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在前期阶段,由于调研组皆是新队员,经验不足,调研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所以在调研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做什么,调研课题始终不能确定。在后期阶段,经过前期的摸索、后期的调整、老队员的指导以及队长的关切,情况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好兆头,队员基本上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完成了既定目标。就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一样,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相统一的。前期的摸爬打滚对于新队员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我们不能把路给他们铺好,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和成熟。我认为这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后的调研报告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这里我不赞成。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因此,调研组的任务是比较成功的。
支教组:这个在整个工作期间,可以说是最顺利,任务完成的最好的。这些条件包括:1、老队员任组长 2、队员相对来说较成熟 3、客观因素。例如,学校反映、老师态度等方面对我们有利。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后,支教组还起到协调、帮助的作用。例如,家访为调研组和支农组提供有效信息、宣传我们大学生的来意并帮助孤寡老人等。在支教组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正好其它组的工作陷入死胡同,那么支教组的锋芒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组员的积极性与心态。还好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找支教组的成员进行了交流。但这次支教最大的遗憾就是: 由于情况特殊,没有让更多的新队员体验一下作老师的滋味,仅仅局限在支教组的队员。这真的是让我遗憾。。。。。。
支农组:支农组的工作任务是,合作社的研究、慰问孤寡老人、帮忙干农活。支农组有两名队员,其中一名是老队员。因此,在工作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或许支农组与组长的风格有关,理论上的研究偏少,更多的是偏重于实际行动上。如:慰问孤寡老人、帮忙干农活。支农组也举办了一次理论讲座。那么他们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大学生的良好口碑,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方便,老乡们也愿意接近我们。支农组概括地说是少说话,多做事,用实际行动带来了成功。
文艺组:这个组是让我们最头痛的组了。可以说是“死亡之组”吧。原因是:1、队员是两名女队员,无下乡实践经验 2、前期我们准备的不充分 3、当地的文艺队不配合我们的工作
4、督导和队长的估计不足,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从以上几点看出,外部因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更多的问题是内部因素引起的。说明主要问题在于我们本身。首先,批评督导。对文艺组的关心不够,对工作不够了解,更多的是让队长去分担。在中期阶段。我们对调研组的工作进行调整,放弃当地的文艺队,把工作重点放在后期的文艺联欢会上,发掘当地的文艺人才和骨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后期文艺联欢会举办的非常成功,达到了与民同乐,善始善终的目的。可惜的是文艺组的两名女队员她们本身得到的东西太少了。这是我们最大的败笔。
总之把我们工作的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看,是非常成功的,成功之处在文章后面还要提到
若给各组排名,我认为是支教组、支农组、调研组、文艺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自己在改改
刚进五里村的道路就令人印象深刻。
不是想象中的泥泞小路或是幽窄的巷子,而是一条茂盛而葱郁的林荫道,走进去便感到无比清凉,一时间心中因天气炎热而起的烦躁也随之散去。
顺着林荫道往里走,很快便看到了屋里村村民的房子。入目一片整齐的白色,大门多是敞开,老人们在屋外晒着太阳,皆是舒适安闲的样子。只随意找了一户询问我们中午要吃饭的农家,便得到了明确的回答,我们循着找过去,就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坐在门口处理着小螃蟹,见我们来到,便笑眯眯地告诉我们这是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和蔼极了。我们开始围着老奶奶东拉西扯地聊着家常,期间穿插着几句关于我们要调查的问题。虽然老奶奶有时候不能完全听懂我们的问题但她仍然耐心的回答我们,阳光抚摸着奶奶花白的头发,温馨的氛围就这样弥漫开来。
后来的采访多数如这样,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叔叔阿姨,大多都耐心的对待拥有“十万个为什么”的我们,即便不愿意,也会告诉我们“我们有事”再报以歉意的微笑,那种和善的淳朴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参观完王荷波纪念馆之后,我便直接拐入了相连的天地生博物馆。
随时匆匆的几瞥,却让我无比震惊。我一直以为只有在规模宏大的博物馆才能看到,却不想在这行知基地也能目睹这奇特的一切——各类化石丰富多彩,有关植物、动物、各类岩石、水晶、晶石等等,让我大饱眼福。
我相信在这一切的背后不仅仅是有着行知基地周到的设施,更是有无数的考古学家等共同发掘发明的成果。每一块化石每一个新的地质发现的背后,都拥有无尽的辛酸与汗水,我们无法看到的部分,才是我们最为震撼的部分。每一位参观的游人,看到的物质丰富多彩,看到的精神更为长在
所谓天地生,你们要看到的`,更是说出天地生、发掘天地生的人。
艺莲苑这么美丽的名字,在我们的眼里,只充斥着两个概念:美丽的莲花池和欢脱的鱼塘。
迫不及待的进入园内,先入目的是一片广袤无边的花盆,盆里没有盛开的莲花,这是我们早就料到的。于是此时鼎鼎有名的艺莲苑彻彻底底沦为了“摸鱼塘”。
七拐八绕经过一片空旷萧条的莲花池,终于收回自己不知滞留在何处的目光。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被姚源拉着跑向最喧哗的地方了。果不其然,只听“扑通”“扑通”几声沉闷之后,欢快的泥水溅的肆意,喧闹的低水岸边同学们一个一个扑入水中,几条扭着灰白色肚皮的鱼儿被艰难地护送上来,岸边的女生们时时发出让人直捂耳朵的尖叫声。泥水和鱼一起被送上岸,叹息与尖叫在耳边齐出,我感受着感受着,便忍不住和小伙伴们一起下了泥塘。
进了水塘方知深浅,水倒是很浅但是黑,泥倒是很软但是深。我就在这一片人比鱼多的欢乐之地,摸索着前面不知是鱼尾还是别人衣角的地方……
这是愉快而又充实的一天。
大家相伴走进农村,满怀着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踏上乡间的那条小路,在农家大家争先恐后的帮助爷爷奶奶们做活,并对他们进行热烈的采访。接待我们的爷爷热情健谈给了我们家一般的温暖,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有多久没有陪过家中的老人了呢?村里流淌着一条河,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哺育了一代代的人,尽管它不再清澈但里面依然生存着许多小鱼,这样的传承和孕育也许会让面临生态与经济选择的我们,更清醒的去反思,我们应该留下什么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