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
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
伟民广场
阳光咀沙滩
金湾区总面积376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三灶镇,邮编:519090。行政区划代码:440404。区号:0756。拼音:Jinwan Qu。
金湾概况
金湾区于2001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位于珠海西部,是珠海三大行政区之一,下辖三灶、南水、平沙、红旗四镇,区内还有珠海市的两大经济功能区——国家高新区三灶科技工业园和临港工业区,以及市设工业园区——联港工业区。全区海陆面积16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47.6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28万,其中户籍人口12.5万。金湾区具有突出的海陆空交通优势,珠海高栏深水港、珠海机场,建设中的江珠高速公路、广珠铁路、粤西沿海高速公路等均在区内汇集,构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金湾区还是珠海大学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落户的高等院校有广东省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遵义医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和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2.6万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金湾区成立以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决策,围绕“建设经济强区、打造西部新城、构建和谐金湾”总体发展思路,实施“实业强区、农业稳区、物流旺区、科教兴区”四大战略,与时俱进,奋力拼搏,通过大办工业、办大工业,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四年来,全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7.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55%,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年均分别增长80%、17.5%和20.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1年的6.59:71.58:21.83,调整为2005年的3.75:72.78:23.47。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2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工业总产值289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5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79亿元,同比增长29%;农渔民年人均纯收入6636元,同比增长8.3%。2005年全区新批及变更项目146个,其中外贸项目114个,内资项目32个。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95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84亿美元,同比增长59%;内资项目合同投资总额约2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2.58亿元。城市建设规划稳步推进。按照“西湖城区——外围新城——中心镇——中心村(居)”的发展轴线,稳妥推进“西部新城”的开发。目前已完成了金湾区规划整合与研究、西湖片区分区规划、西湖片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金湾行政文化中心城市设计的规划工作,对西湖城区启动区已转让土地进行了清理和有序调整,完成了五条主干道的立项及金湖大道东路路基填土工作,为西湖城区内的基础设施及部分办公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创造了条件,将带动整个金湾区城镇化进程。“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建区以来,金湾区就将“农业稳区”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在四个镇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大办工业;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创建国家和省级卫生镇为契机,完善优化市政环境,集中改造危旧房,推进了城镇化建设。2005年农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6636元,比2001年增加2211元。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提前实现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目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四个镇已建成两个省特级文化站,文艺精品创作填补珠海市空白,镇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市率先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称号,三灶、红旗、平沙镇先后被评为国家或省级卫生镇,计生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已进入“省优”行列。区域和谐稳定,吸引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全区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抓发展、抓稳定“两手抓”方针,努力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妥善处理历史债务,积极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打造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政廉洁、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和公务员队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工作氛围,使金湾区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经济概况
工业
金湾区土地资源丰富,陆地面积占全市的30%多,预留有大片的工业储备用地。按照珠海城市发展规划,金湾区是珠海市重化工业、新型加工工业和出口加工业的中心区域。目前区内共有临港工业区、三灶科技园、联港工业区、红旗工业区、平沙工业区五个市级工业园区和广东省青年创业科技园、珠海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珠海日本工业园、珠海市游艇工业专区、广东省海洋与水平高科技园、沈阳药科大学产学研基地等特色园区、基地以及广东格林柯尔工业园、大连实德工业园等企业科技园。至2003年5月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560多家,投资总额近50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电子电器、机械、石化、能源、家电、制药、食品、纺织制衣为主导的产业群。金湾区已成为大企业和大项目青睐的热土,多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如西门子、三井、岩谷、伊藤忠、日清、伟创力、普思、英国石油、飞利浦、中国石油以及国际国内著名的企业和记黄浦、格林柯尔、长兴化工、联邦制药、金正电子、裕丰钢铁等来到这里投资发展,仅2003年5月以来,就有格林柯尔、大连实德、新加坡科迪、香港润达、华新包装等数个投资额在10亿元到上100亿元不等的大项目落户金湾。目前,金湾区在建各类工业项目210多项,整个金湾区已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大工地。预计在未来3-5年内,金湾区将引进建成企业超过1000家,工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
农业
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全区共有耕地11万亩,可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浅海滩涂120多万亩。通过实施“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区农业初步形成了以锯缘青蟹、南美白对虾、斑节虾、牡蛎养殖和芦荟、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甘蔗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体系,南水镇的锯缘青蟹获国家绿色产品证书。
旅游业
金湾区有集海洋 、海岛、沙滩 、青山、森林、温泉等自然景观及沙丘遗址、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区内有金海滩、飞沙滩、荷包岛、亚马逊部落等旅游景区。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逢双年在这里举办,车展每年举办一次。按国际标准设计的27洞金湾高尔夫已经建成,可承办国际性赛事。香港中旅投资30多亿港元的珠海海洋温泉度假中心业已开工,2005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规模温泉休闲度假区。金湾酒店(四星级)、西北航空酒店(三星级)、正在建设中的金湾高尔夫球场内的两个五星级酒店和珠海海洋温泉度假中心内的多家高档酒店也为来金湾区旅游、考察和投资的客商提供温馨的家。
物流发展
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海陆空“三港”齐聚金湾区,一批国内国际有名的物流企业落户金湾。珠海港集装箱码头正在加紧兴建,华南枢纽港地位日渐明显。珠海机场国际航线即将开通,与香港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有望成为亚洲快递中心。建设中的广珠铁路、江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和京珠高速把珠海与西南和北京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金湾区大工业的发展及立体交通网的进一步完善,金湾的物流运输将得天独厚,快速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已具雏形。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金湾区辖4个镇(三灶、红旗、平沙、南水)。
历史沿革
2001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斗门县,设立珠海市斗门区和金湾区。金湾区辖香洲区的三灶、小林、南水3个镇和原斗门县的平沙、红旗2个镇。
2003年,红旗镇、小林镇合并为红旗镇。区划调整后,金湾区辖4个镇(红旗、平沙、南水、三灶)。
夏日冰凉———冰火两重天之旅
有人说日本的猴子特别会享受,下着大雪的寒冬,它们竟然泡在丛林中热气腾腾的天然温泉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厚礼”,尽管个个头上都顶着一块白雪,但一脸“满足感”着实令人羡慕。于是,冬天泡温泉似乎就成了温泉的专利。珠海虽然没有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虽然夏日炎炎里游泳池都像下饺子一样挤,但今年夏天,海洋温泉度假区也将有冬季温泉般的体验。试想一下,头顶的太阳那般酷热,而你却身处冰霜般薄雾的包围中,脚下温泉股股暖流,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不去体会,肯定会错过温泉的另一种魅力。
海洋温泉度假区的露天温泉区,有一座巨大的人造假山,突兀的褐色岩石,像美国西部的峡谷风情。温泉的玄机就藏在假山内。假山的腹内是空的,营造出溶洞的效果,而溶洞外部,一块数百平方米的露天温泉格外引人。今年夏天,溶洞内和这块露天温泉,将在烈日下被冷雾笼罩。
海洋温泉度假区引进了先进的冷雾制造设备,冰冷的雾状水珠将从隐藏在池边的喷嘴里涌出,完全笼罩整个溶洞和露天温泉区,可别小看这层薄雾,它可以阻隔空气中的炎热,而将温泉表面温度降到冬季。跑在热腾腾的温泉水中,惬意地背靠池边,呼吸的是冰冷的空气,你甚至可以看到头顶上热空气的滚动,感受着凉爽的冷雾在脸上扑动,那种滋味,想想都美。
另外,室内大厅同样温度酷似冬季。夏天的时候,海洋温泉度假区室内温泉大厅将会利用中央空调,营造室内外近20℃的温差,工作人员说,如果游客过多,温度降不到预定值的话,他们就会启动室内温泉的立式空调系统,确保恒温。
夏季天气炎热,人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低,是最需要休闲的季节,所以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公司都将带薪年假安排在夏季。一般旅游者可能认为夏季泡温泉太热,其实大多数温泉度假村都位于效外山野,夏夜凉风习习,气温舒适,非常适宜露天泡温泉。正如夏天用温水冲凉比用凉水更能带走体内的热量,使人感觉凉爽一样,夏季夜泡温泉,出一出汗,尔后在清风中散尽全身的暑气,比吹空调、喝冷饮更能消暑气,也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置身异域风情中
在休闲区,不同主题装饰风格,将壁画、浮雕、陶瓷、挂画、竹木相互衬托,体现出雍容华贵、自然奢华、清新简约、古朴韵致的不同风格。身处任何一处,都有如置身异域风情文化中。
走出室外,夜晚迷离的灯火令人陶醉。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大海在夜色中更显得无边无际,一轮明月在云间游荡,将银光撒满海面,点点银波似乎唾手可得。此时我们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找一池温暖如汤的清泉,浸身其中,背靠石壁,面朝大海,轻呼凉爽的海风,把自己陶醉在夜色下的诗情画意里。热了,坐起身来,用脚轻拨池中的温水,喝一杯清爽的冷饮,再一次放眼夜色中的大海,你会突然发现,自己似乎不是泡在温泉池中,而是身在大海里,海就是温泉。
夜色下的情侣路温馨而暧昧,除了海风轻拂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一对情侣漫步在海边,凭栏而行,默契地走着,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只属于他们俩。
2021年3月,金湾区上榜2021中国放心食品百佳县市榜第26名。
2021年2月,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出炉,金湾区上榜。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金湾区上榜。
2015年3月,金湾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说说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
《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正式出台,明确要在广东推进形成“四边三道两特一园”的乡村休闲产业“4321”空间布局。到2025年,全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要成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展望2035年,全省乡村休闲产业要打造成千亿规模美丽经济产业集群,年接待休闲观光游客有望达到3亿人次以上,建成1-2个有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重点县。
《规划》提出坚持立农为农、坚持绿色引领、坚持创新融合、坚持统筹发展四个原则,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广东乡村休闲产业的总体要求、构建布局、乡村休闲产品体系、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2022年4月6日,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迳头村,春耕后的田地与远山及乡村形成一幅美丽的春日田园画卷。南都拍客 付海燕 摄
村游规模成熟、高端消费群体占比高
“美丽经济”市场潜力巨大
《规划》指出,广东乡村休闲产业资源丰富,消费群体潜力巨大,乡村基础设施发达,美丽基础坚实、业态类型丰富、品牌效应凸显。这是现阶段广东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形势和优势。
据统计,目前,广东已累计建成肇庆封开等5条省际廊道,打造了广州“花漾年华”、佛山“百里芳华”、茂名“精彩100里”、汕尾“蚝情万丈”和陆丰“滨海走廊”等200多条美丽乡村风貌带、570多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全省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 示范县(区)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2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项,向全国推介24条乡村休闲精品线路,共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 示范镇147个、示范点407个,认定50家广东农业公园。
《规划》进一步分析,从消费市场来看,广东毗邻港澳,常住人口达1.26亿,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有8617万人,消费群体巨大,且高端消费群体占比高。预计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城镇常住人口10150万人,乡村休闲需求旺盛。并且,广东气候优势明显,四季均适宜出游,“景美人少、休闲放松、车程短、开销低”的周边游、乡村休闲,也成了都市居民出游的普遍首选。
从资本投入来看,广东省财政持续投入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乡村产业振兴基金等合力撬动 社会 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特色小镇、乡村民宿等乡村休闲产业受资本市场热捧。与此同时,广东股权交易中心“乡村振兴板”的挂牌,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驻镇帮镇扶村、“万企兴万村”行动,以及吸引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的举措,调动激发优质要素流向乡村,也为乡村休闲产业赋能提速。
形成乡村休闲产业“4321”空间布局
打造千亿规模美丽经济产业集群
总体来看,广东乡村休闲产业仍存在“智”创资源供给、“农”本资源发掘不充分,“聚”集资源融合不深入等问题,亟需统筹优化发展。
因此,《规划》中明确坚持四个原则,即要坚持立农为农、坚持绿色引领、坚持创新融合、坚持统筹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农耕文化为魂,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进形成“四边三道两特一园”乡村休闲产业“4321”空间布局,优化时令乡村休闲产业体系。
“4321”空间布局具体指:4为“四边”,即城边、景边、海边、村边;3为“三道”,即交通干道、碧(绿)道、南粤古驿道;2为“两特”,即少数民族特色居住区、古镇古村特色村落;1为“一园”,即农产品加工 旅游 园区。
从具体的目标来看,《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成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乡村休闲 旅游 人次达1.8亿。珠三角都市农业、水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湾区、世界级 旅游 目的地;沿海两翼休闲渔业、滨海风情以及潮汕、雷琼传统村落联动发展,打造乡村休闲 旅游 产业带;北部生态发展区休闲产业生态化、农业生态产业化同步发展,客家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特色凸显,打造粤北生态 旅游 圈。
展望2035年,《规划》提出,全省乡村休闲产业将打造成千亿规模美丽经济产业集群,年接待休闲观光游客3亿人次以上,建成1-2个有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重点县。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认为,《规划》突出“可行”这一特点。一方面,结合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省教育、工信、住建、交通、人社、自然资源、水利、文旅等专项规划,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培强“三品一标”,创新发展模式,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人才队伍,引领示范发展等六大任务推进落实,并提出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联农带农、推进重点突破、优化要素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指导性、可行性强。
另一方面,示范引领实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好农村路”、南粤古驿道、万里碧道等建设,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整治提升,全域推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将以《规划》为指引,按照以“小切口”推动“大发展”的思路,整合各方资源,系统、聚力、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分类: 社会民生 >> 求职就业
解析: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联产承包,实现生产和收入超常规增长。1978年以来打破“一大二公”形成的对农民的集中管理,通过联产承包把农民从生产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劳动者生产选择的自 *** 和产品的所有权。使生产的成果与自身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联产联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焕发出来,成为推动农业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1978-1985年,农业净产值平均增长6.4%,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6.9%,是农业超常规增长时期。
2.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形成新动力。1985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主要农产品产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经济作物、养殖业比重扩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这一时期由于农产品价格走低,各种税费增多,农民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3.劳力转移,形成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国工业化进入新的阶段,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产业的步伐加快,沿海与内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农村正是这种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尽管农民务工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相当比重,2002年江西全省农民人均在外务工得到的纯收入为658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2%,但农民的身份未变,农民外出务工是劳动地点的外延而不是真正的身份置换,因而也不可能与城市真正融合在一起。这一过程中,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4.城乡统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长足进步,特别是沿海等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实现了从以农哺工到以工补农的战略转变,解决二元结构导致的问题,既日益突出又有了必要的条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中央确立了多予、少取的原则,加大了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力度。费改税,农村电网改造和城乡同网、同价,乡镇公路建设等措施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的环境,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二)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2003年12月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六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助于我们对新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1.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多少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为之不懈奋斗的“但愿苍生得温饱”的目标得以实现。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使农产品的增长在受到资源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受到需求的制约。农业结构问题凸显,农产品价格一度低贱,增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的问题日益困扰农业发展。
2.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速,农村劳动力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现在已有超过1/3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农民外出就业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权宜之计。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由一人进城到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稳定居住,由离土不离乡到离iX.离乡。我国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将稳定呈现农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较快增加的基本态势。
3.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农民收入的增长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并举,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接近一半,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占到1/3,工资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达80%左右,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4.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开始有所打破,多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促进。
5.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各国农业联系更为紧密,农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农产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加入WTO后,既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引进资金、技术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使我国农业发展更加直接地面临来自国际市场、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严峻挑战。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消费大国。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我国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的丰歉、价格的高低、品种的多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冲击国内生产和市场。
6.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增加产量、保证供给,往往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发展农村经济,往往很难顾得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中出现的“三农”问题。
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同时由于农村内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又产生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被综合概括为“三农”问题。
1.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1997-2002年的6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549.5元,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平均增长率不到4%,仅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少数高收入户掩盖了多数低收入户,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许多农产收入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倍,扩大到2002年3.1倍。(2)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接受土地的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3)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由于事实上缺乏强有力的利益代表者,农民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完全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在农村,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入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但不能享有与原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例如,广东东莞市常住人口100万人,打工人口有500万人,这100万和500万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级,他们共同创造了城市的繁荣,但却享受着完全不同的待遇。
2.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的生产低效率。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二十多年来,实际上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制度变革,传统农业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分家分户经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土地产出率不高、劳动生产率也不高,因此日益缺乏竞争力。(2)缺乏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导致发展后劲不足。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指出,改造传统农业必须从外部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人才以及新制度要素。然而在现行体制下,这个过程是反向进行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是导致农村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形成支持工业化的“低成本”优势。出现三个净流出,即土地价值净流出,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优秀劳动力净流出,使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日益弱化。这就使中国改造传统农业的速度和效益大打折扣。有人估计,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占用农地的差价,约在2万亿元之巨,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价格剪刀差总额的4倍。近几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业。农民创造了40%以上的居民储蓄,但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村企业贷款则占比只是5%左右。特别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如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27%,但19-30岁年龄组的转移率达55%。“青壮劳力不下田”,务农主要是老、弱、妇、幼。(3)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导致农产品卖难伺题经常性突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城市、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结手段,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致使农业发展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
3.农村问题,主要是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庞大的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由于长期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入,农民素质差、生活单调,缺乏必要的文化消费等现象十分突出。在原有的严密组织被破除后,乡村社区建设成为整个中国社区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互帮互助机制,缺乏行业协调机制,从而农民成为最无组织性的群体。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 *** 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也无法得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村容、村貌不堪人目。乡村环境的脏乱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