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个人先进事迹
30多年来,她始终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个人先进事迹,欢迎阅读参考!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个人先进事迹一义工博导——
送葡萄苗她不收一分钱
长年在农村奔波,石雪晖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到哪个屋里都有饭吃。”石雪晖自豪地说。“没有一点报酬啊?”有人不解。“怎么能要农民的钱?”她说,就是到后来,她帮扶的农民有许多发财了,她也没收过他们一分钱,带的土特产什么的,她会“打发(回赠)”更多的东西,送的钱,她一分钱都不会拿。
就是像王先荣这样的种植大户,她去过不下百次,给王先荣送苗子她也不收一分钱。王先荣内心深感不安,有一年葡萄大丰收,他高兴地给石老师预存了3000元手机话费,石雪晖生气地说:“我堂堂教授,还交不起电话费啊?”邵阳农民李爱生,知道当面给钱石雪晖肯定拒绝,就通过邮局寄了2000元,还特地写上“顾问费”,石雪晖根本不去领,几个月后,邮局退回。
“我有钱,足够了。”石雪晖经常对人说。其实她的钱哪够,过去下乡,她自掏腰包,为省钱经常坐班车。
“甩手掌柜”——
她也是个好母亲好外婆
学校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这么多年来,在教学中,石雪晖年年超教学工作量,有时1年干了3年的活;下乡走村串户的时间无以计数,行程达6万多公里,足迹遍及湘鄂赣的56个县市。
“但我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在家里是‘甩手掌柜’,其实我也是做家务的。”石雪晖说,特别是这些年当了外婆之后。
30年前做母亲的时候,石雪晖自认为做得不太好,女儿8岁之前,至少被寄居了3次,最长的一次是1年3个月,接她时女儿脸上长满了湿疹,而且连妈妈也不认识了。“但是后来,女儿就再也没有离开我了。”石雪晖说,虽然不是事无巨细都管,但许多关键时刻,比如高考,比如考研,自己还是操心不少的。只要有时间,做饭、做家务,她什么都愿干。
她说,现在他们这个年龄段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爷爷炒股奶奶跳舞,外公外婆二百五”,这个“二百五”的意思就是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中,外公外婆傻呼呼地兢兢业业带外孙,而爷爷奶奶却在潇洒地炒股跳舞。他们家的宝贝外孙女是她和老伴亲自带。她说,她和老伴心甘情愿当这个“二百五”,尽管同事们常笑她“两个二百五您最多二十”,意思是她很少带外孙女,都是老伴在忙碌,但石雪晖很得意,“外孙女还是跟我这个‘二十’亲啊,他那‘四百八’都比不上我。”石老师说,她实在是事情太多了,只要有一点时间,她都会带孩子、抱孩子玩。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两天,女儿女婿带外孙女回农村奶奶家,忙碌中的石雪晖还抽了两天时间专程护送前往,并且一路抱着孩子,往返700多公里。“我当妈的抱着还不行啊?”女儿不解,“我不放心。”石雪晖笑着说。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个人先进事迹二9月8日晚,教育部会同有关中央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揭晓。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从96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葡萄110”
与新中国同龄的石雪晖是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学术专长是研究葡萄,老师和同学们亲切地称她“葡萄教授”。而在农民朋友眼里,她是葡萄种植户的“守护神”,无论谁家遇到什么难题,首先会想到向她请教。而石雪晖不管多忙,对农民朋友的困难总是有问必复、有信必回。久而久之,她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110”。
9月10日上午,石雪晖和几位获奖教师应邀到光明日报社参加交流活动,她在路上还接到湖南省宁乡县金洲乡关山村葡萄种植户王浪飞打来的咨询电话。石雪晖在电话中耐心地告诉对方如何施肥、枝蔓怎么处理,一口气讲了十几分钟,直到对方满意地挂了电话。
30多年来,石雪晖热心为“三农”服务,足迹遍及全省50多个县市,为农民科技致富作出贡献,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南方吐鲁番”
在湖南澧县,石雪晖的学生王先荣是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他牵头组织的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73户,遍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种植户每亩葡萄能赚1万多元。王先荣光荣当选为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殊荣。在他看来,他的成功离不开石老师的帮助,他们在南方数省推广种植的欧亚种葡萄(提子),就是由石老师选种培育成功的。他说,石老师为人师表,平时大家喜欢喊她“石妈妈”。
王先荣说,上世纪90年代初,巨峰葡萄每斤只能卖8角到一元钱。他在广州、深圳的超市发现,一种叫“提子”的进口葡萄每斤能卖到20多元。他萌发了引种“提子”的想法,家里人都反对,因为南方多雨、潮湿,不易成功。但石老师对此表示支持,她查阅大量资料,制订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创新性地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开展了大量的品种引进工作,先后引入240多个品种,选育出20多个适宜南方栽培的品种。
如今,“南方提子”被广泛种植,价格也降到每斤4元至6元。湖南澧县的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年产值超过2亿元,堪称“南方吐鲁番”。而湖南全省推广种植欧亚种葡萄达40万亩,南方数省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
“科技特派员”
石雪晖从教34年,一直承担着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9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无论哪个层次的课程,她都求精、求实、求深,探索出一套让学生自学课程、备课试讲、老师全程引导、课后评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她还常说:“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
一些种植户常因各种原因导致葡萄主梢未挂果而绝收,石雪晖有针对性地开展“葡萄负梢挂果研究”,成功解决了前茬未挂果的问题。2008年8月15日,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来到石雪晖的试验基地,高兴地说:“这与我们的‘再生稻’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通常,葡萄只能在7月前后收获一季,到8月初就罢园了。葡萄在高峰期上市,也很难卖出好价钱。通过冷藏等措施,葡萄也能储存一段时间,但毕竟不新鲜。于是,石雪晖带领课题组又开始新的研究。王先荣告诉记者,他们种植的葡萄可望实现6月到11月,每个月都有新鲜葡萄上市。
2007年4月,石雪晖又受聘担任宁乡县金洲乡关山村的“科技特派员”,帮助村里做现代农业观光园建设规划。石雪晖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让成千上万的农民富裕起来了,她自己喜爱的交通工具仍是那辆旧单车。湖南农大的学生把石老师的事迹编成校园音乐剧《葡萄教授》,届届相传,成为同学们心中珍贵的记忆。
刘义发说,在担任十年的人大代表时间,让他感受最深的是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国家对于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
出身农民,从事的是农业产业,推动的是农村建设。“三农”问题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时风集团董事长刘义发身上有着完整的体现。
有着完整体现的刘义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表率。他生产的农用车遍布大江南北,淘汰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人畜耕种等落后生产方式,让机械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随后,他又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建造了农用汽车、轻卡汽车、轮胎、发动机等重要产业,强势拉动了当地配套企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
与刘义发谈起这人大代表的“五年”历程,他说已经是两个五年了,他已经连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农业领域,作为人大代表让他亲身参与并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发展的这一重大进程。同时,也让他更加自觉、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多年来一成不变。 刘义发告诉记者,参政议政是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职能,只有依法行使代表权力,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有效履行代表职能,才能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充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是关于农民使用农用车方面的一个建议。2004年,国家颁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三轮农用运输车更名为三轮汽车,将四轮农用运输车更名为低速货车,划归汽车行业管理,农用车税费大幅增加,造成农民买得起车养不起车的尴尬状况,挫伤了农民购车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刘义发提出了《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支持农用运输车行业发展建议》。建议指出,由于三轮农用运输车占农用运输车总量的80%左右,价廉、实用,市场广阔,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装备之一,建议暂不归属汽车范围,仍然属于农业机械行列,并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免收或少收第三者强制保险费。
同时,刘义发还建议,由于道路交通法限制三轮农用运输车上高速、一二级公路行驶,建议免收公路养路费和路港建设费,其他各项收费可酌情少收。对三轮农用运输车和小型拖拉机各级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购置补贴,由县农机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使用,真正服务于农业,让农民得到实惠。
他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06年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已经施行的《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纳税人购置的农用三轮车免税。
在他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这两个五年里,每年都参加市县组织的人大代表视察活动,及时了解农村的发展变化,熟悉民情民意,调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国家大政方针积极献言献策,特别就促进农机行业发展尤其是农用汽车行业发展提建议12条,大大促进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 刘义发说,这两个五年期间,通过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提高了他领导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能力,个人取得了很大进步。每一次会议的重大决策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刘义发率领的时风集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平安时风”、“和谐时风”建设,号召3万员工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市场需求第一”理念,管理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强化细节管理:当有数的领导、带有数的团队;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发挥时风产品是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的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降低成本;实施产品创新,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安装在线监测,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时风集团资金每年周转7-8次,最多达到11次),企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时风实现销售收入141.6亿元,利税6.88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67%、53%。我们充分发挥时风集团制造优势、资金优势、产业优势、成本优势等,围绕运输机械这一中心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建成了农用汽车、轻卡汽车、时风双星轮胎、时风热电四大产业工业园,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十足。2007年,我们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利税8亿元。
据统计,时风集团已经累计生产农用车830万辆,每辆农用车能为农民创造5000-8000元的社会价值,多年来使拥有农用汽车拉动了830万个农村家庭的机械化发展。时风的发展还带动了高唐县、聊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服务业、流通业、金融业、贸易、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刘义发并没有因此而止步,刘义发身上背负着发展农村的“双动力”。
一个动力是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想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保证企业快速发展;要想企业快速发展,必须使产品和服务更好地适应农民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为此,让刘义发在农用机械领域里不得不振奋精神高歌猛进。
目前,时风集团的发展让周围村庄3万余名剩余劳动力到时风就业,带动他们发家致富。让周围兴起了众多配套产业,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生产面貌,改变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目前,时风集团已经涵盖农用三轮车、低速货车,大、中、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轻型卡车、单缸发动机等诸多农业产业领域,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据了解,时风三轮车、低速货车以实用、廉价为基本特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途运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用汽车使农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时风大、中、小型拖拉机承担着不同内容的农田作业。时风联合收割机刚刚上市就以高性价比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时风单缸发动机排放指标达到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欧Ⅱ标准,成为农民少投入、多产出、发家致富的有效载体。
刘义发说,在担任十年的人大代表时间,让他感受最深的是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国家对于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措施,免征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1200多亿元;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开展合作医疗,让农民享有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享受良种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农民医疗、教育等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改善了农民生活,创造了农业生产好环境,促使农村、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刘义发表示,时风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更是受益者。作为全国农机企业的排头兵,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他的本职工作,他将率领时风3万员工继续奋进开拓,为新农村建设而顺风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