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03°35′~104°40′,北纬25°53′~26°44′,东与贵州省盘县相邻,南与沾益县毗邻,西隔牛栏江与会泽县相望,北与贵州威宁县接壤,距省会昆明市260公里。总面积6069.88平方公里。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1.58%。市区距曲靖市0驻地102千米,距昆明204千米。其为云南省曲靖所辖一县级市。
建置沿革
宣威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秦以前属古夜郎辖地。秦朝统一后,开通五尺道。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设郁邬县(今宣威)。东汉,并郁邬县入汉阳县(今贵州威宁、水城)。蜀汉时复置郁邬县,改属建宁郡(今曲靖)。唐代,大理国置磨弥殿部,其地域含今宣威、沾益、富源之境。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云南中书行省,建立路、府、州、县,沾益州隶曲靖路,领交水(今沾益)、罗山(今富源)、石梁(今宣威东北部)三县,州治石堡山西(后迁今宣威河东营)。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沾益州隶曲靖府,沿用彝族安姓土司世袭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东营,同时废除州领三县。同年,于土府腹地(今宣威城)设乌撒卫后三所,隶贵州都司。洪武十六年,筑后三所土城,增设流官知州,侨居后三所内,开始土、流官合治。同时,设沾益(今宣威城)、倘塘、可渡三站,并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及越州归沾益州管辖。后所军屯铺堡地面由乌撒卫管辖,隶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隶云南曲靖府。明天启二年(1622),乌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将弃城投交水。翠年,参将尹启易报云南抚按批准暂移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东营。清顺治十六年(1659),经略洪承畴至滇,定移沾益州治于交水,本境称旧州。清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以土官叛服无常为由,参革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将安擒赴省城,请旨定罪。十月派人丈量土司所辖田亩。五年七月,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辖各营火地面自高坡顶以上属沾益,以下属宣威。宣威州之名沿至民国元年(1912)。民国2年裁州设县,改宣威州为宣威县,隶属云南省第二区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宣威县,隶曲靖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6月30日,经中央人民0内务部批准,改宣威县为榕峰县。1959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宣威县名。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威县,改设宣威市(县级市)。
自然概貌
宣威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为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点为东山主峰滑石板,海拔2 868米,最低点清水河与木冬河交汇处的腊龙岔河,海拔920米,相对高差1 948米。横亘市境的山脉属乌蒙山系,分两支穿境而过。西部和中北部为乌蒙山的中列山系,呈东北—西南走向。岭脊海拔一般在2 300-2 400米。除黎山少数地段相对高差较大外,多数地段具有较齐的山峰线和较平缓的山顶面,属地形坡度小(15~25度),相对高差不大(200~300米)的浅切割山地。这一岭脊构成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地分水岭。东部为乌蒙山东列山系,海拔一般在2 500米以上,最高峰2 868米,岭脊高程变化稍大,相对高差500~700米,多属中切割山地,山体大部分由碳酸盐岩构成,下部陡峭,坡度30~35度。两列山岭之间是一块略向东南倾斜的高原面,其上形成了较多的小盆地,如榕城、板桥、落水、述迤、迤谷、格宜、宝山等坝子。东山以东为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受北盘江上游支流的切割。西部高原面被牛栏江及支流分割下切,沿岸多高山峡谷,山体坡度大,而山顶较平缓,分布有一些断陷湖盆和溶蚀湖盆,较大的有关营、窑上、响宗、得海等海子。
气候特点
宣威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高山深谷纵横交错,海拔高差大,夏秋和冬春分别受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团影响,形成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多种气候带并存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冬春干旱,夏秋湿润,降水集中,干湿分明,年变率大;光照充足,积温偏低,区域差异大。
多年平均气温13.4℃,最高年平均温14.6℃,最低年平均温12.7℃,年际相差1.9℃。多年平均日照2018.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日照最多年为2369.1小时,最少1805.1小时,极差564小时;最多月是3月229.9小时,最少月是9月126.2小时。
宣威降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南部到东北部年降水1200~1400毫米;冷凉山区在1600毫米以上;西部地区年降水850~1000毫米;西北部1000~1200毫米。以宣威城为中心的坝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75.2毫米,其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匀,全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每年11月~次年5月中旬,主要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温低、晴天多、光照足、蒸发大、降水少,其间降水为164.3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6.8%,为干季,故冬春多旱。每年5月下旬~10月,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降水猛增,其间平均降水量81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3.2%,尤其集中在6~7月,平均降水405毫米,故6~7月多洪涝灾害。年降水量最多的为1304.8毫米,最少的657.4毫米。
宣威多偏南风,年均风速3.9米/秒。由于宣威海拔较高,且山脉多呈南北走向,故多大风。宣威平均每年有霜日38.7天,最多年61天,最少年23天。平均初霜期11月4日,终霜期3月30日。平均每年降雪10.6天,最多年降雪27天,最少年1天。
产业状况
全市工业主要有农机修造、煤炭、电力、采矿、化工、冶金、化肥、建材、食品加工、烤烟、粮油加工、酿酒、制药等。宣威是全省重要煤炭产地之一。矿藏资源有煤、铁、铜、锰、钴、铅、锌、硫磺、石棉等。宣威交通便利。贵昆铁路纵贯市境,另有田煤、来宾煤矿、宣威电厂、云氮铁路支线4条,天杉干线公路与市内5条支线公路相连。可通邻市县及市内各乡、镇。市区至各乡、镇有班车相通。
全市农作物有玉米、稻谷、薯类、小麦、小豆;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森林覆盖率为32.4%,立木蓄积量430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以云南松、华山松、青岗栎为主。草山面积6.94万亩。主要饲养羊、牛、马。家畜以饲养猪为主。野生动物有百余种。宣威盛产宣威火腿,蜚声中外,宣威火腿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
主要物产:
1、粮食。宣威气候宜人,土肥水美,适宜水稻、玉米、马铃薯、麦类、豆类等多种粮食作物生长,是云南重要的量粮生产基地。尤其是马铃薯,年产量达十亿斤以上,而且品质优良,曾赢得国际马铃薯协会专家的高度赞誉。随着科学种田的不断普及,优良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宣威的粮食生产有着广阔的前景。
2、烤烟。宣威的烤烟栽培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全市的24个乡镇均大面积种植,年产烟叶达亿斤以上,中上等烟叶占80%以上,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几十个烟厂,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3、果品。产量可观的梨、桃、苹果、板栗、核桃,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水果、干果加工提供了广阔前景。
4、经济林。主要经济林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木等,享有声誉的宣威生漆,光泽度极好,附着力强,耐磨、抗腐,是家俱、建筑、机械上的优质涂料,远销全国各地,极受好评。
5、宣威火腿。宣威火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是中国三大名腿之一,是国优名特产品,因而,宣威成了著名的云腿之乡。宣威火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清雍正五年就远涉重洋,销往海外,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23年,浦在廷兄弟食品罐头公司加工的宣威火腿曾获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饮和食德”,并赠优美奖章。
6、矿产。除丰富的煤炭(21.8亿吨)资源外,水能蕴藏量98万千瓦,铁矿蕴藏量8000万吨,锰矿蕴藏量600万吨,依利石为云南省最大矿藏,高岭土、石英沙、瓷沙各具特色, 极富开发价值,丰富的资源是宣威发展现代工业取之不尽的源泉。
市政设施
──“入滇第一关”的宣威,自秦时开通五尺道,写下了交通史上辉煌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宣威的公路已由101.3公里发展到2000多公里, 全市24个乡(镇)、342个村公所(办事处)都已开通了公路。如今, 贵昆电气化铁路、326国道穿而过,以宣威市区为中心,形成了铁路贯通南北, 公路连接城乡的交通网络。市区内公共汽车、出租车穿梭其间,极大地方便了旅客。
──程控电话的开通和普及为宣威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信息的时代来临了,不仅市区、乡镇通了直拨国际国内的程控电话,就连村公所(办事处)都基本实现了电话直拨。传真、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正迅猛发展, 现电话总数已达21569门,手机入网2756部,可视电话工程也已启动。
──宣威市城区总体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1平方公里;建成大小街道40余条,总长60多公里;建成街心花园3个,城区公园3个,苗圃2个,人均绿化面积达8.6平方米。投资巨大的城北、城南过境公路和50米宽的东大街已建成使用。加之近年来数家星级宾馆的建成,推动了宣威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向高质量、高档次、高水平方向发展。
──气势恢宏的宣威发电厂、龙口电站、月亮田水电站是闪现在宣威的一颗颗明珠,云贵两省共同投资的年发电量为6.3亿度的响水电站已快竣工。宣威市内已形成了水电、火电相结合,大、小型相结合供电与配电相配套的电力网,富足的电力工业为宣威的工家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保证。
──至1995年,宣威已全面完成了普六任务。现全市办有小学1185所,初级中学52所,高级中学11所,职中3所。宣威一中、 五中等名牌中学享誉省内外。教育质量逐步提高,高考连年辉煌,仅占云南人口三十八分之一的宣威人, 每年升入各类高等学府的天之骄子就占了云南的十四分之一, 即云南每14名大学生中,就有一名宣威人。宣威师范学校,为宣威及周边县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宣威市一职中已被国家教委确认为云南省唯一一所全国示范性重点职业中学。
行政区划
2005年,宣威市辖4个街道、14个镇、8个乡、24个社区(居委会)、331个村委会,25个社区,即宛水街道、西宁街道、双龙街道、虹桥街道、来宾镇、倘塘镇、田坝镇、板桥镇、羊场镇、格宜镇、龙场镇、海岱镇、落水镇、务德镇、龙潭镇、宝山镇、东山镇、热水镇、得绿乡、普立乡、西泽乡、杨柳乡、双河乡、乐丰乡、文兴乡、阿都乡。全市总户数322.2376万户,总人口141.12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7.578万人、非农业人口13.55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90165万人,其中彝族6.4055万人、回族1.8508万人、苗族0.3756万人、壮族1663人、白族612人;男74.5956万人,女66.533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2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24人。
文物胜迹
宣威历史悠久,文物胜迹颇多,有文化遗址10处、古建筑15座、墓葬碑刻18处、馆藏文物7种、风景名胜7个,既有市(县)级文物保护,也有省级文物保护。
文化遗址。一、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时期遗址,经省、曲靖市、宣威市三级考古鉴定确定;二、颍川营遗址,在宣威城东古城村,明征南大将军傅友德(颍川侯)筑;三、乌撒卫后三所城墙,在宣威城东岳家巷东口,现存部分残墙,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四、可渡关关址,位于杨柳乡可渡村,明洪武初年建;五、可渡古驿道,位于云贵两省交界的可渡河两岸,长约10千米,石板铺成,始建于秦;六可渡古炮台,位于杨柳乡可渡村旁,明傅友德筑;七、宣威关遗址,在宣威城下堡街、西门街交叉口,明代筑,清道光后期毁于大火;八、上营古堡遗址,在宣威城西北上营村,清嘉庆年间由缪御斋倡建;九、诸葛营遗址,在宣威城东河东营村,三国蜀将李恢建;十、红九军团驻地旧址,在板桥一中(原板桥小学)校园内,1935年4月26日下午,红军长征过宣威,红九军团在此设指挥部。
古建筑。一、沾益州土知州家庙,在宣威城东河东营村,明洪武十六年建;二、倘可巡检署,在倘塘镇倘塘村,清雍正十一年在原倘塘驿丞署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三、松鹤寺,即东山寺,建于明初,系佛、道两教合一的建筑群;四、善庆寺,位于市印刷厂内,建于明代;五、三台洞,在城西35千米的西泽河谷断岩上,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六、观音阁,位于城西南25千米多乐小学内,建于民国19年(1930);七来宾石塔,位于城北15千米的来宾村南,1912年建,属风水塔;八、侯氏宗祠,在城西南灰硐村,建于民国初年;九、魏金阶庄园,在城东南50千米的兔场村,民国19年建,是宣威较有特色的私人庄园;十、四里座大桥,在田坝新民革香河上,清同治时建木桥,光绪时改建石桥,民国10年毁于兵灾,13年重建;十一、可渡石桥,在杨柳乡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1916年建;十二、文庙大成殿,在宣威一中,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十三、榕城书院,在宣威二中,前身为明伦堂,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建为书院;十四、浦在廷故居,位于城内,建于民国初年;十五、朝阳洞,在落水黄路,寺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墓葬、碑刻。主要有螃蟹坡梁堆墓、顾家堆梁堆墓、耿兴祖孙合葬墓、缪良玉缪文龙父子墓、李将军夫妇墓、按于蕃墓、王世雄墓、耿让墓、清世祖教条生员卧碑、《重修玄武祖师殿序》碑、《耿屯合堡受长发害老少形魂之总墓》碑、免差碑、杨福祯《诰封碑叙》碑、《成章季子绍尧家言》碑、“飞虹伫鹤”石刻、“高山流水”、“水流云在”石刻、水营山墓阙。
馆藏文物主要有南园砚、玉壶春瓷壶、李仰亭《风雨归舟图》、康熙铜钟、徐人龙字幅、照鹤葡萄画、民国要人题词册等。
风景名胜主要有东山公园(省级旅游景点)、宛水公园、天生桥(双河)、来宾龙洞、庙山森林公园、大响水、榕峰日出等。
2021年1月,宣威市上榜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榜第64名。
2020年9月,“2020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揭晓,宣威市上榜,位列第41位。
2020年6月,宣威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方面军))。
2020年4月,宣威市上榜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宣威市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代表产业为肉牛等畜牧业(火腿及生猪)。
2018年10月,宣威市入选2018西部百强县市排行榜,位列第34名。
2015年3月,宣威市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05年,宣威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第16名。
松竹镇的特色产业
乐亭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东南部,面积1308平方公里,地处环渤海湾地区中心地带和京津唐秦四市环抱之中,东南两面濒临渤海,海岸线长98.2公里,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河北省第一沿海大县。气候温和湿润,属暖温带滨海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有29条大小河流,地下水资源丰富,全年无霜期180天。现辖9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680个行政村,49.3万人口。耕地面积95万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沿海对外开放县,被河北省确定为秦唐沧环渤海开放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乐亭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0.21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28亿元、19.10亿元和20.83亿元,分别增长6.7%、15.3%和15.5%。
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蔬菜生产面积38.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面积6.5万亩,大中小棚等设施蔬菜12.8万亩,总产206万吨。被列为“河北省蔬菜特产之乡”、“全省七大蔬菜中心产区之一”、“环京津蔬菜生产基地县”和“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基地县”。全县蔬菜品种齐全,品质优良,四季生产不断档,常年批发有货源。在全省率先注册了“青健”牌商标,韭菜、西红柿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绿标”认证。果品生产以桃、葡萄、苹果、梨为主,栽培面积26.5万亩,其中鲜桃栽培面积13.7万亩,设施果品面积1.5万亩,果品总产量56.3万吨,注册有“乐丰”果品商标,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鲜桃之乡”和“全国经济林示范县”。9种果品被评为名优产品,3种果品被评为省级名牌。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009万头(只),其中以貂、貉、狐为主的珍皮动物饲养量达到131万只,居全省首位。全县畜禽优种率达80%,珍皮动物品种改良率达64.5%。水产品总产量12万吨,海水养殖以对虾、贝类为主,对虾养殖面积达到8万亩,贝类精养面积11万亩,扇贝精养面积4.5万亩,名优海产品工厂化养殖面积突破7万平方米。农产品产销衔接较好,流通顺畅,被誉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和“全省25个县域经济示范县之一”。投资1亿元,占地300亩的冀东果菜批发市场是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4元,比上年增长5%。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县有工业企业479家,固定资产总量15亿元,从业人数2.5万人。初步形成了纺织、建材、造纸及纸制品、化工、机加工、医药、原盐、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骨干行业,180多种产品,1000多种规格。产品主要有钢铁、水泥、原盐、机制纸、农用机械、出口农具、化工产品、服装、棉纱等150多种。2002年,全县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4.32亿元,工业增加值15.57亿元,工业利税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17.3%和20.4%。企业体制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县域工业民营化步伐。到目前,县乡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93.9%,退出国有集体资产1.9亿元,盘活存量资产4.1亿元,1500名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基建技改项目投入不断加大。2002年,全县共完成工业投入3.6亿元,实施基建技改项目92个。
对外开放和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02年以来,全县共签约外资目项13项,总投资4.02亿美元;利用内资项目17项,总投资88.25亿元人民币。到2002年底,全县接转和新开工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计62项。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6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4.8%,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出口创汇6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区面积9.5平方公里,建成了茂源小区、富强大街、冀东果菜批发市场、电力大厦、县医院门诊楼、乐泰宾馆、青春广场、文化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形象工程。县城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8平方米,城区供水、供热普及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100%、40%和32%。被国家命名为“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城”。
旅游业渐入佳境。以跻身环渤海黄金旅游带、着力培育新兴特色产业为目标,把沿海旅游资源开发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招商引资,广泛吸引海内外客商投资乐亭旅游业。2002年,共投入建设资金1.4亿元,以“三岛(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一湾(浅水湾)、三场(金银滩浴场、碧海浴场、翔云岛林场)”为主的沿海旅游资源开发全面启动,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1200万元,社会效益近亿元。
财税、流通、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下大力培植财源,强化财政管理,减轻农民负担。2002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县内有设施完备的大型综合集贸市场17家,2002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1070户,从业人员17553人,注册资金19944万元;私营企业317家,从业人员3354人,注册资金21362万元。县内共有金融保险机构7家,各级信用社、银行储蓄点遍布城乡。2002年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24.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3.13亿元。
交通、电力、通讯飞速发展。形成了集港口、铁路、公路为一体的交通运输格局。县城南部京唐港与国内外120多个港口实现了通航,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已跻身全国港口20强。北接京山线、南通京唐港的坨港铁路贯通全县南北31公里。唐港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并与京沈、唐津等高速公路动脉相连。秦唐沧沿海公路实现了乐亭与沧州、山东和东北地区的直接通连。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全县的公路干支线四通八达。2001年乐亭作为华北电网第一批农改县完成了1363公里的农网建设与改造,目前,境内共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9座,年供电量2.86亿千瓦时,供电能力达到9.58亿千瓦时。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全县拥有固定电话10万户,移动电话3.1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836户。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县乡村三级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人员总数达到1万多人。2002年,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有各类学校197所,在校生7.57万人,教职员工4923人。文化业繁荣发展,乐亭大鼓、乐亭皮影、乐亭秧歌是冀东艺苑三枝花。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厅、保龄球馆、健身房、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多种文体娱乐场所。全县有14个乡镇文体站指导基层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40所,技术人员1482人,病床1258张。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及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取得历史性飞跃,全县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36所,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县。民政事业不断发展,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和“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是典型的半山区市。该市地处东经118度26分至118度55分,北纬39度51分至40度15分之间。东西跨度39公里,南北纵距45公里。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5度。全年降水量711.9毫米。全年日照2292.5小时,无霜期198天。全市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总人口71.8万,其中首钢5万人。辖19个镇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有53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
(1) 综合实力雄厚,县域经济发达。 2004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8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5亿元,完成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01.2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93亿元,同比增长25.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1.3亿元,同比增长27.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6亿元,同比增长45.9%;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1.19亿元,同比增长69.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6亿元,同比增长39.7%;工业利税达到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10元,同比增长13%。
1996年撤县设市。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分别名列第82位、第80位、69位、53位,综合经济实力名列河北省县级30强之首。在全国最发达百强县中名列第97位。
(2)工业基础雄厚,支柱产业鲜明。2001年,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2.2%(一产占13.7%,三产占34.2%),初步形成了冶金铸造 (15.7%) 、水泥建材(4.9%) 、地毯服装(1.3%)、造纸包装(2.5%)、医药食品(7.3%)、电线电缆(0.7%)等六大支柱产业 (上述比例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2001年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2.5%)。全市工业企业总资产达到35.6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超千万元企业达到35家,产值超千万元企业达到89家(其中超亿元的7家:华丰造纸厂、弘业地毯有限公司、第一包装有限公司、冀东线缆公司、建源钢铁有限公司、赵店子铁矿、西峡口铁矿),利润超百万元企业达到49家,纳税超百万元的企业40家(超1000万元的3个:天波集团、隆宇工贸公司、弘业地毯有限公司)。全市564家乡村集体企业和105家市属企业已全部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累计盘活存量资产20.5亿元,国有资产“退出”的达到21亿元,出租的资产达到11.5亿元,年可收取租金1.1亿元。
(3)农业条件明显改善,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近年来,累计投入农业开发资金2亿多元, 开发高标准“围山转”工程20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2.3万亩,全市水浇地面积达到54万亩,喷灌面积达到30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1%和40%,是全国农业喷灌示范县。以实施菜篮子、花卉、苗木、绿色食品“四大工程”为载体,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初步形成。到2001年底,已经建成万亩以上精品干鲜果品基地3个,千亩以上设施果菜基地1个,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养鸡小区47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生产基地5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肉牛生产基地4个。2001年出栏生猪71.5万头,肉牛5.7万头,肉鸡800万只。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中, 已由“八五”末的半壁江山跃升到目前的四分天下有其三,上缴税金已占全市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4)第三产业发达,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到2001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41032户、私营企业1090家,从业人员达11.7万人, 综合注册资金16.5亿元,实现个体工商税收9430.4万元。 全市已拥有各类市场55个,其中,综合市场37个,专业市场12个,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6个,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5亿多元。城乡市场日益活跃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亿元,同比增长23.3%。
(5)双向开放活跃,经济外向度高。全市已建成投产三资企业10家,新加坡胜科能源有限公司、北爱尔兰戴尔特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日本歧阜武株式会社先后落户迁安,累计利用外资2274.98万美元,利用亚行贷款248万美元。已与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和80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引进合作项目100多项,资金3.8亿元,人才1000多人。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258万美元,增长48.5%;引进省外资金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32.5%;出口创汇达到3350万美元,同比增长19.7%。
京唐港曹妃甸港区位于唐海县南部海域,距我县陆岸仅17公里,是京唐港正着手开发建设的以进口矿石、原油为主的大型深水港区,港口在我县直接上陆,省市重点工程-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已经拉开了序幕,与其配套的部分工程已经开始启动。
一、码头建设规划
1、吞吐量预测
基准年:2002年。
水平年:2020年。
铁矿石:按照冶金工业发展规划,沿黄、渤海海岸线建设3个大型矿石接卸码头,为包括首钢、包钢、唐钢、承钢等钢铁企业接卸来自南美、南非、澳洲等地的进口矿石,预测铁矿石吞吐量3000万吨。
原油:按照中国石化工业发展需要,腹地内部分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需要进口中东原油,考虑国家实施战略储备原油计划,预测原油吞吐量3000万吨。此外,2010年前将建成生产能力为800万吨的炼油厂。
液化天然气(LNG):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区人口密集,对液化天然气(LNG)需求量大,预测将从中东进口1000万m3。
焦炭:腹地内煤矿众多,可生产部分焦炭,预测外运吞吐量800万吨。另外,20l0年前将建成年产400万吨的焦化厂、l200万吨的烧结项目和30万吨的煤焦油项目。
钢铁:首钢“2160”轨钢项目计划于2010年投产,年产量500万吨。连同其它钢铁企业产品,包括造船用的厚钢板和其它钢铁产成品,预测钢铁吞吐量500万吨。
集装箱:腹地内生成量将超过1000万TEU,预测集装箱吞吐量300万TEU。
其它:唐山市属于冀东地区,盛产水泥,预测包括水泥、机电产品、粮食、化肥、木材和日用品在内的货物吞吐量500万吨以上。
2、曹妃甸港区性质和功能
曹妃甸港区宜分阶段、有步骤开发。第一步:建设大型专业化散货港区;第二步:进一步发展工业港区;第三步,建设功能完善的、货种齐全的、保障有利的综合性港区。
3、曹妃甸港区规划船型
根据规划期内预测的港口分货类的吞吐量和分货类的流量流向,进行分航线的合理运输船型论证,结合港口自然条件、国际国内船型发展趋势确定分货类的合理运输船型。
二、临港工业区规划
1、用地发展方向
临港工业区在保证港口发展的前提下,同时保证陆上各项设施陆路进港的要求。规划用地由南向北发展。使各项目用地安排结合港口布局,形成完整的布局结构体系。
方案一
紧邻深水码头布置,从临港工业区周围四个方向来看,东南部是沿海冶金和石油化工工业区,靠近深水码头作业区,临港工业区可以沿东侧向北发展。西北侧是生活区,靠近浅水码头区,位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侧向,免受工业区的污染,生活区可以沿西侧向北发展。
方案二
在临近码头的陆域布置,西侧为工业区,东侧为生活区,用地可平行向北延伸。
2、建设用地项目构成及规模结构
临港工业用地内一期建设计划安排首钢500万吨/年钢铁厂、300万吨/年炼焦厂、1200万吨/年烧结厂、30—40万吨/年焦化厂、600—800万吨/年炼油厂、华北石油储备基地等冶金化工项目。二期建设用地安排首钢700万吨/年钢铁厂及热电厂一座。临港工业区占地规模37.68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占地21.97平方公里。工业区计划需要职工人数约5万人,带眷系数按3.5计,同时考虑港口职工及流动人口等因素,临港工业区内人口规模约20万人。其中一期人口10万人。
方案一
占地2197.08公顷,人均占地219.7平方米,工业用地安排在东南侧,生活居住用地在西北侧,发展备用地可分别平行向北延伸。
方案二
占地1269.61公顷,人均占地126.96平方米,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安排在靠近铁路和青林公路一侧(西侧),生活居住用地在东侧,发展备用地可分别向北延伸。
三、配套设施建设
1、铁路:自坨港地方铁路滦南站接轨,向南经滦南赵庄、唐海第一农场,至曹妃甸港站止。新线长度67.75Km,其中曹妃甸港区l7KM,陆域60.75公里。建设年限及投资估算(建设年限:自2003年开工,2004年建成,总工期二年。投资估算总额:本建设方案估算总额为6l8l9.5万元。)
2、公路:全长52.2公里,平原区一级公路,路基宽25米,路面宽22米,本项目投资估算总额49324万元。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计划北段于2003年底简易通车,南段于2003年8月底形成钢渣路面,简易通车。
3、供水:管线总长99Km,总投资7.8亿元人民币。根据需水量预测和供水水源分析,确定本工程建设总规模为年供水9000万立米(24.7万m3/d),满足工业园区近期用水规模的要求。远期年需水17560万m3。其中唐海200万m3。
工程目标
(1)建设年限:本工程从2003年9月10日动工,工期两年。不含勘测、设计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时间。
(2)水量:本项目工程建成后,总供水量达到9000万M3/年。
(3)水质:本项目工程建成后,每年560万M3出厂水水质经过处理后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其余部分只进行消毒处理后供工业用水。
(4)水压:供水水压满足配水管网最不利点自由水压不低于0.24MPa。
松竹镇地处雷州市中部、南渡河中游,粤海铁路大通道、207国道横贯全镇。7万余亩连片水田,是“雷州东西洋”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灌溉设施发达,无工业污染,具备生产国家A级绿色稻米和无公害果蔬的生态与环境。该镇积极招商,引进三大农业龙头企业——雷穗粮食发展有限公司、湛江三餐米业有限公司、浙江温岭箬横西瓜合作社,分别在该镇建立了绿色稻米、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和大棚西瓜生产基地,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使该镇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集群经济特征初露端倪。2007年,通过招标形式被列为湛江市技术创新试点专业镇,2008年10月,从省级专业镇考评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科技创新专业镇。
政府搭建平台,小镇做大特色产业
作为一个农业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较薄弱的镇,如何从农产品中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呢?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该镇制定了技术创新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名牌战略,设立科技创新奖,加强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科技兴镇”措施。通过积极招商,建立绿色稻米加工种植基地,就地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把农产品通过工业转化为工业产品,全面推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为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雷穗粮食发展有限公司是最早将基地设在松竹镇的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以优质水稻产业化经营为主,其粮食生产基地及产品于2004年获得了广东省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5年“雷穗”牌大米的8个系列产品(家泰香米、和贵软米、万福香丝苗、兴隆贡米、事顺油粘、芙蓉米、半岛香、名贵香米)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湛江三餐米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分别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和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生产的“三餐牌”无公害大米畅销省内外。该镇种植A级绿色稻米6.3万亩,总产量6.3万吨,比增10.2%;种植冬种反季节果蔬3.3万亩,总产量16.7万吨,比增13.6%,特色产业产值3.99亿元,占工农业产值的40%,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了区域性、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基地。
依靠科技创新,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为了推动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创新发展,该镇成立了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投入100万元购买一幢四层面积700平方米的楼房,作为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配备了8名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完善了机信息化及配套设施,负责全镇农业技术的培训、指导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还聘请广东海洋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所和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为经济技术顾问、技术指导,为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研究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提升现有项目实施产业化和提出立项实施新项目提供技术论证和技术决策依据。
作为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创高产活动、果蔬创高产活动的示范镇,该镇在示范点种植农作物总面积3.5万亩,其中水稻示范面积3万亩,目标亩产550公斤,比“雷州东西洋”其它镇平均亩产高出90公斤。该镇还围绕绿色稻米生产,推广应用优质高产品种,通过引进“天优998”、“桂农粘”、“玉香油粘”等超级稻品种,建立水稻良种繁育基地,推广水稻规范化栽培、抛秧、旱播稀植、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水稻良种覆盖率和栽培技术水平,粮食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针对外运菜市场需求,该镇建设了反季节果蔬基地,科学种植最新杂优质小型西瓜品种台湾长胜、长春红玉和优质高产辣椒品种中椒5号、茂丰5号、乐丰5号等。示范辐射的水稻、果蔬良种覆盖率高达99%,在雷州、湛江乃至全省都起到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快成果转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该镇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开展绿色、无公害种植的试点示范建设,通过建立一批小区域的优良水稻品种和西瓜、辣椒、节瓜、小南瓜种植示范基地,加强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的合作,把这些基地作为农学院的实习基地,加大研发力度,推广良种、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该镇已从一个过去一直沿袭“稻—稻—闲田”种植模式的洋田地区转变成为一个种植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大镇,预计农业总产值4.9亿元,比增12.1 %。特别是在全镇推广“稻—稻—果蔬”种植模式后,己形成一个以绿色稻米和无公害大棚西瓜和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为特色产业的专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