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设施选址过程中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营环境因素和基础设施状况。
1、自然条件
①气象条件
物流设施选址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气象条件有温度、风力、降水量、无霜期、冻土深度、年平均蒸发量等指标。如选址时要避开风口,因为在风口建设会加速露天堆放的商品老化。
②地质条件
物流设施是大量商品的集结地。某些容重很大的建筑材料堆码起来会对地面造成很大压力。如果物流设施地面以下存在着淤泥层、流砂层、松土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会在受压地段造成沉陷、翻浆等严重后果,为此,土壤承载力要高。
③水文条件
物流设施选址需远离容易泛滥的河川流域与上溢的地下水区域。要认真考察近年的水文资料,地下水位不能过高,洪泛区、内涝区、故河道、干河滩等区域绝对禁止选择。
④地形条件
物流设施应地势高亢、地形平坦,且应具有适当的面积与外形。选在完全平坦的地形上是最理想的;其次选择稍有坡度或起伏的地方;对于山区陡坡地区则应该完全避开;在外形上可选长方形,不宜选择狭长或不规则形状。
2、经营环境因素
①经营环境
物流设施所在地区的优惠物流产业政策对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产生重要影响;数量充足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条件也是物流设施选址考虑的因素之一。
②商品特性
经营不同类型商品的物流设施最好能分别布局在不同地域。如生产型物流中心的选址应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工业布局紧密结合进行考虑。
③物流费用
物流费用是物流设施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大多数物流设施选择接近物流服务需求地,例如接近大型工业、商业区,以便缩短运距,降低运费等物流费用。
④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也是物流设施选址的考虑因素。由于现代物流过程中能否实现准时运送是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在物流设施选址时,应保证客户在任何时候向物流设施提出物流需求,都能获得快速满意的服务。
3、基础设施状况
①交通条件
物流设施选址时,应考虑该地区能够提供的运输途径以及运力和运费等条件,尽量利用现有的运输线路,并靠近交通枢纽进行布局。如紧临港口、铁路编组站、机场或交通主干道枢纽,应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连接。
②公共设施状况
物流设施的所在地,要求城市的道路、通讯等公共设施齐备,有充足的供电、水、热、燃气的能力,且设施区域内要考虑废水和场地雨水的排除方案。
福建省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农产品的区位优势
1 物流中心选址的原则
物流中心的选址过程应同时遵守适应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战略性原则。
1.1适应性原则
物流中心的选址须与国家、以及省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相适应,与我国物流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1.2协调性原则
物流中心的选址应将国家的物流网络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使物流中心的设施设备,在地域分布、物流作业生产力、技术水平等方面互相协调。
1.3经济性原则
物流中心发展过程中,有关选址的费用,主要包括建设费用及物流费用(经营费用)两部分。物流中心的选址定在市区、近郊区或远郊区,其未来物流活动辅助设施的建设规模及建设费用,以及运费等物流费用是不同的,选址时应以总费用最低作为物流中心选址的经济性原则。
1.4战略性原则
物流中心的选址,应具有战略眼光。一是要考虑全局,二是要考虑长远。局部要服从全局,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既要考虑目前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日后发展的可能。
2 物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现代物流学原理,在城市现代物流体系规划过程中,物流中心的选址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2.1自然环境因素
(1)气象条件
物流中心选址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气象条件有温度、风力、降水量、无霜期、冻土深度、年平均蒸发量等指标。如选址时要避开风口,因为在风口建设会加速露天堆放的商品老化。
(2)地质条件
物流中心是大量商品的集结地。某些容重很大的建筑材料堆码起来会对地面造成很大压力。如果物流中心地面以下存在着淤泥层、流砂层、松土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会在受压地段造成沉陷、翻浆等严重后果,为此,土壤承载力要高。
(3)水文条件
物流中心选址需远离容易泛滥的河川流域与上溢的地下水区域。要认真考察近年的水文资料,地下水位不能过高,洪泛区、内涝区、故河道、干河滩等区域绝对禁止。
(4)地形条件
物流中心应地势高亢、地形平坦,且应具有适当的面积与外形。若选在完全平坦的地形上是最理想的;其次选择稍有坡度或起伏的地方;对于山区陡坡地区则应该完全避开;在外形上可选长方形,不宜选择狭长或不规则形状。
2.2经营环境因素
(1)经营环境
物流中心所在地区的优惠物流产业政策对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产生重要影响;数量充足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条件也是物流中心选址考虑的因素之一。
(2)商品特性
经营不同类型商品的物流中心最好能分别布局在不同地域。如生产型物流中心的选址应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工业布局紧密结合进行考虑。
(3)物流费用
物流费用是物流中心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大多数物流中心选择接近物流服务需求地,例如接近大型工业、商业区,以便缩短运距,降低运费等物流费用。
(4)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是物流中心选址的考虑因素。由于现代物流过程中能否实现准时运送是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在物流中心选址时,应保证客户可在任何时候向物流中心提出物流需求,都能获得快速满意的服务。
2.3 基础设施状况
(1)交通条件
物流中心必须具备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最好靠近交通枢纽进行布局,如紧临港口、交通主干道枢纽、铁路编组站或机场,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连接。 (2)公共设施状况 物流中心的所在地,要求城市的道路、通讯等公共设施齐备,有充足的供电、水、热、燃气的能力,且场区周围要有污水、固体废物处理能力。2.4其他因素
(1)国土资源利用
物流中心的规划应贯彻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的原则。物流中心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周围还需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为此地价的高低对布局规划有重要影响。此外,物流中心的布局还要兼顾区域与城市规划用地的其它要素。
(2)环境保护要求
物流中心的选址需要考虑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因素,尽可能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干扰。对于大型转运枢纽,应适当设置在远离市中心区的地方,使得大城市交通环境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城市的生态建设得以维持和增进。
(3)周边状况
由于物流中心是火灾重点防护单位,不宜设在易散发火种的工业设施(如木材加工、冶金企业)附近,也不宜选择居民住宅区附近。3 物流中心选址时的注意事项
大中城市的物流中心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选址;在中小城镇中,因物流中心的数目有限且不宜过于分散,故宜选择独立地段;在河道(江)较多的城镇,商品集散大多利用水运,物流中心可选择沿河(江)地段。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城镇要防止将那些占地面积较大的综合性物流中心放在城镇中心地带,带来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下面,分别简要分析各类物流中心在选址时的注意事项:
3.1不同类型物流中心选址时的注意事项
(1)转运型物流中心
转运型物流中心大多经营倒装、转载或短期储存的周转类商品,大都使用多式联运方式,因此一般应设置在城市边缘地区的交通便利的地段,以方便转运和减少短途运输。
(2)储备型物流中心
储备型物流中心主要经营国家或所在地区的中、长期储备物品,一般应设置在城镇边缘或城市郊区的独立地段,且具备直接而方便的水陆运输条件。
(3)综合型物流中心
这类物流中心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根据商品类别和物流量选择在不同的地段。例如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生活型物流中心,若物流量不大又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可选择接近服务对象的地段,但应具备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3.2经营不同商品的物流中心选址时的注意事项
经营不同商品的物流中心对选址的要求不同,应分别加以注意,以下典型分析冷藏品、蔬菜、建筑材料、危险品等物流中心的选址特殊要求。
(1)果蔬食品物流中心
果蔬食品物流中心应选择入城干道处,以免运输距离拉得过长,商品损耗过大。
(2)冷藏品物流中心
冷藏品物流中心往往选择屠宰场、加工厂、毛皮处理厂等附近。因为有些冷藏品物流中心会产生特殊气味、污水、污物,而且设备及运输噪声较大,可能对所在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故多选择城郊。
(3)建筑材料物流中心
通常建筑材料物流中心的物流量大占地多,可能产生某些环境污染问题,有严格的防火等安全要求,应选择城市边缘对外交通运输干线附近。
(4)燃料及易燃材料物流中心
石油、煤炭及其他易燃物品物流中心应满足防火要求,选择城郊的独立地段。在气候干燥、风速较大的城镇,还必须选择大风季节的下风位或侧风位。特别是油品物流中心选址应远离居住区和其他重要设施,最好选在城镇外围的地形低洼处。
4 物流中心选址方法
物流中心的选址应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考虑选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粗选出若干个可选的地点,进一步借助比较法、专家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等数学方法进行量化比较,最终得出较优的方案。
太难了吧 怪不得没人回答呢
福建省的农业概况
全省土地面积为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80%以上,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耕地面积1806万亩,仅占土地面积 10%,人均耕地0.57亩。全省耕地面积中,水田1459万亩,旱地3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05万亩,占耕地的 77.8%。我省虽然人均耕地少,但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山地面积大,占土地总面积85%左右,利用山地发展农牧业生产潜力大,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9600万亩,有利于发展茶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草山草坡大约3000万亩,可垦荒山荒地450万亩,其中宜农作80多万亩,宜茶果的350万亩。
一,福建省海 岸线长,沿海滩涂大,水力资源丰富。全省海岸曲线长达3324公里,沿海滩涂290多万亩,其中可围垦的约200万亩,大部分近海区除了发展水产业外,也是理想的养禽业饲养条件。内陆河流长达13569公里,年径流量1300亿方,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46万瓦,纵横交错的江河不但为农业灌溉提供也较充足的水力资源,也有利于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水上运输,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福建省具有优越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5.1-21.4℃,日照时数1067-2088小时,降水量1314-2582毫米。优越的气候,加上丰富的生物资源,十分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199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1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043万亩,油料178.4万亩,糖料50万亩,蔬菜698万亩。粮食作物中,水稻占70%,甘薯占19%。大田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蔬菜、烟叶、油菜、花生等。甘蔗是全国闻名的高产区,产量 全国第一。蔬菜近年发展很快,年“南菜北调”和加工出口60多万吨。水果90%上山,面积已发展到800多万亩,并建成一大批名果基地,如柑桔、龙眼、荔枝、香蕉、菠萝、枇杷等。优质水果比例达40%以上,出省出口水果占总量60%。茶叶190万亩,年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食用菌是福建一项新兴的大宗种植业。七十年代开始人工栽培白木耳。八十年代蘑菇、香菇、木耳、金针菇等食用菌全面发展,现食用菌年鲜产量已达85万吨,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居全国首位。年出口创汇一亿美元以上。
二、行政区划与农业机构设置
福建省省会是福州。省直辖地市有福州、厦门、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南平、宁德、龙岩九个地市,县(市、区)81个,乡(镇)969个,村民 委员会14960个;全省总人口3282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1192.82万人(农业劳动力人口782.81万人,占农村 劳动力的65.6%);省政府下设的农业机构有:农委、农业厅、水产厅、乡镇企业局、农机局、林业厅、水利水电厅、气象局;农业科研单位及院校有: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农业干部管理学校等。各地市均有农业学校。各市县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站、农业广播学校及科研机构;全省共有乡镇干部9123人。
三、农业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大抓山海资源开发,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省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立足省情,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进行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突破传统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从1990年50∶40∶10调整到目前的24∶61∶15。在种植业内部结构中,充分利用气候优势,有计划地发展烤烟、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尤其注重开发冬季农业,挖掘了耕地生产潜力。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46元,比1990年增长2.85倍,农业总产值985亿元,比1990年增长一倍多。
——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由于福建人均耕地仅0.57亩,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确保人口增加而人均粮食不减少,福建十分注重抓好现有耕地的集约经营,抓好非耕地资源开发,广辟食物来源,大力增加非粮食作物。与1990年相比,1998年粮食总产958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增加78万吨;肉蛋奶总产177.3万吨,增加86万吨,畜牧业连续20年稳定增产;水果总产344.3万吨,增加265.5万吨,人均占有量95公斤,居全国前列;茶叶11万吨,增加5.2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蔬菜906万吨,增加476.8万吨。
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更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