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现存“三农”问题。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22:30:05
字号:

分析的要点:

分析我国现存“三农”问题。

(1)主要明确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的大问题。

(2)分别阐述“三农”问题及解决思路:

第一,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应遵循市场规律,健全农业产购销体制。产供销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一供一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如何彻底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第二,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第三,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增收两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民问题首先是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个别农村甚至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富民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次是农民增收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农业现代化问题。因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3)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做到 “四个必须”。

第一,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第三,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解决好“三农"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请列举并简述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转变发展观念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一是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二是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三是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快改型进程

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镇。

3、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4、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请列举并简述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解决思路: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在连续6年增产增收之后,更要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扩展资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扭转国民收入分配中不断强化对农业“少予”的政策

第一,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大幅度调整工农业产品比价。规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

第二,调整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定:“今后三、五年内,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到18%左右。

第三,决定减少农产品征购基数,多进口粮棉等农产品,让农民休养生息。规定:“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全国粮食征购指标继续稳定在1971年到1975年‘一定五年’的基础上。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684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