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粮价不涨,农资价格却猛涨?如何拓展农民种粮的收益空间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7:35:56
字号:

都说民以食为天,确实是这样的道理,因为我们平常要吃食物,所以百姓们要种植一些粮食来为群众提供,但是在农民地区他们却以粮食来为谋生,他们靠着卖一些粮食来获得生活上的经济来源,支撑他们孩子的学习生活。

为什么粮价不涨,农资价格却猛涨?如何拓展农民种粮的收益空间

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粮价却没有上涨,但是农资价格却逐步上涨,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意味着他们的付出和回报并没有得到正比,毕竟在农村生活来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通过辛辛苦苦的劳动来获得报酬。

一、为什么粮食价格不涨,农资价格却一直在上涨?

很多人都十分的疑惑,为什么现在这样的社会,粮食价格不上涨,其他的价格却一直在上涨,这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他们一年辛辛苦苦,最后收获的只有那么一点点,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就是希望粮食价格能够高一点为他们带来高一点的收益。

在粮食届中,主要的农作物就是,玉米、小麦、稻米,从这三样来看的话,综合近几年的趋势,他们的价格都没有呈上涨的趋势,而都是下降的趋势,这样的情况让人不禁细细思考后面的原因,不仅是农资产品上涨而且百姓们租赁土地的价格也在上涨。

当然连粮食安全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他关乎到世界的问题,世界粮食安全的局面一直都不稳定,比较动荡,自从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粮食的价格一直都不太稳定,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处于不利的局面。

因为我们国家的出口的价格和成本的价格并没有成正比,相对来说农民的收益也就没有那么高了,对我们国家的农民来说一点都没有利,虽然土地规模化经营越来越整体性,但是跟全国性的比起来,粮食价格动荡。

这就成为影响粮食价格下降的一个最大的因素,而且粮食的涨幅必须要遵循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自然经济规律,那么对于我们市场的冲击也是很大的,所以必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也是为了稳固国家经济。

价格的动荡,主要是要通过市场来调节,市场的调节又是根据经济的自发性,所以要想粮食价格能够上涨,首先要根据国际形势来进行判断,其次要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两方面如果达到的话,那么增加农民收益也是可能的。

二、如何保证并增加农民的收益

在我们国家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民,所以想要国家安定,那么就一定要充分地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的除了扶贫政策的优化,同时也要教会他们谋生的手段,也就是获取一些经济利益,通过种植农产品销售而增加收入。

但是随着形势的扭转、农民的收入就没有再增加,但是他们付出的成本却越来越高,今年就听说了很多,化肥等物资都在上涨,粮食的种子也在逐步的上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毕竟粮食的价格也一直都不是很高。

首先就要发展规模化经营,相对于小农经济来说,规模化的经营是更加的适合农民的,也能够增加他的收入,也可以缓解一部分的劳动力缺失的问题,为他人提供岗位,这样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也能够缓解经济危机。

同时要加强技术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滞后一部分是因为科技没有达到,相比以前的牛耕文明,现在的文明更加的先进,需要对他们的生产工具和一系列的农产品进行优化,让他们省时省力,这样的话也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成本。

同时国家也要加大对农产品的补贴力度,在天灾人祸的年代,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自然灾害,国家也需要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如果每天都遇到这些情况,他们对农产品的培育信心也就不足了,各方面的给予他们一些优惠。

农产品的保鲜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农村的话运输问题、运输过程中可能产品就已经坏掉了,这就需要足够的保鲜技术,或者是长途运输过程当中,应该加大力度,对他们的运输进行足够的支持,以免好时太多损坏农产品。

结语:国家粮食安全,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给予他们一些补贴,为粮食价格上涨做一些充足的准备,提高他们的收入,保障他们的生活同时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如何调控农产品市场

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近来涨势迅猛。从现货价到期货价,都是“涨声一片”。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除了天灾因素,就近期而言,流动性过剩因素所占比重更大。

要遏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必须采取治本措施。首先,要一改目前央行不仅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利率并且还调控新增信贷规模的政策举措,货币政策调控主要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其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形成双向波动态势,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只要是人民币汇率弹性区间的均值保持基本稳定,但底部在不断抬高,就不必理会美国与欧洲的施压。再次,加强对热钱的有效控制和打击。继续推动贸易便利化,有序推进资本项目管理改革,继续运用汇率、利率等价格机制合理引导,保持对国际热钱流动的高压打击态势,防止其战略做空我国市场,维护我国涉外经济金融安全。

此外,当然还要统筹抓好当前粮食以及“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促进粮食、蔬菜流通快速发展,确保农产品市场的有效供应。同时严格整顿农产品市场秩序,打击那些对农产品囤积居奇、倒买倒卖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大宗农产品中远期交易市场监管,禁止非法期货交易,坚决取缔存在市场主办者入市操纵价格、挪用保证金等行为的大宗农产品中远期交易市场。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13日 09 版)

对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关注的人多,关心的人少,评头论足的多,理性分析的少;缺乏持续跟踪研究,对“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供求失衡缺乏预判。

构建促进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整体制度构想包括健全“五个制度”和“一个体系”。

近年来,以大白菜为代表的部分鲜活农产品和以葱姜蒜为代表的小宗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频现,对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构建促进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需统筹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尽快建立健全鲜活及小宗农产品支持、服务和调控政策体系。

健全信息监测统计制度。搞准“数”的问题,是发挥市场功能的基础,也是政府科学调控的基础。从监测环节来看,要覆盖生产、批发、零售不同环节;从监测内容看,要监测生产、消费、进出口、库存、价格及交易量、成本收益6个核心指标;从监测队伍看,要建立基点县调查户、定点市场信息员、调查员队伍;从采集规范看,要建立权威、统一的信息采集标准,实现各行业各部门数据的可比性、可用性。

健全市场分析预警制度。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关注的人多,关心的人少,评头论足的多,理性分析的少;缺乏持续跟踪研究,对“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供求失衡缺乏预判。要逐步建立完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制度,做好产销形势研判,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在队伍建设上,依托主产区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建立重要品种分析师队伍;在分析内容上,要做好供求预测、趋势评估等工作,探索分品种、分区域的供需平衡表制度。

健全市场运行调控制度。鲜活及小宗农产品消费相对稳定,价格的大幅波动主要源于种植面积、异常天气及集中上市等因素造成的生产供应量波动。应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完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运行调控制度。要探索建立市场调控目录制度,明确价格干预措施和启动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减缓价格异常波动对农民生产造成的冲击。要根据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消费情况,确定重点品种最低保有量,提高大中城市农产品自给能力。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

健全市场信息服务制度。要尽快探索建立面向主产区农户(重点是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提供定向信息服务的生产者信息服务系统,采集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及发改、商务、气象等部门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及时推送入户。同时,要建立全国性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信息统一发布平台,逐步形成重大信息权威发布制度。

健全生产者经营能力培育制度。抓经营要培育农户主体,只有作为市场供应一方的生产者懂经营、会经营,农产品市场才会更加成熟,市场的波动才会减少。应加快制定生产者经营能力提升规划,重点是提升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这三类生产者获取信息、树立品牌、直销配送和田头窖储4方面经营能力。同时,要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与流通企业、学校、酒店等终端用户对接,稳定产销关系。

健全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产地市场是农民销售农产品的第一场所、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和农产品流通的第一环节。但目前我国产地市场总体发展严重滞后,应围绕主产区构建国家级专业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农村田头市场3个层次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

(作者为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5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