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进生产,引导消费
农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企业才能盈利。营销渠道就是完成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起到桥梁作用。农产品营销渠道连接生产和消费,既是生产的排水渠,又是消费的引水渠。排水渠不通,农产品就不能及时销售出去,资金周转困难,农业再生产就无法顺利进行。引水渠不畅,农产品就不能及时顺利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因此,对于生产者来说,不仅要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还要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营销渠道,做到货畅其流,发挥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的作用。
2.吞吐商品,平衡供求
农产品营销渠道是由一系列商业中间人联接而成的。这些商业中间人类似于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在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地区或季节,将农产品蓄积起来,在供不应求的地区或季节销售出去,起到吞吐商品、平衡供求的作用。由于农产品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供求不平衡的矛盾。营销渠道上的商业中间人可以使这种矛盾得到缓和。
3.加速商品流通,节省流通费用
一个生产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出售自己的全部产品是不现实的。这要占用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从长远观点和宏观经济分析是不合算的。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利用商业中间人的力量销售自己的产品,至少可以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可以缩短流通时间,相应地缩短再生产周期,直接促进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在流通领域中占压的商品和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扩大商品流通,节省流通费用。
4.扩大销售范围,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农业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直接向消费者出售产品,其销售范围和销售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将产品交由商业中间人销售,则可以运输到很远的地方,从而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同时,一些商业中间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乐于为产品做广告,这样就有可能增加销售数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哪些问题?
“营销渠道’来源于“channels of marketing”.又称分销渠道(channels of distribution),有人又称之为“配销渠道”、“销售通路”和“流通渠道”。对其有三种不同的定义:1、重点强调营销渠道的组织结构。1960年美国AMA(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定义为:“公司内部单位以及公司外部代理商和经营销商(批发和零售商)的组织结构,通过这些组织,产品和劳务才得以上市营销。”2、着重强调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分销过程。美国学者Edwardw.Cundiff和Richard.R.Still认为营销渠道是指“当产品从生产者向最后消费者和产业用户转移时直接或间接转移所有权所经过的途径。’3、重点强调营销渠道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主体。著名营销专家Philip Kotler认为营销渠道是指“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或个人。”
以上三种定义分别从渠道成员的组织结构,产品流通路径以及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成员间的交易关系等三个角度阐述了营销渠道的含义。作者倾向第三种定义。由于营销渠道不仅仅是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的途径,更是表现在渠道各成员间在产品移动过程中所承担的营销职能及为承担这些职能而建立起的各种联系。正是这种职能变化和渠道成员关系的变化促使了营销渠道的不断发展。
根据科特勒(Kotler)的营销思想,作者认为农产品营销渠道是为一切促使农产品顺利的被使用或消费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或个人。它包括供应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代理商(经纪人、销售代理等)、辅助商(运输公司、独立仓库、银行、广告代理、咨询机构等)。由于农产品营销最早产生于美国,后来发展到非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本文主要以美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演变来探讨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历史演变。
认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具体分析如下,不足之处请各位扔砖。
第一、供大于求是普遍存在的农产品营销大难题
如果你有10个农产品营销渠道,可是有1000个农产品来竞争这个渠道。这10个渠道肯定就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这1000个农产品供应商肯定会存在价格恶性竞争甚至是亏本出售的情况。
供大于求,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昨天半夜11点多,来自陕西眉县的一位头条朋友还在跟我说,今年的猕猴桃没有去年销量好。往年发货量特别大,今年少了一半的量。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供大于求的问题!眉县产、周至县也产、贵州修文县也产、湖北兴山县也产,很多地方都产猕猴桃。并且,都在网上找销路。
第二、农产品营销渠道和实际供货要求不对等
我们都清楚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做的再好,也是需要线下的大宗交易来带动销售的。
可是大宗交易也存在精品客户如商超、精品水果店、大型水果网站等,他们对农产品的要求是很高的,甚至高于网络零售的要求。他们对产品基本上以十挑一,可余下的产品让老百姓去销售就成了问题。所以到目前为止,只有合作社还有一些基地会给这些精品客户供货。
老百姓的农产品只能以统货的形式进行销售和贩卖,不是他们不想分级、分类,是他们承受不了分级分类之后带来的损失。
第三、打通销售渠道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虽然现在合作社、基地发展的很快,可我们的农业工作方式还是以零散的老百姓种植为主。他们不会按那么严的要求来销售农产品,因为他们接受不了把剩余的农产品烂在地里或无法销售的局面。对他们来说,自己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都是心头肉。
这样,当他们以统货的形式卖给中间贩子的时候。中间贩子再卖给超市、大市场、批发市场等,价格的增长就这么来了。转手需要赚钱、运输成本需要提高、商超批发市场的费用需要摊在消费者手上。
所以鑫西兰觉得:打通农产品营销渠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建立在老百姓的基础之上。但是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的去把农产品分级分类,得先让他们尝到甜头。让他们觉得这么做是赚钱的。
可惜,每到农产品销售的时候,受伤的还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