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6日电据中国海关网站消息,海关总署最新发布报告指出,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7.8%,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回落2.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
数据显示,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入世”7年来增长速度首次低于20%。2008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要特点有:
一、第4季度外贸规模明显萎缩,最后两个月进出口增速表现为下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2008年第4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明显萎缩,其进出口总值为5942.8亿美元,较2008年第3季度下降18.8%。其中11月份进出口总值增长速度为2001年10月份(除去春节不可比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进出口跌幅则进一步加深。12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33.3亿美元,下降11.1%,跌幅比11月份加深2.1个百分点;其中当月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跌幅加深0.6个百分点;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跌幅加深3.4个百分点。当月贸易顺差较11月份的历史最高点小幅回落,为38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猛增72.1%,净增加163.3亿美元。
二、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提高,其项下顺差减少;加工贸易比重下降,进口增速低于出口
200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352.6亿美元,增长27.6%,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8.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25.8亿美元,增长22.9%,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进口5726.8亿美元,增长33.6%,比上年加快4.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顺差899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05.7亿美元。
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0535.9亿美元,增长6.8%,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1%,所占比重比上年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47.3%;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低于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增速6.6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33.4%。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2967.8亿美元,比上年净增加476.9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12月份当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继续呈现大幅下降态势,进口跌幅明显大于出口;当月加工贸易出口486亿美元,下降15.7%;进口236.9亿美元,下降31.3%。
三、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步伐放缓,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速有所提高
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105.8亿美元,增长12.4%,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5.1%。其中出口7906.2亿美元,增长13.6%,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5.3%;进口6199.6亿美元,增长10.8%,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54.7%。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6110.4亿美元,增长23.5%,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3.9%。其中出口2572.3亿美元,增长14.4%,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18%;进口3538.1亿美元,增长31.1%,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31.2%。
此外,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平稳,2008年进出口5400.2亿美元,增长27.3%,比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21.1%。其中,出口3807亿美元,增长27.9%;进口1593.2亿美元,增长25.7%。
四、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与印度双边贸易增速大幅回落
2008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欧出口2928.8亿美元,增长19.5%,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20.5%;我自欧进口1327亿美元,增长19.6%;对欧盟贸易顺差16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同期,美国继续保持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美元,增长10.5%,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我对美出口2523亿美元,增长8.4%,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17.7%;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7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日本仍然处于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161.3亿美元,增长13.8%;自日本进口1506.5亿美元,增长12.5%,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3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
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十位,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517.8亿美元,增长34%,比上年大幅回落21.5个百分点。
五、广东、江苏、上海继续位列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前三甲
200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值6832.6亿美元,增长7.7%,增速较上年回落12.6个百分点,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7%,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此外,北京进出口总值2717.1亿美元,增长40.7%,比上年加快18.6个百分点。上述4省市进出口合计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65.2%。
六、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放缓,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呈现企稳迹象
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与上年持平。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420.2亿美元,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2686.3亿美元,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出口4156.1亿美元,增长13.1%。受2008年8月份起国家连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影响,部分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企稳。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比上年回落16.8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653.7亿美元,增长16.6%,加快1.6个百分点;鞋类296.6亿美元,增长17.2%,加快1.2个百分点;家具269.1亿美元,增长21.5%,回落7.8个百分点;塑料制品158.3亿美元,增长9.4%,小幅提高0.6个百分点。此外,原油出口416万吨,下降28.4%;成品油1703万吨,增长9.8%;煤炭4543万吨,下降14.6%;钢材5923万吨,下降5.5%;钢坯129万吨,下降80%。
七、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提高,资源性产品进口均价上涨明显
2008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3627.8亿美元,增长49.2%,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3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铁矿砂4.4亿吨,增长15.9%,进口均价136.5美元/吨,上涨54.5%;原油1.8亿吨,增长9.6%,均价723美元/吨,上涨47.8%;成品油3885万吨,增长15%,均价773.3美元/吨,上涨58.9%;煤炭4040万吨,下降20.8%,均价86.9美元/吨,上涨83%;大豆3744万吨,增长21.5%,均价582.6美元/吨,上涨56.5%。同期,进口工业制品7703.1亿美元,增长8.1%,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68%;其中,进口机电产品5386.6亿美元,增长7.9%;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1191.9亿美元,增长10.8%;汽车40.8万辆,增长30.6%;钢材1543万吨,下降8.6%。
(一) 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会成为常态
尽管从2004年到2006年我国农产品逆差额趋于
收敛, 但农产品逆差可能成为常态。一方面, 国内农
产品需求存在缺口, 特别是土地密集型粮食产品缺口
较大, 这必然会使粮食类农产品的进口增加; 另一方
面, 中国农产品出口仍遭遇各种非关税壁垒, 致使出
口增长乏力。例如,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半
年以来, 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增速明显下降。加拿
大、墨西哥、匈牙利、美国等国均对我国农产品采取
了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这使得中国农产品出口成本
增加; 再次, 人民币升值也不利于农产品出口, 而会
使农产品进口增加, 特别是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劳动
力成本上升, 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的优势不断降低,
这会使得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
综合上面各种因素, 中国未来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
为常态。
(二) 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口持续增加
我国耕地面积1915亿亩, 人均占有耕地115亩,
而且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在我国目前的农业资源
禀赋条件下, 发展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缺乏优势, 这就
决定了中国会进口一些土地密集型产品来弥补需求缺
口, 近年农产品进口状况也反映了这一规律, 中国土
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量逐渐增长。中国大豆的进口
量从2005年的2659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2827万吨,
同期比增长613%; 棉花的进口量也呈上升趋势,
2001年进口量只有11130 万吨, 但到2005 年时进口
量就达到25712 万吨, 再进一步扩大到2006 年的
36413万吨, 同期比增长4116%; 玉米进口量由2005
年的014 万吨剧增到2006 年的615 万吨。稻谷和大
米由2005年的5212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7310万吨,
同期增长39%; 棕榈油由2005 年的28318 万吨上升
到2006年的41919 万吨, 同期增长28%。从以上数
据可以看出, 随着中国农产品贸易配额扩大和贸易自
由化的不断深化, 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量持续
增加。从长远趋势来看, 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
品的进口是必然的, 中国土地资源缺乏, 生产粮食、
棉花等并无比较优势, 通过国际市场进口来弥补国内
需求缺口是必然趋势。
(三) 从亚洲地区的进口比重会进一步增加
目前, 亚洲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市
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运输成本是阻碍两国贸
易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国地处亚洲的区位优势,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从亚洲地区进口会比从其他
更远地区进口农产品具有更低的成本优势(史朝兴、
顾海英, 2006) 。
中国已在2002 年底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 2003 年与泰国签署并实施了
蔬菜和水果零关税协议, 该协议允许其它东盟成员加
入, 目前新加坡已经加入, 形成中新泰三方零关税安
排。2005年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36182 亿美元,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的1219%。随着中国———东盟自
115
由贸易区优惠贸易安排政策的不断落实, 以及更多的
国家加入早期收获计划, 中国从东盟地区的进口会进
一步增加。
因此, 无论从地缘优势、运输成本及优惠的贸易
安排政策来看, 中国从亚洲地区的农产品进口会持续
增加, 其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份额也会增加。
(四) 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 因此一
般贸易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但贸易方
式向多样化趋势已经显现。通过一般贸易方式的农产
品贸易额占进口总额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 通过加工
贸易方式的比重保持稳定, 其中仍以进料加工为主;
其他贸易方式的比重明显呈现上升态势, 其中以保税
仓库转口货物比重最大, 其占总进口额的比重从
2004年的511%上升到2006年的818% , 并有进一步
上升的趋势。另外, 以保税仓库进出境方式进口的农
产品也呈明显增加态势。
(五) 贸易主体性质会进一步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产品进口处于国家垄断之下,
国有企业是进口的主体, 加入WTO后, 随着中国农
产品进口配额的进一步削减, 以及其他企业经营范围
的扩大, 国有企业在农产品进口中的地位会进一步下
降。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其在农产品进口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未来可能会
占有半壁江山。中国加入WTO后政策的调整使得集
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进口能力激发出
来, 而私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 其在农
产品进口中的地位也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产品进口
经营主体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成为进口的主体。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