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科普|春耕时节农药选用要科学
春耕时节,农民们逐渐开始选购农药,用于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农药的使用既关系到病虫害防控效果,又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所以在选购和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的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采购农药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农药经营门店,不要在游商或其他没有农药经营资质的场所购买。
2.选购农药时要认真阅读农药标签,按照标签规定的使用范围选择合适的农药产品,不要购买过期农药。
有一些农药因为安全的原因,已经禁止使用或限制了使用范围,切勿超范围购买和使用。
3.使用农药时要依据病虫害发生情况有效选择防治时机,避免在下雨、大风等天气施药。同时,需要关注农药的施药方法、使用量、安全间隔期等内容,确保既获得防治效果,又避免产生安全问题。
4.施药人员注意安全,应穿防护服、戴口罩、胶皮手套等,不要逆风喷施农药,不要在施药时饮食,施药后要及时清理施药器具和洗手。
5.使用后的农药包装不能盛装任何生活用品和食物,也不能用于其他农药的分装,需按要求进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为什么必须将隔年结果特性反利用,实现龙眼栽培制度上的深刻变革?
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促进农药减量农户增收2009年6月4日,四川省各市(州)和28个茶叶产业核心县(市、区)植保站站长来到全省绿色防控现场会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夹江县龙沱乡修文村茶园观摩学习,他们对该茶园安装杀虫灯、黄板,释放捕食螨,应用生物农药等技术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赞不绝口,特别是对该茶园利用生物多样性在自然控制有害生物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是兴趣浓厚。修文村是典型的纯茶叶村、无粮村,全村共有茶叶4 500亩,茶叶总产值1 890万元,全村机防队和农户拥有机动喷雾器200多台。自2007年在该村开展茶叶绿色防控示范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以来,成效显著,年平均每亩减少施药4次,节约农药成本和工费96元。2007~2009年所产茶叶农残抽检均合格,达到了绿色食品要求,平均鲜叶价格比非示范区高30%~40%,每亩节本增收1 350元。
近年来,我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新理念,创新机制,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为我省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争取财政支持2006年以来,四川省财政累计安排绿色防控示范工作专项补助经费400多万元,支持各地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工作。泸州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工作得到了市政府和省市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四川省财政厅2008年底向泸州提前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支持今年的示范工作。乐山、眉山等地的财政部门也先后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形成了省、市、县齐抓共管,共同支持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的新格局。
二、加强宣传培训各地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光碟等多种媒体、多种手段,广泛宣传培训绿色防控。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与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科技苑》栏目合作摄制了柑橘以螨治螨专题片,并制作成光盘下发各地。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与四川省农业宣传中心合作制作《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专题片发行到基层,深受农户欢迎。眉山市在《眉山日报》上用整版篇幅报道了该市的“以螨治螨”、“生物导弹”、害虫诱杀技术和稻鸭共作等绿色防控工作,目前,该市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已突破10万亩。央视农业频道《聚焦三农》栏目、四川日报和沪州电视台《泸州现在时》栏目等主流媒体纷纷对泸州的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作了宣传报道。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分别在青神县和夹江县举办了柑橘以螨治螨技能培训会和性诱剂防治农业害虫技能培训会,邀请有关专家对示范县的技术人员进行绿色防控操作技能培训,受训人员达200人。各示范县(市、区)也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召开现场会和培训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宣传绿色防控技术,大大提高了绿色防控技术的入户率。
三、狠抓示范带动截至2008年底,我省已在33个柑橘主产县(市、区)200多万株柑橘上示范推广害螨天敌一胡瓜钝绥螨210万袋,应用“以螨治螨”的果园面积3万亩;全省
已有21个市(州)150多个县(市、区)示范推广频振杀虫灯,累计应用数量达3万多盏;开展性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示范推广面积10万亩;在10万亩玉米上示范推广“生物导弹”40万枚;示范推广稻鸭共作、纹曲宁防治稻曲病等水稻绿色防控技术30万亩;示范推广天然除虫菊素防治蔬菜害虫10万亩;在甘孜州石渠县等地示范推广绿僵菌防治西藏飞蝗20万亩。据统计,2008年全省在21个市(州)、64个县(市、区)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40万亩,较好地带动了大面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四、示范成效显著实践证明,示范区的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户增产增收,获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利用胡瓜钝绥螨控制柑桔红蜘蛛、使用杀虫灯、性诱剂、黄板等绿色防控技术,可减少农药施用3~6次,每亩减少农药支出30~150元,每亩挽回及增加产量150~500kg,挽回及增加产值90~800元。如乐山市市中区的4 000亩蔬菜示范区,一季蔬菜少施用农药600kg,节约农药支出12万元。泸州市采用稻鸭共作等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每亩可节约农药防治和人工成本90余元,每亩养鸭15~20只,价值可达600元左右,每亩实际节支增收可达700元以上。而且这些技术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通过农药残留检测,绿色防控区作物上农药残留均合格。
(四川省农业厅)
汉源县小春马铃薯
亩产高达3400公斤
2009年6月4日,四川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农业大学与汉源县农业局在汉源县双溪镇实施的小春马铃薯高产示范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在认真考察了当地马铃薯高产创建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片的基础上,对双溪镇柴坪村核心示范区的两个净作高产田块进行了现场挖方实收测产。其中,陈立贵责任田面积1.2亩,挖方实收鲜薯重445.9kg,折合亩产3377.2kg;刘万能责任田面积1.0亩,挖方实收鲜薯重264.5kg,折合亩产3443.4kg,创当地最高纪录。扣除亩
生产成本约800元后,亩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
汉源小春马铃薯创造的高产纪录表明,我省提高小春马铃薯单产还有很大潜力。他们总结的“规范行比,脱毒良种,肥促化控平衡栽培”为核心技术的马铃薯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值得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
(四川省农业厅)
(1)提出实现果园隔年交替结果栽培方式的背景和意义隔年交替结果栽培方式是将传统栽培的多年生果树以枝为单位进行群体结果,扩大到以树(园)为单位隔年交替结果的耕作栽培方式(即一年开花结果的生产年,与另一年没有结果的抽梢养树休闲年之间,强制性地年复一年结实与生长交替循环的一种耕作栽培方法)。这种隔年交替结果的栽培方式是遵照自然界生物“休养生息”、富有哲理的耕作制度,是落实现代农业“用与养”结合的经营理念,也是实现果树高品质、低消耗、无公害栽培的跨越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其栽培目标是盛产期果树在生产年的单位面积产量、质量超过传统栽培2年的产量和效益。
这种耕作栽培制度在国外农业先进国家是一项常规的生产经营方式,如美国、前苏联的草田轮作、休耕制。在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大型果园,如鲜苹果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28.4%的法国,也是采用这种隔年交替结果的栽培方式。但在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营的果园、精细管理的国家,仅在近10多年才开始示范推广。如日本曾经是世界柑橘主产国之一,加入WTO被迫开放国内市场造成致命打击,约占总面积47%的橘园被砍掉改种。面对挑战,日本采取大力发展设施栽培生产六月柑橘提早应市和积极扩大杂交柑橘两项应对措施,使柑橘业得以回升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为适应这时期的结构调整,生产高品质的柑橘,普遍采取干燥栽培以提高糖度,为提高果实着色度而采用控肥、喷洒生长素以抑制根系生长等技术,虽然提高了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但加速了柑橘树体的衰老,使隔年结果更加严重。日本国农林水产省将果树隔年结果特性反利用,导入“隔年交替结果”栽培技术,于1993年起在全国柑橘主产区设立了《柑橘隔年交替结果优质、省力的栽培开发试验》,取得成功并很快地得到大面积推广。据承担项目的山口县大岛柑橘试验场,连续五年隔年交替结果栽培方式示范结果显示:每1000米2柑橘产量比传统栽培技术的2年产量增产17%;商品性能好的M、L级果实是传统法的2倍,糖度明显升高,成熟时间提早一周;橘园管理劳动力投入比传统法节省15%~20%,农药费用减少40%左右;经济效益比传统法提高40%~50%。
我国果园管理至今依然采取传统的耕作栽培方式。台湾主要采取稀植、矮冠、强制修剪和疏果等措施,以低产取得高品质、高效益的栽培目标,但目前也已在龙眼等果树上开始示范推广隔年交替结果栽培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龙眼生产和科学技术都有了迅猛发展,2002年全国龙眼栽培面积45.3多万公顷。与1978年相比,栽培面积扩大21倍,产量也有明显提高。龙眼常年产量78.2万吨,与1978年相比,龙眼产量增加28倍。但面积的增加与总产量提高的比值极不相称。近年来,我国龙眼产区广大的科研、教学和生产科技工作者开展了众多的低产且不稳定成因与对策的研究,也提出许多具有实用价值、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大力推广,但至今仍然无法缓解或克服低产且不稳产的问题。如“八五”期间,在福建省人大代表强烈呼吁下,福建省科委把《龙眼丰产稳产栽培研究》列为全省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由柯冠武主持,组织福建省“三农”长期从事龙眼科研、教学、生产共31位科技人员进行联合协作攻关,其中包括当时福建果树界顶尖的专家和教授,分别承担莆田、晋江、同安三个点的研究。固定设置0.33公顷试验园,按常规产量每年定树定株年年现场采收过秤验收。结果在连续四年实地验收中,仅头一年获得高产,其余三年产量都达不到验收指标,最后不得不以结题而告终,这就是很好的例证。隔年结果问题不仅我国严重,世界其他龙眼主产国也十分严重,如泰国最主要的龙眼产区清迈府和南奔府龙眼年际间产量变幅为72.5%~75.3%,年间产量最大变幅为94.6%。其次,近20年来,我国不少地方利用世行、亚行贷款或资本大户投资建设高标准的龙眼商品生产基地,不缺管理资金。但龙眼总体产量的高低仍然表现出受气候的强烈相佐,靠天吃饭。因此,要尽快扭转当今我国水果的低产、低质、低效的现状,实现果树生产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转变,多年的生产实践业已证明,进入盛果期(6年生以上)果园,仅仅依靠推广几项农业技术措施,短时间内改善是困难的。因此,必须从深层次地对现行传统果园耕作栽培制度进行变革,才是提高我国水果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去探索、实践、完善符合我国特点的果园隔年交替结果的栽培技术,是我国广大龙眼科技工作者的紧迫使命。可以坚信变革的成功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果树生产的发展和果品质量的提升。
龙眼隔年交替结果栽培方式试验的技术路线(2)实施隔年结果的技术路线实施隔年交替结果栽培方式,树龄选择8年生以上成年树,或密植、荫蔽园,要求按不同的栽培目标(生产年和休闲年)辅以不同的管理措施,使隔年交替结果栽培方式的生产年,其单位面积产量、质量超过传统栽培2年的累计产量和效益。并经不断实践和完善,为我国龙眼生产提供有效、安全、简便、省力的栽培技术,以尽快扭转我国目前龙眼生产的低产、低效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