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原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1、“三农问题”的经济影响。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2002年9月24日,《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种商品将供过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3%供过于求。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扩大市场,扩大消费需求。
2、“三农问题”的政治影响。
城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从1980-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80年代中前期,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农业上有了自主决定权和选择权,农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带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90年代上半期,农民开始可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而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乡镇企业的萎缩,特别是体制政策上的变化,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增加,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政府把解决本地下岗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规定,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放慢。
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国开始出现内需严重不足,大量商品过剩的现象。而面对广大的农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措施,都无法来启动所谓“巨大潜在的”的消费市场。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个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取消包括户籍限制在内的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
在说三农话题之前,先为大家普及两个有关三农的概念。
所谓“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所谓“研究三农问题”,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这三个问题,以及解决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
概念解释完毕,以下是今天的内容。
引用某三农方面权威专家的描述,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
专家解释,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而目前的实际状况,却是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称,种了东西卖不出或卖得过于低廉,根本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对此,究其原因是虽然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同时我国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就面前而言,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与此同时,就国际环境而言,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就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一直是困扰我国三农专家们的严峻问题。对此,有专家提出,我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而且目前农村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执行的。
但这种方式在我国农村却有着先天的障碍。由于农业机械化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正常应用,但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却是农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据统计,我国目前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人口覆盖率虽然达到85%,但剩余的15%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并且我国农村还对计划生育政策有着一些传统观念的抵制。
因此,我国农村在文化水平不达标和“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两大前提下无法驾驭那些农业机械化的设备。虽然我国在其他方面,比如提出并实施的各种减轻农民负担,减免农业税负等手段来进行调控和缓解,但在没有有效地解决之前两大问题,无法使农民从观念上减员增效的前提下,我国农业也就无法高速发展起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同时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因此,我国的“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是农民兄弟的自身,也是目前我国一直以来需要努力解决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