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有哪些农副产品和水产?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4:48:09
字号:

如果是指苏南的话,无锡有水蜜桃,苏州太湖边上有太湖三宝

江南水乡有哪些农副产品和水产?

--------------------------------------------------------

银鱼、梅鲚和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

银鱼

银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身长数寸,体长略圆,相传吴王食脍有余弃于水中,化而成鱼,古亦称脍残鱼(银鱼之名因其在湖中游洄,如银箭离弦之故)。可知太湖银鱼被开发为我国珍贵食用鱼种历史之久。

太湖银鱼有大银鱼、雷氏银鱼、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四种,前两者较大,后两者较小。整鱼除两眼为黑点外,全身洁白、透明、骨软、无鳞。产期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间是捕捞的旺季。明朝诗人王叔承所写的“冰尽溪浪缘,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诗篇就是对银鱼的赞咏,宋代张先写的“春后银鱼相下鲈”的诗句,则将银鱼和鲈鱼并举,列为鱼中珍品。

银鱼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银鱼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8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热量41千卡,以及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份。

新鲜银鱼经爆晒可制成银鱼干,其形如一尾玉簪,色、香、味经久不变。苏州荡口产的银鱼干,长不到两寸,体呈扁形,肉肥骨软,色白有光,列为上品。远销欧美,享有盛誉。

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骨刺,无腥味,可用来烹制出多种味美可口的菜肴鲜汤。鱼嫩汤鲜的“银鱼球”和鲜嫩香肥的“银鱼摊黄菜”就是以太湖银鱼为主料,经名厨之手加工、烹制而成的两道传统名菜。食用银鱼干在烹制前,要用水浸泡,如若与鸡蛋合炒,鲜嫩味美,柔若无骨,是一道江南的应时名菜。

梅鲚

梅鲚,又名湖鲚,俗称毛叶鱼,体形略扁薄,头尖小而口大,两眼着生于头的前上端,腹部稍阔,尾则细狭,鳞细色白,整体呈窄长的毛竹叶状。

据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中记载:传说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积蓄了力量,对吴国发起决战,报仇雪耻。当时吴王夫差因得西施,终日寻欢作乐,荒*无度,残害忠良。吴军不愿为其卖命打仗,越军赢得有利战机,节节胜利,但后由于受阻于太湖水面,无法攻克吴国都城,战争相持不下。正当越军军粮快要吃尽,欲撤退之际,忽然在越军战船四周,浮游起成群结队的小鱼––即为梅鲚。越军捕捞食之,从而士气重振,很快地攻进了吴国都城(今苏州),灭了吴国。传说太湖梅鲚是由吴王夫差吃剩后倒入太湖里的脍鱼残肉、残骨而变,因其比银鱼要长,太湖渔民惯称梅鲚为银鱼的阿哥。

梅鲚每年三、四月间产卵,六月子鱼始见,随后即为捕捞汛期,民间故有“七月七,梅鲚齐”谚语,捕捞期可直到次年的二月中旬。

梅鲚,肉质细嫩,味极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钙、铁等无机盐。特别应提到的是,嫩骨和卵中含有大量的钙质,约为银鱼的三倍,是人脑和骨髓的滋补品,尤其适合作为青年保健食品。

太湖渔民通常习惯把刚捕捞起来的梅鲚及时用木炭火缓慢烤干,制出了鲜美而无腥味的梅鲚干,为太湖著名特产,被人们视为席上珍品。

梅鲚鱼(鲜品)及其鱼干,烹调方法多种多样,清蒸或红烧均可,如取梅鲚鱼干辅以咸菜或豆腐等共烧煮,则是江南太湖一带群众的一道美味佳肴。

白虾

白虾,生长在太湖开阔的水域,属淡水虾类。体色透明,头部有须,胸部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叉形。据《太湖备考》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

太湖白虾多为生活在水草丰盛、风平浪静的浅滩处,其食性是以植物碎片、有机残渣和弱小无脊椎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每年五月到七月中下旬,是白虾产卵旺季。春季早批产卵孵化出的幼虾,经过二、三个月,六、七次蜕皮后,至六月中下旬长成大虾,八月底即可成熟产卵。无专门的汛期,通常农历六、七月间是吃虾的时令。

太湖白虾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甚高,据科学分析,每100克食用虾中,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以及钙、鳞、铁等无机盐和维生素A等营养成份。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当代药学家叶桔泉在《食物中药与便方》一书中说:“虾性味甘、温,托痘疮,下乳汁,壮阳道,是一种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

以虾为主料制作的菜肴,色、香、味俱全。“碧螺虾仁”、“炒虾饼”和“三虾豆腐”等名菜均出于技艺高超的厨师之手,食后令人赞不绝口。

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

甘肃省十大特色农业产品是:

1、瓜州蜜瓜

甘肃省瓜州县以盛产瓜果出名,早在唐代,就已使用“瓜 州”这一名称。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蜜瓜种植,种植面积已达8万多亩,产品远销国内多个省市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安西,古称“瓜州”,自古就以盛产“美瓜”而名扬中外,生产的“瓜州蜜瓜”有4个系列30多个品种,质脆汁多,香甜可口,清爽宜人,含糖量达14%一19%,是消暑止渴的佳品。有诗赞曰:冰泉浸绿玉,霸刀破黄金;凉冷消晚暑,清甘洗渴心。瓜州蜜瓜产地范围为甘肃省瓜州县瓜州乡、西湖乡、南岔镇、锁阳城镇、河东乡、双塔乡、布隆吉乡、三道沟镇、七墩乡、腰站子乡、沙河乡、梁湖乡、广至乡、渊泉镇、柳园镇、国营小宛农场16个乡镇、农场现辖行政区域。三……[详细]

2、庆阳苹果

庆阳属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具备优质苹果生产的全部7项主要生态指标和6项辅助指标,是全国优质红富士苹果最佳适生区。西峰、庆城、宁县、合水、正宁、镇原6个县区被列入全国苹果生产重点县。庆阳栽培苹果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栽培绵苹果的记载。

3、武都花椒

武都地处甘肃南部,地处西秦岭南荣南麓,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林草茂盛,资源丰富,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美称。居长江水系白龙江中游的武都区自古就是优质花椒的故乡,素有“千年椒乡”之美誉。又以花椒品质优异,民间冠以“大红袍”之称。武都——中国花椒之乡.武都是我国花椒原产地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目前,该区花椒种植面积90.4万亩,花椒年产量1020万公斤,堪称“中国花椒第一县”。武都花椒远近闻名,畅销全国,著名餐饮连锁小肥羊火锅店的花椒全部来自甘肃武都,可见其盛产的花椒的影响力。其中尤以武都花椒的颜色、麻味更胜,武都也因此被称作花椒之都。我国首座花椒博物馆在著名花椒之乡武都开馆。中国第一个花椒博物馆在武都开馆武都花椒品质优异,民间冠以“大红袍”之称。

4、陇西黄芪

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先后吸引了三九集团、千金药业、恒利药厂等企业在我县建基地、办企业、搞合作,药乡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黄芪是甘肃陇西县著名特产之一,其生长气候高寒阴湿,土地肥沃疏松,具有黄芪生长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黄芪由陇西栽培的历史悠久,独享其名。其性微温,味甘,属无污染产品,馈赠亲朋之珍品。

5、陇西白条党参

陇西良好的种植条件造就了白条党参的优异品质:其状呈圆柱形,芦下3厘米~5厘米处最粗,长15厘米~45厘米,直径0.4厘米~1.8厘米,具蛇形根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质较柔软带韧性,皮紧、肉厚、味甘,嚼之无渣,条长直、粗壮,色白质重,品质远好于全国其他产区党参,从而自成一品,国内外用户赞誉不绝。白条党参富含生物碱、挥发油、树脂、粘液质和维生素、蛋白质、淀粉、糖、矿物质等多种有益成分,有养血、健脾、补中、益气、降压、生津、抗癌之功效,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俗称小人参。 文化典故陇西白条党参为菊梗科植物党参的干燥根,因其主产甘肃陇西,色白条直,富含多种药用成分和保健元素,被誉为陇西白条党参

6、岷县当归

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山区,洮河中淤。这里高寒阴湿,雨量充足,最适宜当归和其它中草药材的生长。 据史-载,岷县当归已有1400多年历史。 当归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大,叶为数回羽状复叶,夏季开白色花,复伞形花序,果实长椭圆形,侧棱有广翅。中医学上以根入药。其主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尾端渐细;表皮棕褐色或黄褐色,主根上端有不甚明显的环形皱纹;横断面是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线状纹理,习称“菊花心”,中心有的有白色髓心;体质坚硬,吸潮后软韧。气特异岷县产药材300多种,尤以“岷当”驰名中外,有“千年药乡”之称。岷县适宜当归和其他中草药材的生长,有“千年药乡”的美称。当地阴湿、雨量足、高寒,“岷归”早在1500多年前当归就是贡品,极为珍贵的中草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占到全球总需求量的54%。

7、苦水玫瑰?

兰州市永登县苦水乡是全国著名的“玫瑰之乡”,苦水玫瑰以其迷人的馨香驰名中外。每当春夏季节,这里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飘期着玫瑰的芳香,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玫瑰的用途很广,经济价值极高,玫瑰花是做糕点、酿酒的必备香料,玫瑰油是香烟、香皂、香水和高级化妆品的主体原料。苦水玫瑰质量好,用它提取玫瑰油,精油率可与世界著名玫瑰产地保加利亚的蔷薇香精媲美。玫瑰的花和根可以入药,具有顺气和血,疏肝解郁的功效。地域范围永登县位于甘肃中部,兰州市西北部郊区。“苦水玫瑰”地理标志登记生产区域为苦水镇、红城镇、龙泉寺镇、大同镇、柳树乡、中堡镇、上川镇、城关镇、树屏镇、河桥镇、连城镇、武胜驿镇等12个乡镇96个行政村。

8、定西马铃薯?

甘肃省的马铃薯产量名列全国,而定西县马铃薯产量又是甘肃省之首。甘肃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定西又是甘肃马铃薯最大主产区。经过多年发展,定西在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良种工程、优质新品种应用与试验、仓储体系、合作经济组织、外销加工及市场扶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鲜薯及薯制品走俏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9、玛曲欧拉羊

玛曲欧拉羊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草原的特产。欧拉羊是藏系绵羊种。体格高大粗犷、头狭长,多肉髯。四肢及颈、胸部多为黄褐色,纯白个体极少。欧拉羊突出的特点是体大膘肥肉多,成年公羊活重约75公斤,母羊约58公斤。耐高寒,生长快,肉质细腻,肉味鲜美。欧拉羊产于甘南州玛曲草原,是藏系绵羊种。体形高大,成年公羊体重75公斤,母羊重60来公斤,远大于一般羊种。耐高寒,生长快,肉质细腻,肉味鲜美。一、品种特点欧拉羊体格高,体重大,肉脂性能好,对高寒草原的低气压、严寒、潮湿等自然条件和四季放牧、常年露营放牧管理方式适应性很强。欧拉羊头稍长,呈锐三角形,鼻梁隆起,公、母羊绝大多数都有角,角形呈微螺旋状向左右平伸或略向前,尖端向外。四肢高而端正,背平直,胸、臀部发育良好。尾呈扁锥形,尾长13~20厘米。

10、瓜州枸杞

枸杞自古就被誉为生命之树,伴随着华夏文明从4000多年前的殷商文化走来,自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枸杞子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方面,是十全十美的极品、神品。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扑朔迷离的传奇、神奇功效的药理、养生保健的饮食、红红火火的吉祥、特殊的地域环境、益寿养颜的健康果酒、西方的“超级水果”。枸杞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枸杞的传奇文化是神化了的文化,可见枸杞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枸杞的传奇文化。古人认为常食枸杞可以“留住青春美色”、“与天地齐寿”,因此,枸杞花被称为“长生花”,枝条被称为“仙人杖”“西王母杖”。

东山是海岛县,历史上的东山生态环境较差,风沙肆虐,适宜农作物耕作的地方少,且土壤偏盐碱化,产出少,百姓食不果腹,“地无沃土,殖鲜货财,五谷不足需,材木不足用。”(1)明朝万历初年,东山县引进试种番薯,并取得成功,“居民日用,多搀食地瓜签等类” (2),基本解决了群众“肚子”的问题。到1979年,东山县试种经济农作物——芦笋,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取得成功,基本解决了群众“钱袋子”的问题。

一、历史上东山的种植条件

(一)土壤方面。《东山县志.卷一地理志.地质》(民国稿本)记载:“东山土壤甚为瘠薄,其原因有三:甲,本县四面环海,易受海风之飙袭,表土常被吹散,仅留粗沙与硬土,栽种不便。乙,土壤表面吸收水分不强,地下水之平面甚不易上引,以致形成沙型土壤。丙,沿海田地,以地下水与表土过于接近,易将海中盐分贯注于表土内,致因盐质过多,而形成咸性土。土壤种类分为三类:1.赤土,赤土为疏松之单粒土壤。单独之粒,肉眼可见,为黄金色。此种土壤,栽种各种需要水分之作物,不甚相宜。惟种甘薯与大小麦等杂粮,尚感适宜。此种土壤,几占全县十分之六。2.沙土,即沙性土壤。含沙甚多,色黄而淡,宜种落花生、甘薯等作物。古雷半岛与东山本岛之东南部均属之。3.乌土,即泥沙土壤。其色灰黑,富有粘性,而且肥沃,利于种稻,在东山岛上,此种土壤占极少数,故水田较少。”(3)综上所述,东山适合耕作的土地不多且“甚为瘠薄”。

(二)雨水方面。《东山县志. 卷一.地理志.气候》(民国稿本)记载:“东山雨量不多,八九月间,秋阳燥烈,亢旱现象,极为常态。”且县境无成形河流,水源靠降水补给,由于雨量不均,且大量排泄入海,常出现干旱。淡水资源的匮乏,对历史上的农作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建国后,经过多次兴修水利,才逐渐改变了农作物生产条件。

二、东山历史上的农作物

《铜山志.风土志.土产》记载,东山县“有谷之属、蔬之属、果之属三大类。”谷之属有稻、黍、稷、麦、粟、豆、麻等;蔬之属有芥菜、芥蓝、白菜、倭菜、波薐(菠菜)、茼蒿、 蕹 菜(空心菜)、芹菜、苋、葱、蒜、韭、胡荽、番薯、匏、瓠、金瓜、丝瓜、苦瓜、甜瓜、西瓜、茄、菜豆、王瓜(刺瓜)等;果之属有荔枝、龙眼、柑、橘、柚、香橼、佛手、杨梅、梨、王梨(菠萝)、柿、石榴、橄榄、余甘(油甘)、栗椎、?、甘蔗、菅蔗、蕉、落花生、梅等。

东山农作物生产最大的特点是产量少,不足以自足。“全年收获,菽、麦、黍、稷、番薯、甘蔗、落花生皆有之,然不甚繁盛。”(4)

《东山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民国稿本)记载:东山物产综其大者,在陆则以花生、番薯,在水则以鱼、盐为大宗,而糖、油次之。依县政府三十年度(1941年)行政报告,出产量如下:

稻谷:七万五千八百九十六市担

大麦:四千五百四十市担

小麦:四千八百五十市担

番薯:十四万九千二百四十市担

花生:一万五千市担

蔗糖:一千五百市担

大蒜:一千市担

豆:二千八百五十市担。

据一般测算,5市担鲜番薯折合稻谷1市担,则1941年稻谷、大麦、小麦、番薯等粮食总产量为115134市担,合5756.7吨。据1940年统计,全县人口为92403人。按每人每年平均至少需100千克粮食的摄入量概算,全县需要粮食9240.3吨,也就是说还有将近一半的粮食需要岛外提供。各版本的县志多有提到东山人民的温饱问题,如“五谷不足需” (5)“以硗确斥卤之地,煮海耘田而外,恒产不加多,术业不增进,而生齿日繁,生活益苦。”“米粟供给民生只得四分之一,其余皆仰给于邻封。”(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更何况在土地贫瘠、风沙肆虐的海岛,饥饿一直以来都是大部分东山人民最刻骨铭心的痛。

三、番薯的引进和种植

番薯的引进对东山乃是一件大事、幸事,更是东山对中国农作物历史的一大贡献。

(一)番薯的引进。

目前史学上对番薯的引进主的主流说法是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福清长乐人陈振龙引进。据陈振龙后代编著的《金薯传习录》记载,陈振龙曾在吕宋定居,他发现红薯“随栽随活”,就从番薯藤上截取了几尺茎叶,切成小段,想带回福建。当时统治吕宋岛的西班牙殖民者禁止番薯出口,于是陈振龙把番薯藤的小段编到缆绳里,混过了西班牙人设置的关卡,带回福建。

其实,明朝史学家苏琰在《朱薯颂》里所写:“甲申、乙酉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泉州的别称)洋舶道之,携其种归晋江五都,乡曰灵水,种之园斋。”意思就是在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三年之间(1584-1585年),泉州的海商在漳州与潮州交壤处的南澳岛上发现了番薯,于是带到晋江县灵水乡种植。也就是说早在陈振龙引进番薯之时,南澳岛已经开始种植了。且李时珍撰于万历六年(1578年)的《本草纲目》已有番薯的记载,认为番薯味道“甘,平,无毒”,主治“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 ”。故而窃以为“番薯是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福清长乐人陈振龙引进”的说法不合理。

东山的地方资料多有记载,认为“番薯是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东山于万历年初引进并在樟塘种植的”。

《铜山志.风土志.土产》记载:番薯,今甚多种,味有优劣。明万历中得之,吕宋国人赖之至兹,利以米粟并重。《东山县志. 卷十一.杂记》(民国稿本)记载:“本邑之有番薯,始于明万历初年。据张人龙《番薯赋》其序云:……五都(东山古称)之薯,自万历初,铜山寨把总张万纪出汛南澳,得于洋船间。嗣是植者弥广,人食其德,思立祠而祀之。人龙,樟塘人,敏之从侄,博通经史,黄道周每称赏之。”

东山县《樟塘村张氏志谱》记载:“明万历初年(约1573-1578年间),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到南澳盘查外国船,获甘薯(俗称番薯),带交张塘村农民育苗种植成功,为东山有甘薯作物之始”,把张万纪引进番薯的时间定在明万历初年。

《东山县志》(1994年版)也采用了《樟塘村张氏志谱》的说法(7)。

综上所述,窃以为引发中国第二次粮食革命的番薯,是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在1573-1578年间引进,并在樟塘试种成功后推广到闽广等地,最后推向全国的。

(二)番薯的种植缓解了群众吃饭的问题

东山作为海岛县,囿于土壤、水源、风沙等问题,一直以来粮食歉收。而番薯的引进及广泛种植,很好地解决了岛民吃饭的问题,“居民日用,多搀食地瓜签等类”。《铜山志.灾祥志.国朝》多处记载,在大米歉收闹饥荒时,番薯的突出作用,如“(乾隆)二十年,饥,米贵。幸八月以后,番薯、大麦大熟。”(8)

(三)番薯堆作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及推广

以往的番薯种植大多采用畦作方式,但产量不是很高。据《东山县志(94年版)》记载,如民国24年(1933年)全县番薯种植面积为6.5万亩,产量为3850万公斤,亩产为592公斤。 1970年是东山番薯种植最多的年份,面积7.5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2.5%,产量5801万公斤,平均亩产771.5公斤。

据东山高级农艺师林添发介绍,从1971年开始,以其为主的农作物技术员开始在白埕农业中学研究番薯堆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至1974年趋于成熟,在试验田中达到亩产5000公斤。据林添发介绍,1975年漳州农校邀请其到农校试验田栽培番薯,当时亩产6500公斤,为全省之最,“番薯堆高产栽培技术”还于1979年获得福建省青少年科技一级成果奖。随后,番薯堆高产栽培技术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推广,如1982年全县番薯种植平均亩产1448.5公斤,为1970年的2倍,东山群众的肚子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四、芦笋的引进并推广种植

建国后,东山也种植过甘蔗、芝麻、烟叶、黄麻、药材等经济作物,但经济效益一般。直到1979年引种芦笋,通过技术推广,最终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东山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芦笋生产基地。

东山芦笋基地发展,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程,经历了引进、试种、推广、发展、巩固、平稳、下坡等阶段,综合参考《东山县芦笋产业再创辉煌的思路》《东山县芦笋产业存在问题与对策措施》等论文以及农林水利局相关材料,结合林添发的讲述,东山芦笋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4年)引进试种阶段。1979年通过常山罐头厂向美国引进“玛丽华盛顿”芦笋品种,县政府制定了发给贴息贷款、预购定金、奖售肥料和原粮等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芦笋,1980年定植56亩。但因技术不够完善,且东山所处气候环境与芦笋原产地(西班牙沿岸)大不相同,种植技术存在不可复制性,所以种植初期芦笋产量极低,于是部分农民把芦笋挖掉,重新种植番薯等农作物。

在这期间,以白埕农业中学农业科技人员为主的攻坚队伍,通过努力探索芦笋生长规律,研究出一套适应亚热带地区的“芦笋留母茎栽培法”,并试种成功,随后在白埕、探石、山口等地推广。

当时市场上的大米出售价为0.144元/斤,正式的国家公务员为40多元/月,而芦笋收购价为1.2元/斤,已经相当高了。据《东山县志.卷四农业.第三章.农作物》(1994版)记载:“芦笋经济效益高,据1985年调查:白埕村徐福兴种1.59亩,产笋4691公斤,总收入9906元,平均亩产2950公斤、亩总收入6230元。……据白埕村林多默等4户的统计,芦笋生产平均每亩纯收入2080.4元,比其他农作物平均每亩纯收入154.68元高出12.45倍。”当时一部分农民通过种植芦笋“先富起来了”。

第二阶段(1985-1989年)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阶段。

随着生产技术的日渐成熟,芦笋种植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群众的种植热情高涨。1985年县政府提出发展芦笋芦笋产业的战略目标,掀起芦笋种植热潮。各部门通力协作,农业部门抓普及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供销部门抓流通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行系统支持产前的资金贷款,镇村抓收购环节的监督等,共同造就了东山芦笋的黄金时代。

1989年东山芦笋面积达3.82万亩,芦笋总产值达9236万元,出口创汇3094万美元,芦笋成为东山农业的支柱产业和拳头创汇产品。1989年东山芦笋栽培面积占当年全国总面积的1/16,产量占1/4,东山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芦笋生产基地。

第三阶段(1990-1998年)产加销配套发展阶段。这阶段常年芦笋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产量约3万吨,产值约1亿元,年均创汇3000多万美元。该阶段因多年高产后出现笋园老化、病虫害加重、土壤有机质下降等诸多因素,科技人员通过探索,推广实施老笋园改造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在产量上收到明显效果,但由于产量高,笋价相对低迷,总体效益平稳不前。

在此情况下,为更好地提高芦笋的经济效益,东山县委、县政府致力加快芦笋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强化招商引资,兴办了11家芦笋加工企业,开发制罐、速冻、保鲜、制茶、制干等系列产品,改变过去单纯原料输出的现状。芦笋产业实现产、加、销一条,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四阶段(1999—2009年)低迷发展阶段。1999年以后,北方笋区的迅速发展,使国内芦笋产量剧增,芦笋价格持续低迷。加上农民进入市场的意识淡薄,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民种笋积极性降到最低潮,种植面积缩小。

特别是1999-2001年,芦笋价格低于1元/斤,全县芦笋面积降到1万亩左右,总产量不足1万吨。2007年春季芦笋价格突升,高达6元/斤以上,当年新增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截止2008年元月,全县芦笋种植面积为18619亩。这期间,东山的芦笋加工厂家北移,由1999年的11家减至5家。

为增创东山芦笋的新优势,农业部门着力推广优新品种,实施系列改造工程,如推广荷兰F1全雄良种“金林、泰林”,颁布实施《白芦笋综合标准化体系》,打造“白芦笋”品牌并通过国家原产地认证等等,使得芦笋基地在笋农观望中得到巩固,全县芦笋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比高峰期减少了0.5万亩。

第五阶段(2010-2017年)下坡阶段。近几年来,多方因素导致芦笋种植渐渐走了下坡路。1.芦笋价格持续低迷,挫伤了笋农生产管理积极性,再加上农药、化肥价格上扬,芦笋种植成本增加,多数笋农放松管理,投入减少,生产效益下降。2.农民工工资持续走高,群众或是放弃芦笋种植转而打工,或是以打工为主以种植为辅,专门从事芦笋种植的农民日渐减少。3.今年来随着道路、项目建设等需求,征占了部分笋园,种植面积日渐窄缩。4.随着订单农业、农民创业园、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部分农民转而从事蔬菜种植基地建设,芦笋种植面积更少了。2017年,全县芦笋栽培面积减少到? 0.8万亩,总产量1.2万吨。

参考文献:

1.《〈铜山志〉.注译》林定泗

2.《东山县志》(民国稿本)

3.《东山县志》(1994年版)

4.《东山县芦笋产业再创辉煌的思路》(《福建农业科技》2001年第3期)林添发

5.《东山县芦笋产业存在问题与对策措施》(《福建热作科技》2009年第3期)林裕发 林岳生

6.《东山县芦笋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2008年1月)东山县农业局芦笋调研组

注释:

(1)摘自《东山县志.卷一地理志.地质》(民国稿本)

(2)摘自《东山县志.卷三民生志.饮食》(民国稿本)

(3)摘自《东山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民国稿本)

(4)摘自《东山县志.卷三民生志.饮食》(民国稿本)

(5)摘自《东山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民国稿本)

(6)摘自《东山县志.卷三民生志.饮食》(民国稿本)

(7)摘自《东山县志.卷四农业.第三章农作物》(1994年版)

(8)摘自《铜山志.灾祥志.国朝》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3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