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中的管理思想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03:28:36
字号:

一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 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 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 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 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1.顺“道”。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 “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 “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 “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使“天下之民归心”,“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尧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孟子?离娄上》)《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心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管子?牧民》)。西汉贾谊说: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国家的安危存亡兴坏,定之于民;君之威侮、昏明,强弱,系之于民;吏之贵贱,贤不肖,能不能,辨之于民;战争的胜败,亦以能否得民之力以为准。”(《新书?大政上》)这些思想历代都有,逐步成为管理国家的准则。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管子?五辅、枢言篇》)。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得贤人,国无不安广…?失贤人,国无不危”(《吕氏春秋?求人》)。诸葛亮总结汉的历史经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晏子春秋》则把对人才“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视为国家的“三不祥”,其害无穷。 在治生学方面,我国也有重视人才的传统。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史记?货殖列传》)。唐代陆贽说:“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隋则篓空”(《陆宣公集?均节财税恤百姓》第一条)。西晋的傅玄说:“夫裁径尺之帛,形方寸之木,不任左右,必求良工”。(《傅子?授职篇》)凡能工巧匠,或对生产建设有重大贡献者,如春秋时发明木作工具的鲁班,战国时修建都江堰的李冰,修建郑国渠的郑国,汉代发明二牛耦耕法和三脚条播器(三脚耧)的赵过,发明和改进炼铁鼓风器(水排)的后汉的杜诗和韩暨,对发展纺织工业有重大贡献的元代黄道婆等人,都传颂千古,流芳百世,为人典范。《管子》一篇国情普查提纲(《问》)中列专项调查国内的生产能手,树立“人率”,进行表彰。司马迁《货殖列传》记载,齐国的“奴虏”,即下等人,人皆贱之,唯刀间独具慧眼,赏识这些人的才能,收取重用,“尽其力”,“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发了大财。 3.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上下和同”,“和协辑睦”(《管子?五辅》),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战国时赵国的将相和故事,妇孺皆知,被传颂为从大局出发讲团结的典范。 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只有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独举”、“约束”、“结纽”这些宗派行为,不可“以爵禄私有爱”,要严禁“党而成群者”(《管子》五辅、法法等篇)。李觏说国家的统治者必须“无偏无党”,“循公而灭私”,“天子无私人”,从国家机构中清除那些嫉贤妒能,钻营利禄,大搞宗派,戕害民生的 “恶吏”,以改善官民关系。唐太宗是个讲团结的君主,他不仅重用拥护自己的人,而且重用反对过自己的人,他救下了曾反对其父李渊的李靖,委以重任。魏征曾力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太宗就位后不计前隙,照样重用,且平时能“从谏如流”,“爱谏诤”,思己短,知己过,使群臣乐于献策,齐心治国。正因为唐太宗广泛团结人才,形成一个效能很高的人才群体结构,贞观之治才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属下,“管人不严,以德服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他说用人“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若一味唯利是图,小人在位厂…?不自勤俭,奢侈无度,用人不当,则有业等于无业也”。 (荣德生:《乐农先生自订行年纪事续编》)刘国钧办大成纺织染公司,以“忠信笃敬”为厂训。宋菜卿在公司悬挂孔子名言“己所勿欲,勿施于人”作厂训,他说“你愿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这些皆反映从自我管理入手实现人和,从而达到系统管理以协力推进事业的管理思想。 4。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他对弟子注重 “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故《管子》十分强调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人们只能被欺骗一次,第二次就不信你了,“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势》)。 、?治生亦然。商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至借贷往来,都要讲究 一个“信”字。我国从来有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不诚,苟 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明代徽商 唐祁,其父曾借某人钱,对方借据丢失,唐祁照付父债,后来有人拣 得借据,向唐祁讨债,他又照付。别人嘲笑他傻,他说,“前者实有是 事,而后卷则真也”(《安徽通志》196卷)。徽蚶另有一商人翁生,经 商“巧而不贼”,取得社会的信任,“人莫不以为诚而任之”,“虽不矜 于利,而贾大进,家用益富”(《王遵岩文集?黄梅原传》),可见守信 是进财之道。 5.利器。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吕氏春秋?任地》篇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的效果。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如西汉出现的新式粮食加工机械——水碓,“役水而舂,其利百倍”。东汉和三国时出现的新式炼铁鼓风器——水排,大大提高了铁的质量,从而提高工具和兵器的质量,这些都是在当时政府官员的主持下发明和推广的。明清时代在长江下游乃至全国先后推广松江地区先进纺车,和纺技,也多是由地方官员出面相邀和主持,说明利器思想已引起当时国家管理机构的重视。 及至近代,一再出现机器兴邦说。如郑观应主张维护民族独立要靠“商战”,商战必赖机器,机器生产,“工省价廉”,“精巧绝伦”,可与外货竞争,因此必须自制各种机器。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孙中山实业救国的核心是技术革命,实现现代化,“用机器去制造货物,……把国家变成富庶”,争取驾乎英美日之上。可见,“利器说”贯乎古今,成为兴邦立业的重要思想。 6.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指挥作战,要知道自己兵力,装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知攻”,“不知任,不知器,不可”。切不可不顾主观条件的“妄行”,“强进”,“妄行则群卒困,强进则锐士挫”。(《管子》牧民、霸言、形势解等篇)用人也应注意因材施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毋与不可,毋强不能”。 “时控”原则就是办事要注意时间(时机)和地点等客观条件。 “事以时举”,“动静”、“开阖”、“取予”“必因于时也,时而动,不时而静”(《管子?宙合》)。治国和治生,不顾时间的变化,用老一套的办法,不注意“视时而立仪”(《管子?国准》),“审时以举事”(《管子?五辅》),必然招致失败。空间不同,政策措施也应有异,不可将一套办法到处运用,治家、治乡(农村)、治国(城市)各有特殊性,“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管子?牧民》)。韩非说:“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事异则备变”。他以守株待兔的故事,告戒治理国家者不可是“守株之类也”。这是一切管理者都应引以为戒的。 7.对策。我国有一句名言:“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有备无患,预则成,不预则废。《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管子?霸言》)。治国必须有预见性,备患于无形,“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无形也”(《管子?牧民》)。范蠡认为经商要有预见性,经商和打仗一样,“知斗则修备”,要善于 “时断”和“智断”,比如要预测年景变化的规律,推知粮食供求变化趋势,及时决断收购和发售。他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原则。要观察市场物价变动,按“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规律,采取“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购销决策。(《史记?货殖列传》) 中国古代有许多系统运筹成功的实例。战国时期,田忌和齐王赛马屡败,后来他按照谋士的筹划,按马力的强弱,以己之下马对彼之上马,己之上马对彼之中马,己之中马对彼之下马,结果二胜一负,转败为胜。宋朝丁谓奉命修复焚毁的皇宫,需从远处运土和建材,他挖开大路取土,引水成河,船运各种建材,宫室修好后又以建筑垃圾填河恢复道路。一项正确决策使取土、运料、处理垃圾结合起来,“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贯以亿万计”(4》L笔》卷二)。在军事上通过运筹对策,以计谋取胜者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如三国时代孙权、刘备对曹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的空城计,孙膑的“减灶骄敌”,都是运用战略策略以弱胜强的典范。 8.节俭。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述而》)。墨子说:“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墨子?节用上》)苟子说:“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苟子?成相》)“强本(生产)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苟子?天论》)陆贽说:“桀用天下而不足,汤用七十里而有余,是乃用之盈虚,在节与不节耳。不节则虽盈乃竭,能节则虽虚必盈。”(《陆宣公文集》卷二二)纵观看史,凡国用有度,为政清廉,不伤财害民,则会国泰民安。反之,凡国用无度,荒*奢费,横征暴敛,必滋生贪官污吏,戕害民生,招致天下大乱。这是中国国家管理历史提供的一条真理。 在治生方面,节俭则是企业家致富的要素。司马迁说:“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史记?货殖列传》)汉初有个经营农业的任氏,一反当时“富人争奢侈”之风气,力行“家约”,“折节为俭”,以致“富者数世”,成为阊里的表率,受人赞颂。(《史记?货殖列传》)近代中国的企业家也多有勤俭治厂的经验,创办南通大生纱厂的张謇在办厂时去上海联系业务,曾在街头卖字以解决盘缠所需,节约经费。在他的带动下,全厂上下力求节俭。张謇说:“通厂之利,人皆知为地势使然,然开办之初始竭蹶艰维,而上下同心力求撙节,其开办之省亦中外各厂所无。”(《实业文钞》卷一) 9.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等。韩非在论证法治优于人治时,举传说中舜的例子,舜事必躬亲,亲自解决民间的田界纠纷和捕鱼纠纷,花了三年时间纠正三个错误。韩非说这个办法不可取, “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如果制定法规公之于众,违者以法纠正,治理国家就方便了。他还主张法应有公开性和平等性,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使全国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各级政府官员不能游离法外,“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 二 人本原理 质量管理,以人为本,只有不断提高人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活动或过程质量,产品质量,组织质量,体系质量及其组合的实体质量.这就是人本原理. 一,人才是质量管理的第一要素 人才,是指那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技能并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本职工作,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人.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质量人才,是指具有质量管理专门知识,技能并在质量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在质量事业上的创造性劳动,对国家,行业,地区,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的振兴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在质量管理中,质量人才是第一要素,对质量管理的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从国际近代质量管理发展史来看,日本的产品质量,从低劣的"东洋货"到超过美欧的产品质量,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日本十分重视并造就了一支质量人才队伍. 众所周知,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最早产生于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由于美国人休哈特,费根堡姆等率先研究和采用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科学方法,使美国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和稳定,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产的汽车竟占领了国际汽车市场的80%. 日本产品在40年代时质量低劣,当时的"东洋货"被世人视为"低劣产品"的代称,但50年代后,日本确立了质量兴国和教育立国的战略方针.先是从美国请来戴明博士等质量管理专家讲学,向美国虚心学习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和技术,并培养和造就了水野滋,田口玄一,石川馨等一批优秀的质量人才,又把质量培训与教育贯穿于质量管理始终.到60年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本创造性地发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先后提出了"品质圈","TQC","CWQC"和"全社会质量管理"等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培养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质量人才.人的质量决定了产品质量也决定了国家的经济.不到半个世纪,日本的汽车,钢铁,照相机等一大批产品质量超过美欧国家,位居世界前列.人口众多,国土狭小并资源贫乏的日本国一跃而起,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MP)在80年代末期就已超过美国. 以色列是一个土地瘠薄,资源贫乏的小国,1948年5月建国,1993年人均国民收入却已达1.27万美元.其电子,仪表,航空等工业产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发达国家军事工业和许多大公司的长期用户;农业人口虽仅占全国人口的5%,却人均年产值4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农产品不仅满足本国需要,还大量出口欧美.其依赖的就是高质量的人才.目前,以色列每100O居民中有135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而美,日,德,英却分别只有70,65,48和28人.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发表的论文在1987年时就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的2倍,日本的4倍.以色列工厂或农庄的劳动者都具有相当高中毕业的学历,并经过职业培训方可上岗.正是高质量的以色列人振兴了以色列. 从理论上分析,人也是质量管理要素中的第一要素. 目前,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要素有"三大要素"与"五大要素"之说. "三大要素论"是说质量管理的要素是人,技术和管.但在这三大要素中,人是处于主宰地位的,就如骑自行车一样.自行车的二个轮子是技术和管理要素,而骑车者这个"人"的要素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没有人,这辆自行车只能如死物那样,停放在原地,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五大要素论"是说质量管理由人,机器,材料,方法与环境构成,但在这五个要素中,人是处于中心位置和驾驶地位的.就象行驶的汽车一样,汽车的四只轮子是"机","料","法","环"四个要素,驾驶员这个"人"的要素才是主要的,没有驾驶员,这辆汽车也就只能原地不动,成为废物了. 俗话说:"谋事在人","事在人为".谋质量这事也在人,要把质量这事做好更在于人.就企业质量管理而言,更是以人为本.首先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质量素质;其次是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第三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技能).他们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的质量,也决定了其产品质量,若以函数关系式来表示,可以写成 Q=fTM 式中:Q—一企业的质量或企业职工的工作质量; f——系数; T——企业技术水平或企业职工技能水平; M——企业管理水平或企业职工的管理能力和认真负责工作态度

赤壁中的管理思想是什么

农产品丰收的诗句

五龙山避暑农宿有三个赤壁:红岩赤壁、太阳赤壁、鸳鸯赤壁。

这三个赤壁是五龙山避暑农宿周边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红岩赤壁是指五龙山独特的红色岩壁,太阳赤壁是指在五龙山麓的一个山坡上,形状如同半个太阳的一块红色岩石,鸳鸯赤壁则是指两块形状酷似鸳鸯的红色岩石,相互依偎在山坡上,非常有意境。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这些赤壁,可以选择前往五龙山的游客中心或者当地的旅游机构咨询。此外,为了保护这些自然景观,游客在前往这些景点时应该注意不要随意破坏岩石或者乱扔垃圾。

除了这三个赤壁,五龙山避暑农宿周边还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和活动,例如可以参加当地的采摘活动、徒步旅行或者到山区的溪流中玩水等等。总之,五龙山避暑农宿是一个非常适合度假放松的地方,值得一去。

1. 关于农产品新鲜的诗句

2. 关于韶关农产品的诗句

关于农产品新鲜的诗句 1.关于农作物的诗句

1、《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2、《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稻田》

唐代: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译文:

满坡的稻禾长势喜人,苗肥棵壮,在春风的吹拂下,层层梯田绿浪翻滚,直接云天。在这绿色海洋的上空,数不尽的白鹭自由翱翔,宛如飞入一幅天然的彩色画屏。

4、《十亩之间》

先秦:佚名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译文:

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转。

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漂亮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转。

5、《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魏晋:陶渊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心安?初春开始做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背稻把家还。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农民劳作岂不苦?无法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幸无灾祸来纠缠。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与我息相关。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自心甘。

2.与农业有关的诗词

1、悯农

宋代: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译文: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2、悯农二首·其一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3、为农

唐代: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译文:

锦官城置身于战乱之外,江村里有八九家人家。圆圆的新荷小叶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嫩绿的小麦已在轻轻地扬花。

真想寻一住宅从此终老,耕田劳作远离长安。很惭愧不能像葛洪那般,抛弃一切世俗求仙问药。

4、题农父庐舍

唐代: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译文:

春风是什么时候到来的呢?已经吹绿了湖泊上面的山峰。湖泊上面的春意既然早来,种田的人民整天都闲不下来。

农民拿着耒耜在田间劳作,修沟引水铲除杂草躬耕不缀,傍晚时分农民将牛喂饱后,回到家里把门关上睡觉去了。

5、伤农

唐代:郑遨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

译文:

颗颗精细的红稻米饭啊,那是耕牛滴滴的血凝成。

贵族们吃喝玩乐赏珍宝,饮酒而吐出红米饭不停。

3.描写农业的诗词

《悯农》(一)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三) [唐]李绅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四时田园杂兴(一)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二)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秋雨叹(二) [唐]杜甫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岁晏行 [唐]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田家杂兴八首 [唐]储光羲 春至鶬鹒鸣,薄言向田墅。

不能自力作,黾勉娶邻女。 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圃。

闲时相顾笑,喜悦好禾黍。 夜夜登啸台,南望洞庭渚。

百草被霜露,秋山响砧杵。 却羡故年时,中情无所取。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逍遥阡陌上,远近无相识。

落日照秋山,千岩同一色。 网罟绕深莽,鹰鹯始轻翼。

猎马既如风,奔兽莫敢息。 驻旗沧海上,犒士吴宫侧。

楚国有夫人,性情本贞直。 鲜禽徒自致,终岁竟不食。

田家趋垄亩,当昼掩虚关。 邻里无烟火,儿童共幽闲。

桔槔悬空圃,鸡犬满桑间。 时来农事隙,采药游名山。

但言所采多,不念路险艰。 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君看西王母,千载美容颜。 平生养情性,不复计忧乐。

去家行卖畚,留滞南阳郭。 秋至黍苗黄,无人可刈获。

稚子朝未饭,把竿逐鸟雀。 忽见梁将军,乘车出宛洛。

意气轶道路,光辉满墟落。 安知负薪者,咥咥笑轻薄。

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 筑室既相邻,向田复同道。

糗糒常共饭,儿孙每更抱。 忘此耕耨劳,愧彼风雨好。

蟪蛄鸣空泽,鶗鴂伤秋草。 日夕寒风来,衣裳苦不早。

梧桐荫我门,薜荔网我屋。 迢迢两夫妇,朝出暮还宿。

稼穑既自种,牛羊还自牧。 日旰懒耕锄,登高望川陆。

空山足禽兽,墟落多乔木。 白马谁家儿,联翩相驰逐。

种桑百馀树,种黍三十亩。 衣食既有馀,时时会亲友。

夏来菰米饭,秋至菊花酒。 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趋走。

日暮闲园里,团团荫榆柳。 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

清浅望河汉,低昂看北斗。 数瓮犹未开,明朝能饮否。

苦热行 [唐]齐己 离宫划开赤帝怒,喝出六龙奔日驭。 下土熬熬若煎煮,苍生惶惶无处处。

火云峥嵘焚泬寥,东皋老农肠欲焦。 何当一雨苏我苗,为君击壤歌帝尧。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田园观雨兼晴后作 [唐]孟云卿 贫贱少情欲,借荒种南陂。 我非老农圃,安得良土宜。

秋成不廉俭,岁馀多馁饥。 顾视仓廪间,有粮不成炊。

晨登南园上,暮歇清蝉悲。 早苗既芃芃,晚田尚离离。

五行孰堪废,万物当及时。 贤哉数夫子,开翅慎勿迟。

插田歌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良耜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4.与“农作物”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 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

2. 文字生而羲农作耶,仁义别而圣贤出耶。

3. 如今岁晏无芳草,独对离樽作物华。

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5.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以下为原诗:

1.观稼

唐代:白居易

世役不我牵,身心常自若。晚出看田亩,闲行旁村落。

累累绕场稼,啧啧群飞雀。年丰岂独人,禽鸟声亦乐。

田翁逢我喜,默起具尊杓。敛手笑相延,社酒有残酌。

愧兹勤且敬,藜杖为淹泊。言动任天真,未觉农人恶。

停杯问生事,夫种妻儿获。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

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饥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

2.

有酒十章

唐代:元稹

有酒有酒鸡初鸣,夜长睡足神虑清。悄然危坐心不平,

浩思一气初彭亨。澒洞浩汗真无名,胡不终浑成。

胡为沉浊以升清,矗然分画高下程。天蒸地郁群动萌,

毛鳞裸介如鬇鬡.呜呼万物纷已生,我可奈何兮杯一倾。

有酒有酒东方明,一杯既进吞元精。尚思天地之始名,

一元既二分浊清。地居方直天体明,胡不八荒圢圢如砥平。

胡山高屹崒海泓澄,胡不日车杲杲昼夜行,

胡为月轮灭缺星盯,呜呼不得真宰情,

我可奈何兮杯再倾。

有酒有酒兮湛渌波,饮将愉兮气弥和。念万古之纷罗,

我独慨然而浩歌。歌曰:天耶,地耶,肇万物耶,

储胥大庭之君耶。恍耶,忽耶,有耶,传而信耻,

久而谬耶。文字生而羲农作耶,仁义别而圣贤出耶。

炎始暴耶,蚩尤炽耶,轩辕战耶,不得已耶。仁耶,

圣耶,悯人之毒耶。天荡荡耶,尧穆穆耶。岂其让耶,

归有德耶。舜其贪耶,德能嗣耶。岂其让耶,授有功耶。

3.

答裴评事澄荻花间送梁肃拾遗

唐代:皎然

波上荻花非雪花,风吹撩乱满袈裟。

如今岁晏无芳草,独对离樽作物华。

4.

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

农父

唐代: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关于韶关农产品的诗句 1.关于“农产品”的诗句有哪些

1、《寻阳七郎中宅即事》 唐岑参

万事信苍苍,机心久无忘。

无端来出守,不是厌为郎。

2、《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归园田居·其三》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归园田居·其三》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作者:陶渊明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6、《悯农二首》作者: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农父》作者: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2.关于农作物的诗句

1、《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2、《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稻田》

唐代: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译文:

满坡的稻禾长势喜人,苗肥棵壮,在春风的吹拂下,层层梯田绿浪翻滚,直接云天。在这绿色海洋的上空,数不尽的白鹭自由翱翔,宛如飞入一幅天然的彩色画屏。

4、《十亩之间》

先秦:佚名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译文:

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转。

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漂亮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转。

5、《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魏晋:陶渊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心安?初春开始做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背稻把家还。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农民劳作岂不苦?无法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幸无灾祸来纠缠。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与我息相关。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自心甘。

3.和"韶关"有关的诗词有哪些

和"韶关"有关的诗词:第一首:七绝 《韶关》百丈崖边翠竹船,珠玑巷口暮村烟。

不知此日南华寺,几个幽人夜不眠 。第二首:时值重阳出韶关,层林淡染知秋寒。

元阳一柱擎天起,曲江清澈现龙潭。丹霞日出暖尘世,南华钟晚诵古禅。

人间最是夕阳美,洒尽关爱满河山!第三首: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韩愈)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第四首:丹霞日出访瑶家,犬吠鸡鸣赤土沙.庭院之中红一角,只因檵树艳开花.尘埃不惹问禅家,明镜如何辨浊沙.人到云门难品度,风声不让向阳花.原来风度自然家,形象工程万仞沙.掩笑游人知所欲,阴阳两界看春花. 第五首:秋阳和煦照山隅,久慕丹霞逸兴殊。飞鸟嘤鸣云脚过,游人信步谷腰呼。

寺烟缥缈生浓淡,雾霭迷茫若有无。归后幽情犹不倦,放歌长啸醉屠苏。

中国改革硕果丰,广东开放任先锋。珠汕深圳特区好,都会羊城气势雄。

南岭韶梅呈秀色,珠江虎豹显威风。神州今日真光彩,建设欢声处处同。

第六首:日升东海,月瞰丹霞。春华秋实,冬凛夏遐。

时日交替,流转飞雅。千年雄关,典故咏佳。

古道梅岭,溢香飘花。群山叠翠,尽显韶华。

昔春秋逢乱,夫战国云起,伍子胥过韶关,遂成飨古美谈。雄关拔地梅岭,虎踞山巅要塞;拓者越人梅姓,居兵此处扼守,引入中原文化,依姓植梅;一关隔断赣粤,脚踏鸡鸣两省;星分鹑首东南,逶迤凤翔粤北,蹄声嘚嘚夜探,物流铿锵罡天。

是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且作古今,豪杰屈魂归处;素有南北咽喉,京华屏障之称。扼一关而切断,南北陆路,通两郡则盘活,东西地源;唐宰相张九龄,越梅关叹其险。

谏言玄宗,修古道,历数年,呕血工完。是为千古梅关,便捷岭后坡前。

遂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盛传。绿萝散盖坡下,青藤缠绕山前。

脆宇鸣啾枫林,蜂蝶翻飞萧栏。轻霭盘旋聚散,蕴茵紫气环悬。

溪水潺流歌欢,曲径九转通丹。由史及今,叠浪湍湍。

历来文人,骚客款款。轻舒雅兴,赏梅探关。

每至腊月,寒风猎猎,瑞雪飘飘,奇葩斗艳。疏枝戏崖,浓香波欢。

如绸似缎,岭上坡前,十里不断,蔚为壮观。冰抱梅朵,玲珑光寒。

更有陈毅,三载转战,卧薪尝胆,谱就新篇。关下十里之遥,树掩青砖瓦雕,南雄珠玑,古巷坐落,俊雅古朴,祥瑞彩飘。

斜街石道点缀,正牌楼门楣高。凡千尺,围屯盈余,夫五百,公尺卓超。

错落雕梁,巧夺天工,典雅排列,风显明朝。繁衍变革其中,宗族列代编外,发祥起源之宗、姓氏渊源浩渺。

赵吴周王,陈刘高,多少华夏,儿女凋。盖百家之源,含迁徙之溜,溶中华精粹,携世纪波涛。

腥风血雨昨日,颠沛辗转何朝;尤如民间,历史珍馆,堪比树,撰史册丰碑,记录华夏,沧桑血泪,彰显民族,不屈之骄。北江飞素袖,南岭荡春潮。

华粤多才士,珠玑少碌夭。迁徙离战乱,住足太平牢。

历代故居在,子孙海外骄。南行二万盈尺,树覆峰峦妖娆。

曰中国,红石之祖,乃世之,名山丹霞;上溯千年历史,下贯东西地貌。纵数历代,英贤有序,横推华夏,名流尽列; 渊源人文荟萃,流长风物俊尧。

险境危岩登攀,盛景稀世远眺。雄劲鹤冲青天,堪与美男乱真;阴柔美轮美奂,竟与妙女比娇。

阴阳相对眺望,酷似夏娃亚当。

4.描写韶关阳石的诗句

游韶关丹霞山

贾忠勇

秋阳和煦照山隅,久慕丹霞逸兴殊。

飞鸟嘤鸣云脚过,游人信步谷腰呼。

寺烟缥缈生浓淡,雾霭迷茫若有无。

归后幽情犹不倦,放歌长啸醉屠苏。

中国改革硕果丰,广东开放任先锋。

珠汕深圳特区好,都会羊城气势雄。

南岭韶梅呈秀色,珠江虎豹显威风。

神州今日真光彩,建设欢声处处同。

丹霞山上砍过树,金鸡岭里盗过墓,此生行尽天涯路,韶关儿女就是酷。

风度商贸赶过场,五祖胡同嫖过娼,万里长城万里长,韶关儿女就是强。

南郊市场下过海,火车站旁挂过彩,青山颜色终不改,韶关儿女就是拽。

人工湖里洗过澡,风度广场赛过跑,天若有情天亦老,韶关儿女就是叼。

解放路口打过劫,一中门口飙过血,意气精魄坚如铁,韶关儿女就是烈。

曲江桥上练过武,大峡谷里嗨过舞,天下英雄皆入土,韶关儿女就是虎。

马鞍山上流过汗,莱斯酒店吃过饭,也曾弯弓射大雁,韶关儿女就是赞。

帽峰山上吹过风,市府门前耍酒疯,万山览遍此为峰,韶关儿女就是凶。

派出所里睡过觉,公安局里报过到,曾与将军驱虎豹,韶关儿女就是冒。

中山公园翻过本,水晶宫里吸过粉,千秋家国血未冷,韶关儿女就是狠

韶州韶阳楼夜宴

许浑

待月西楼卷翠罗,玉杯瑶瑟近星河。

帘前碧树穷秋密,窗外青山薄暮多。

鸲鹆未知狂客醉,鹧鸪先让美人歌。

使君莫惜通宵饮,刀笔初从马伏波。

摘自《全唐诗》

登韶阳楼

刘沐清

拔地凌空气势道,历经风雨卧山头。

今番胜构宋唐韵,旖旎莲峰画涌楼。

摘自《东坡赤壁诗词》2010年第1期

雨后登韶阳楼

魏兵华

端午时节艾凄齐,又现韶州烟雨袭。

午后清风拂人醉,独叹娇荷不染泥。

登游韶阳乘天梯,上达空中娇汗滴。

秀色倚楼把镜笑,添得楼阁三分姿。

远瞭三江雾峦峦,俯望登台不见源。

风度狂歌合参差,客君念轻心自宽。

摘自《韶关日报》丹霞 2010年6月25日

咏韶阳楼

华元

倚天映日起新楼,拔地韶阳眼底收;

郡治曾开称古迹,关山已启号名州;

莲峰樵唱声清耳,岛塔澜回影动舟;

许浑还魂游故址,知应纵笔再歌讴。

摘自《妙石金声》广州出版社2010年8月

夜登韶阳楼

魏兵华

明月照星空,

闲逸风铃中。

劝君常登楼,

清心在莲峰。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42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