。既然把马铃薯作为主粮,就要和小麦、玉米一样享受到主粮的政策待遇,包括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基本建设平等待遇问题、良种补贴问题,还有作物的保险问题、生产大县的奖补问题,甚至包括今年的一号文件讲到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问题。
我国农业转型的一个很重要表现是重塑国家农业的竞争力,产业链是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农产品竞争的主要产业业态。发展马铃薯产业链,需要进行一次重大试点。
第一要调整政策。要发展产业链,就要以市场为主导、以加工制造为关键,以原料化生产为基础,这就需要一套覆盖市场销售、加工制造,同时包括生产环节在内的政策体系。
第二,现代产业链的主体,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尤其是参加国际市场竞争来塑造产业的,一定是企业。因此,把企业跟农民的关系处理好,培育好企业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绕不过的门槛。
第三是机制,政府要发挥作用,要支持,但最重要的是把市场机制引进来。中国农业可以说是个奇迹:不怎么靠投资,生产得却很快。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大概是44万亿,第一产业不到1万亿;贷款余额大概是72万亿,农业仅占4%左右。对资本吸引力这么弱的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就一定要把市场机制引进来。
从科技部的角度,我们会考虑在“十三五”时期凝练出支撑我国马铃薯产业链发展的创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