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怎么养殖?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0:33:55
字号:

蝗虫养殖方法:

蝗虫怎么养殖?

1、蝗虫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的整理

在建棚前,先用捕捉、诱杀、开火烫等方法,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消灭干净。这几种动物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棚内绝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于产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单叶子作物,准备幼蝗食用。棚的建造面积,要按饲养蝗虫的多少来确定,养1万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内外空闲地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大棍、竹片建造一个棚的支架。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个像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安上拉锁。这个装置就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为了保温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3龄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

2、飞蝗的卵的孵化与管理

在气温达到25~30℃(5月上旬)时,即可孵化。先准备无毒土壤、锯末(按2:1,含水量10%~15%),铺于2~3厘米的器皿中。之后,将蝗卵布均于土上,卵上盖约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上层薄膜。每半天检查一次,发现幼蝗后,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棚内的食物上。经12~15天的孵化过程,孵出全部幼蝗。幼蝗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植物,但食量很少。1~3龄的幼蝗应注意防雨,温度最好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飞蝗喜欢群居。

3、3龄以上至成虫的饲养管理

幼蝗自出卵后5~7天脱一次皮,脱一次皮即为一龄。壮的脱皮快,弱的脱皮慢,在孵化过程中出土也有先后之分。3龄以上飞得特别快,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另外,会出现强食弱大吃小的现象,尤其是正在脱皮的蝗虫不能动,体质又很软,有被吃掉咬伤的危险。3龄以上蝗虫可加喂麦麸。1~2天清棚一次,保持棚内干净。蝗虫经5次脱皮以后,即成长为成虫,这个时间约为6月15日左右。飞蝗一般羽化后10~15天进入性成熟期,开始交尾。此时的飞蝗很肥壮,除留下部分产卵的蝗虫外,其他蝗虫可到市场销售,时间在7月初为宜。

4.飞蝗产卵前后的管理

雌蝗在交尾后,腹部逐步变得粗长,黄褐色加深,雄蝗则呈现鲜**。此时要将棚的地面整齐、拍实,以利于雌蝗产卵。如棚大飞蝗少,为了产卵集中便于日后取卵,可将棚内部分地面用塑料布盖住,只留下向阳处部分地面做为产卵区。棚内相对湿度保持15%左右,此时的蝗虫食量很大,应认真供足。雌蝗在7月10日左右开始产卵。雌蝗的产卵器粗短而弯曲,为两对坚硬的凿状产卵瓣,以此穿土成穴产卵。在产卵的同时分泌胶状液,凝固后在卵外形成耐水性的保护层,将卵围成一个卵块,对卵的越冬起保护作用。

蝗虫的卵块为褐色,略呈圆筒形,中间略弯,一般长40~70毫米不等。每块蝗卵有卵粒35~90多粒,也有极少数超过100粒的。此为夏蝗。蝗卵产于棚内土中,用于孵化第二代“秋蝗”的卵,在棚中可以不动,在温度、湿度、光照等达到孵化条件时,第二代秋蝗幼蝗会自然出土,时间在7月20~25日。准备出售或暂不用于第二代的蝗卵,要及时取出,用湿度为10%~15%的土,一层土一层卵,最后一层是土的装法,装于大罐头瓶中,将瓶口密封,放于5℃的冰箱内保存。产卵前后的饲养条件方法,与3龄以上的蝗虫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每天光照要达16小时,饲料要充足和多加些精饲料。

5、蝗卵的越冬管理

蝗卵的越冬很简单,可让棚中的蝗卵在原地过冬。入冬后,蝗虫产卵区加盖一些杂草,可起到保温的目的。

6、蝗虫对食物的喜恶与天敌

①.蝗虫的采食范围很广,就像喂羊一样。它喜食:芦苇、茅草、狼尾草、线连草,盘草等。禾本科的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是飞蝗不喜吃的植物。

②.在给蝗虫采集食物时,要十分注意避免采用带农药的食物。如对采集来的食物认为没有把握时,可在水中清洗后进行喂养。

另外,需要注意和提醒的是,初养户的种源可从养殖场或养殖户那里购买,引进蚂蚱或卵均可。

蚂蚱怎么养殖?

1、蝗虫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的整理、在建棚前,先用捕捉、诱杀、开火烫等方法,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消灭干净。这几种动物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棚内绝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于产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单叶子作物,准备幼蝗食用。棚的建造面积,要按饲养蝗虫的多少来确定,养1万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内外空闲地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大棍、竹片建造一个棚的支架。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个像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安上拉锁。这个装置就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为了保温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3龄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在建棚前,先用捕捉、诱杀、开火烫等方法,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消灭干净。这几种动物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棚内绝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于产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单叶子作物,准备幼蝗食用。棚的建造面积,要按饲养蝗虫的多少来确定,养1万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内外空闲地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大棍、竹片建造一个棚的支架。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个像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安上拉锁。这个装置就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为了保温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3龄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

2、蝗虫简介: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以及西藏飞蝗三种,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为害较为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为农业害虫。

蚂蚱,也就是蝗虫。

它的生物学特性与价值:蚂蚱为药食两用昆虫,卵生,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科共有859种蚂蚱,能入药供食用的主要有两种,即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蚂蚱,这两种蚂蚱营养丰富,肉质松软、鲜嫩,味美如虾,据《飞蝗之研究》和《飞蝗的饲料价值》等书介绍,蚂蚱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昆虫激素等活性物质,并含有维生素A、B、C和磷、钙、铁、锌、锰等微量元素,蚂蚱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是治病良药,有暖胃肋阳,健脾消食,祛风止咳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蚂蚱单用或配伍使用能治疗多种疾病,如破伤风、小儿惊风、发热、平喘、痧胀、鸬鹚瘟,冻疮,气管炎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等。可以十只煎汤服,或炒存性研末服,五只/次,冻疮炒存性研末调香油涂患处。

一、养蝗虫的前期准备:养蝗虫要建养殖棚。地点选择通风向阳的地方为宜,房前屋后,闲置的院落、地块等都可以。养殖棚的地面要高出周围地面10厘米~15厘米,以便雨季排水。棚的建造可用竹片、竹竿、木棍等做支架,再用纱布做一个如温室大棚一样的棚罩,底边埋于地下,留下一个门口,门口安上拉锁或者用粘连布条对粘。棚的高度为1.5米~2米,4月底必须建好。棚的面积根据蝗虫的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养600只~800只成虫,起初养1万只蝗虫有15平方米即可。每只雌蝗可产卵60粒~90粒,随着蝗虫量的加大,再继续扩建大棚。建好养殖大棚后,在棚内地面上种上密密麻麻的小麦,准备让幼蝗食用。

二、蝗虫的管理:先准备无毒土壤,新锯末和土按2:1拌匀,含水量为20%~30%,在器具或木板上铺3厘米~5厘米厚,卵上再盖约1厘米厚的土。经过10天~15天孵化,到“五一”前后,蝗虫就可以全部孵出。幼蝗孵出后,7天脱一次皮,脱一次皮为一龄,共脱5次皮后变为成虫,再过50天,成虫就可以销售(每公斤蝗虫在500个~700个)或留种产卵了。在1龄~3龄期间,幼虫的采食量很小,经过35天变为成虫后,采食量倍增,除了采集部分野杂草喂养外,还可以采割人工种植的墨西哥玉料草饲喂。

三、养殖蝗虫的注意事项:

1.蝗虫采食时间在早晨9点至下午5点,每天为2次~3次。喂养蝗虫时,要将饲草均匀地撒在棚内。2.阴雨天气应当遮盖养殖棚,因为地面太潮湿,蝗虫会不采食而死亡。3.饲养的密度一般每平方米600只~800只为宜,饲养过密会出现强食弱、大食小或者正在脱皮的被蚕食等情况。4.夏天气温高达35℃以上时,就要对养殖棚进行遮荫,在纱网上或者棚内适当洒些水供应水分,如果棚内过于干燥也会造成蝗虫死亡。5.如果蝗虫采食了带毒的饲草,就会立即死亡。所以如果不知饲草是否有毒,最好先洗净再喂。6蝗虫的生命周期为75天,雌蝗产完卵后会正常死亡,雄蝗也会在交配后正常死亡。

四、相关知识:蝗虫一年中分“夏蝗”和“秋蝗”。从5月初出生到7月初左右长为成蝗,并产卵于棚内,完成第一代;在7月15日~25日,第二代蝗虫即“秋蝗”会自然出土,到9月初产卵于地下,然后死去虫卵可以自然越冬。待到来年“五一”,幼蝗会随着气温变暖自然孵化,破土而出。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51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