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特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而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包含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副业,从事农业生产与气候息息相关,我国早在上古实带就诞生了农耕文明。
2、农村
农村就是指从事农业生产者所聚居的地方,相对于城市和城镇来说,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更差,但自然景观更好,并且生活节奏更慢,生活压力更小。今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
3、农民
农民就是指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这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素质较低,并且负担较重。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
不久前,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8年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指出,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土地、资本、劳动力三要素流失,因此当前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农村三要素流出问题。
他认为,30年前农村改革带来20世纪80年代农业农村经济十年的黄金增长,重要的原因是农业土地、资本、劳动力三要素留在农村内部,由农民自主地把三要素变成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资源,并占有了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来的资源资本化发展进程中的增值收益。因此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扩大了农村内需。
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三要素流出严重,到了新世纪,尽管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但三要素继续大幅度净流出,土地被大规模占用,农村劳动力外流,资金也在银行商业化改革中被大量从农村抽走,三农问题愈演愈烈。
温铁军认为,如果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所有政策不能针对生产力三要素的净流出,不能缓解这个趋势,三农形势还会严峻下去。
他认为,当前三农问题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分散小农经济与任何外部主体交易费用都会过大,造成制度成本必然过大,甚至无法形成契约关系。只有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才能形成可履行的契约,达到市场经济下的信用要求。
期待农村有更多“大学生村官”
王 涛
在农村,相当一部分村级组织结构不合理,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给这些村级组织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下来的大学生还不多,农民企盼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来到他们中间。
农民企盼大学生村官要有“三劲”。
一是要有“闯劲”。大学生村官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想解放,有朝气、有闯劲,这是大学生村官的共性。大学生村官一定要发挥这一特性,带领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敢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敢干前人未干过的事,帮助农民制定发展规划,真正让农民看到希望,看到光明,鼓起他们实现科学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要有“实劲”。要有求真务实的干劲,敢闯敢干,但不是蛮干而是科学地干。大学生村官要带领群众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工作全局。要将自己所学知识用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要学会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只要抓住影响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加以解决,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相信群众、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原理。要依靠群众,依靠党员。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难题。
三是要有“韧劲”。干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大学生村官在带领群众落实规划实际工作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要正确对待困难,要有百折不挠的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