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很多人对过去都非常不屑,但在民国时期,一片大洋 是非常宝贵的。那么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民国时期的大洋 真的很值钱吗?现在值多少人民币?
当然,在民国时期,它们的价格与现在完全不同。根据我们的历史书,我们可以知道,只有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东西进行比较,才能计算出当时一块大洋可以购买多少东西。
但是,当地的价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计算一个粗略的数字。现在,如果按照当时上海的市场价格计算它们的价格,我们首先将糖、猪肉、棉花、大米等食品和服装与现在的价格进行比较。
1872年上海的稻谷容量为十斗一石,现在约160斤,每石2.7银元。所以可以推算出当时大米的价格在1.5银元左右。到1901年,大米的价格已经涨到每斤2.2银元。当时,一块大洋的价值是70元。10年后,大米价格基本稳定。30公斤优质大米只需要一个海洋。而那个时候,8斤肉只需要一个大洋,大约是一毛钱2毛钱一斤。一块大洋可以买到十丈棉布,有时得不偿失。6毛钱可以买一斤糖,但油要贵8毛钱一斤。
因此,根据上述调查,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45元。在接下来的十年中,这些价格发生了变化。根据他们当时的情况,我们现在可以算出现在一银元是30到35元。强大的购买力会因地区而异。1930年代,北京的一片大洋可以吃到羊肉火锅,但如果来上海,只能吃两个人的西餐。
那个时候,鲁迅先生的呐喊只要7毛钱就能买到。而根据我们当时的了解,这是三月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清末明初,如果你想买一头牛,因为需要耕地,5个大洋就够了。因此,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民国初期,一块洋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50元人民币,但如果是在民国后期,则只值100元。
虽然我们粗略计算了这个数字,目前大洋的价值大约相当于100到200元,但最终还是需要乘以2到3倍,因为原始数据会有一些换算。
对人的研究美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状况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似乎并不多见。从白鹿原这样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农村饮食的一些端倪,但毕竟不是实证性的历史研究。著名学者陈汉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对保定11个村的调查及后续调查,给我们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原始资料。参考县志等相关记载,可以窥豹而见一斑。下面,就从饮食方面,来看看民国时期华北冀中村民的消费。
秀清苑县志关于1949年以前普通村民的饮食情况,介绍如下:县城老百姓的饮食很简单,多以玉米粉、小米、高粱面为主食,一天三两餐。农民的主要食物是玉米粉、地瓜粥、小米、玉米粉饼、杂面、高粱面饼、荞麦粉、山药粉。春节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包上玉米粉和豆子,摊上饼。春天,贫苦的农民收集嫩叶、榆树钱和野菜,与玉米粉混合,蒸或炒,然后吃。饥荒年,麸皮、麸皮成了贫困家庭的主食。人们吃的蔬菜主要是大白菜、红白萝卜,有时也吃藤青等。在干燥的季节,泡菜、干白菜、干萝卜和酱经常被用作食物。平时很少吃鱼和肉。只有在假期才能吃一点。根据1930年清远11个村的调查原始记录,平均每家每年的伙食费为126。3元,其中114元用于粮食,占90%;用于肉类3。9元,3%;用于蔬菜1。8元,2%;用于调味品6。6元占5%。可见,9/10的清远农民饮食消费用于食物,不仅很少吃肉,蔬菜和调味品也很少。另一份关于20世纪30年代河北清苑县的史料也记载:一年中除三个节日外,平时肉食者相当多,猪肉是最常见的肉类,其次是牛羊肉;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调味品是盐,此外还有酱、辣椒、姜、糖等。但很少有人用。本记录中调味品的估计成本为每户所有调味品的年平均成本约为五元,与11个村很近了。考虑到盐在有限的调味品成本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说农民饮食几乎完全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90年代,老农的回忆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说村里大多数人都没有不吃炒菜,所以家家腌了一缸萝卜,一年四季都吃腌萝卜。通常,它最好是改善你的生活,拔一些洋葱,切一切,放一些醋。根据对11个村的调查统计,地主富农的饮食中食物消费的比例平均为85%左右,即他们的消费水平不高。在饮食中,既然粮食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就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粮食的消耗。调查记录显示,按消费量计算,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消费量如下:玉米、小米、高粱、小麦、绿豆。表明农民食用品种主要有红薯、小米、豆类、高粱、乔麦等。不仅粗粮是主要产品,30年代以后红薯在粗粮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根据村里老农民的回忆,即使是家境比较好的农民,也是70%左右的高粱粉,20%的玉米粉,10%的白面。穷人经常吃高粱面和麸皮。高粱面或玉米粉拌山药叶糊饼,只有在地里干活的人才吃。那些能t在地里干活只能吃玉米面拌山药叶,那叫蒸苦泪。统计还表明,地主富农的粮食消费以粗粮为主,约占70%。古庄地主杨继平有200多亩地。平时只有他和他妈一个人吃点白面粉,叫开小灶;其他家人和长工在同一个厨房吃饭,自然以粗粮为主。初夏,麦子收割的时候,大家吃几顿白面面,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奢侈。只有最富有的家庭才能吃到八月的白面粉,但也就是到八月。据统计,1930年、1936年、1946年小麦在口粮中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平均在20%左右,其中1936年小麦的比例略高和高粱酿造的烧酒。据统计,1930年,家庭平均消费为1。66公斤,人均年消费量为0。33斤。从1936年到1946年,变化不大,但略有下降。这期间,冀中村民大多入不敷出,吃不饱饭,常年忙着填饱肚子。食品费用占总生活费用的比例,称为恩格尔系数,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消费和财富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规定,在吃喝上花费59%以上的为绝对贫困,在温饱上花费50.59%,在小康上花费40.50%。其中0.40%是富豪;30%以下的人是最富有的。恩格尔清苑县村民的s系数为79。2%,明显是绝对贫困型。当然,不同阶层之间也有差异:地主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是63。4%,富农占76%。中农分别为6%和80%。8%和81%的贫困农民。6%和81%的农场工人。4%。令人惊讶的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即使是地主富农,生活水平也很差。通过30年代的大量调查统计,卜凯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河北、河南、山西、安徽四省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62%,都属于绝对贫困。一位英国历史学家在1932年写道: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农村人的处境就像一个人永远站在齐颈深的水里,一个小小的海浪就足以将他淹没。
但是,饥荒经常发生。仅1933年至1945年,保定就发生了7次不同程度的灾害,平均不到两年。它们不是干旱就是洪水,伴随着虫灾和雹灾。好年景吃饱饭,坏年景饿死人,基本是这个世界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