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具备社会发展需要,产业发展需要,个人发展需要这三个思政目标。
(一)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农业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前提是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引领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形成正确“三观”。
一些教师在“授业——解专业之惑”方面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传道——解精神、心理之惑”方面作用尚待挖掘。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欠缺。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只存在于德育课堂上,较少与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在农业专业课教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且以够用为标准,思政教育内容在农业专业课程中渗透不足。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欠缺。农业专业课教师长期进行专业课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了解不多,知识体系不健全,更不知如何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导致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
针对问题所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第一,教师要树立大思政理念,认识到这不仅是思政教师的职责,也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所在,从而有意识地在专业课堂内外进行思政教育。
第二,教师要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和育人能力,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职业教育,关心爱护学生,精于业务,勤于探索,甘于奉献,服务“三农”,善于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感召学生,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农服务”的决心和信心。第三,从学校、系部及个人层面,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班主任的交流学习。
专业教师、班主任多到思政教师处了解思政课程体系,共同探讨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衔接点;思政教师多了解专业群建设,了解学生的顶岗实习内容,相关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才能够在思政课堂教学时创设和专业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入与思政内容契合的专业案例,让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
思政教师从班主任处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及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思想品德状况、行为习惯情况,在专业课堂上可以提供展示的平台,有机渗入心理引导,因材施教,因势而为。
让班级形成一个良性的思政教育环境场,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深入挖掘思政资源,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深入挖掘农业课程,每门专业课都蕴含着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人文素养。
1、平抑物价
调控产品供应,控制CPI增幅
2、控制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优化经济结构
如控制高耗能企业的上马,加强企业环保审查力度
3、加大力度执行三农政策
农产品价格上调,取消农业税,农业资料补贴等
4、调控房地产价格
控制房地产企业贷款,控制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卖地行为
5、控制耕地数量
18亿亩红线
6、均衡社会资源分布
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让更多人拥有财产性的收入”
7、调整税制结构
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管理贸易政策
影响:实物经济日益和虚拟经济相分离,生产要素得以充分地流动
国际贸易仍将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发展
国际贸易的重点从主要在流通领域转移到国际生产和国际投资领域,使国际经贸发生了质的变化
受“跨国公司”发展变化的影响,国际贸易更多的是部门内部贸易和集团内部贸易,国际市场也日益成为有控制、有组织的市场,国际贸易由比较利益的“互补”向相互竞争的“共生”转变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重点是: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的 更新换代;更加注重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重点是要加强农业和社会的事业;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引导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注重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注意困难群众的生活,加大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更加注重通过改革来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
统计部门要研究发布能够反映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住房价格变动的信息。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加快制定、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解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