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直补和粮食补贴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22:10:55
字号:

法律分析:土地直补和粮食生产补贴的具体的内容基本相同,包括:1.种粮直补政策。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将以往国家给予国有粮食企业的补贴资金改为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的政策。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简称“综合直补”,国家为保证成品油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改革顺利实施,降低种粮成本而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的政策。3.良种补贴政策等。良种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选用优质农作物品种而给予的补贴。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2011年良种补贴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品种标准进一步提高。

农村土地直补和粮食补贴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为农业服务的气象事业的发展,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水平。

第二十二条国家采取措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按照有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卫生安全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十三条国家支持依法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认证和标志制度。国家鼓励和扶持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可以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有关的标志。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世界各国政府大部着重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价格保

护、农业保险、科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与措施来保护农

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政策之一:财政支持

财政支农是反映农业保护水平的一个最为直接的指标。在发

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十分注重运用财政支农政策来

扶持农业,即使是农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例外。财政文农

的主要措施有: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实行优惠的农业税收政策;

对粮农实行财政补贴等,现分述如下。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足够的资金投入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发达

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是以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作为后盾

的。在各种类型的资金投入中,财政的投入一舶占有较大的比

重。从总体上看,美、日及西欧各国的农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

大于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而工业投资在

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所占的比重。各国情况还表明,尽管农业份额在相对缩小,但

用于农业方面的财政投资的绝对量,并不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

份额下降而缩减,而是有较大的增加。可以说.在发达国家是工

业“补贴”农业,投资政策向农业倾斜。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非常

重视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如印度,70年代以来一改国家投资偏

重工业的政策,对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 “六五”(1978一1983

年)期间规定农村建设和农业投资占计划总支出的43.1%,超

过了对工业投资的比例。从农业的财政投资方向上看,各国的做

法基本一致:一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教育、科研和技

术推广、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举办乡村公用事业等方

面;二是用于农业的补偿性支出,旨在维持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农

业所得,具体包括价格支持、限制生产、鼓励出口等。国外在财

政支农政策的实施和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方面,有不少成

功的经验。以美国为例.农业在美国成为财政直接投资的三个主

要部门之’(其余两个部门是国防和基础科学研究)。如果把联

邦、州及地方政府的农业外文计算在一起,则农业预算在联邦预

算中仅次于国防开支。在财政政策的实施方面,其特点是创办政

策性公司,并通过对政策性公司的财政资助和公司业务的开展,

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金市场实现有效干预。政策性

公司除接受政府资助和遵守有关政策法规外,其余均按市场经济

法则运作,融政府意图与市场经济于一体,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起

到重要作用。在广筹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方面,美国亦有许多行之

有效的做法:(1)联邦政府直接出资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

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2)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

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通过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

对接受法令条文规定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3)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运用,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

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作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等,

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并运用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4)注意

广泛地吸引私人投资;(5)运用资本市场筹集支农资金,如发行

债券和股票、合理收费以及公有土地出售等,这些措施对农业资

金的筹措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行优惠的农业税收政策。

法国政府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竞争力,对农业发展实行了

一系列优惠税收政策。如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给予10%的税收回

扣.购买农机燃料时免税,减少社会捐助费9.5%.减少农业土

地税9%;对安置青年务农的土地.在5年内减免50%的土地

税。日本1950年进行税制改革后,农民的租税负担开始减轻。

尤其是在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政府来自工业的税收迅速增

加,实行“以工养农”政策,对农业积极扶持。在日本,农业作

为整体已不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方

面。美国的优惠税制促进了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农产

品价格。在美国征税制度中占着最重要地位的是个人所得税,凡

是获得纯收入的各类人员都要缴纳个人收入税,而在农业中实行

这一税种则作了一些特殊规定:农业中的纯收入(不合税款)按

购销凭证计算,而各项收入按已经售出的产品进行核算,尚未销

售的产品价值不计入在内;农场主的纯收入是根据其现年总额流

动状况来确定的,计入其收入的是在销售收入以后实际获得的金

额i至于农场主的费用支出,农场主有权从获得的收入中扣出全

部支出,因而农场主得以灵活核算纯收入的数额i农场主可依据

预计物价上涨速度,确定最有利的收支比例,以运用最低税率或

推迟至下年度支付税款。美国对农业的税制优惠的另一方面在于

将某些生产资料的投资列入日常开支,并在一年内全部冲销。这

些开支包括:葡萄园进入运营以前的费用、补充生产畜群以前的

牛犊培育费用、土地清理费用、土壤施用石灰费用、环保费用

(其幅度可达应征费用的25%)。这种税制优惠的一个补充效益

在于,对土壤改良、土地和水资源保护、培育畜群等方而的投资

不课税,从而有助于减少纳税总额。美国还对资本增殖实行一种

特别税,资本增殖优惠税率对于扩大畜群、营造多年生森林、土

地改良等投资,给予了特殊的激励。在美国,使用雇佣劳力的农

场主往往还不须支付失业税.仅仅在农场主雇佣工人10名以上,

年内劳动20周以上或者工人工资的费用很多的情况下,农场主

才是这一税种的纳税者。

对农业(主要是粮食)实行财政补贴。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农业(主

要是粮食)实行补贴,现已成为一种普通的世界经济现象。环顾

全球,从经济高度发达、农业完全机械化的美、日及西欧各国,

到经济贫穷落后、农业仍处于人工劳动状态的非洲、拉丁美洲和

亚洲的许多国家,都以不同形式对粮食提供补贴,成为粮食政策

和价格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实行

“新政”以来,对粮食实行多种支持性补贴。欧共体多次通过法

律形式,确定对粮食的补贴形式和数额。位于南美的发展中大国

巴西,为了实现<农业纲要)中规定的粮食自给目标,对粮食采

取了多种形式的补贴。更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非价格手段,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像孟加拉国、埃及、肯尼亚、约旦、

马耳他、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塞内加尔、沙持阿拉

伯等国都采用非价格政策,对粮食提供补贴。目前,各国对农业

(主要是粮食)的补贴额均有增无减,相当巨大。如加拿大,仅

1986年就通过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稳定法补贴、作物保险等

补贴措施,向农民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产值18.29%的收入补贴。

美国则通过差价补贴、作物保险、灾害补贴等手段,使其直接补

贴串达到15.62%。还有日本为3.48%,溴大利亚2.72%。

世界各国对农业(主要是粮食)的补贴名目繁多,总体上可

以概括为如下8个目标特征: (1)把补贴与稳定生产、稳定市

场、稳定粮食制品供给相结合;(2)把补贴与总量、结构供求平

衡相结合;(3)把补贴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4)把补贴

与增强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竞争能力相结合;(5)把补贴与开发自

然条件较差地区的经济相结合;(6)把补贴与社会保障,即满足

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相结合;(7)把补贴与合理提高

农民收入相结合;(8)把补贴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当然,不同国

家和地区,对农业补贴的范围、种类、形式,以及补贴金的来

源,均有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补贴划分为不同的类

型。

按补贴功能划分:一是促进生产型。一般粮食短缺国家都采

取多种补贴手段,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总产量。许多发

展中国家的补贴属于此类。二是稳定供给型。大凡粮食严重过剩

国家,实施补贴所追求的目标在于:稳定粮食总产量.减轻大量

过剩造成的负担,保持充分而稳定的供给。像欧共体把足够供给

量确定为1.6亿吨。三是调节流通型。以补贴手段调节地区、季

节、丰歉、品种,保证市场供应和满足居民的需求。日本1986

年农产品市场营销补贴串为1.44%,新西兰相对较高,达

2.30%。加拿大、欧共体、美国、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四是加强

外贸型。粮食出口大国美国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补

贴增强粮食竞争力,扩大粮食出口。五是社会扶贫型。通过支持

性补贴,扶持自然劣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落后地区

脱贫致富。如欧共体把处于自然劣势地区的地方划分为二类地

区,主要分布在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

并对这些二类地区实施支持性补贴。在80年代末,德国为扶贫

提供的补贴额高达7.4亿德国马克,约有24.4万个农民家庭企

业获得补贴。

按补贴对象划分:一是生产者补贴。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

是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提供补贴,以降低粮食生产者的生

产成本。补贴对象有化肥、农药、植保剂、农用机械、农用柴油

等。如果把粮食生产者补贴的含义扩大到所有农业投入物,那

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市场建设、江河和海岸线保护与治理等,也都可列入生产者支持

性补贴的范围。二是消费者补贴。相当多的、贫穷的发展中国

家.把粮食补贴与社会保障政策相结合,以较低的供应价格满足

低收入居民的需求。补贴的办法各异,如平价供应粮食或主要食

品,实行粮食或主食面包配给制,或者对员贫因居民实行目标补

贴。但消费者补贴不是每个消费者都可获得一份“补贴的蛋糕”,

而是补贴社会员贫穷的消费者。三是经营者补贴。一些粮食出口

国为鼓励扩大出口向经营者提供粮食出口补贴。像欧共体在粮食

法规中确定,对粮食及其制品面粉、大麦芽等.依据出口数量、

质量和出口地区提供补贴。不过,出口补贴有严格界限,如对小

麦的出口量确定在1300—1400万吨之间,在这个数量之内的小

麦出口可获得出口补贴;超过的总量则不予补贴。此外,对粮食

仓储也提供补贴,保证粮食均衡上市。

除了上面这些补贴之外.还有:粮食库存过渡期补贴,即为

了平抑市场价格,鼓励粮农储存粮食的补贴;农田暂时休排补

贴,达主要是一些粮食过剩国采取的直接减少粮食总产量、平衡

供求的干预措施,如比利时、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制定了达一

补贴实施条例;自然灾害补贴i农民斑迁补贴,像德国等不少国

家为了革新村容,美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或发展娱乐场所、建

造幼儿园、道路等公益需要,对农民家庭斑迁提供的补贴,或者

是为了鼓励和帮助青年农民从事专业农业活动,对他们提供安家

补贴;土地转让补贴,以德国为典型,是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

整、扩大农业企业经营规模,通过经济措施鼓励无经营能力的企

业主、或者兴趣已转刚k农产业的企业主转让土地,对长期出租

土地的企业主提供土地转让补贴。

财政支农政策的功效是显面易见的。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

供了资金保障;优惠税收政策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成本,增

加了他们的收益;财政补贴则可以稳定农业生产、市场,提高农

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收入,弥补农业比较利益低的

缺陷,实现社会稳定政策等。但是,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所带来

的最大的 员直接的问题便是加重了财政负担,特别是一些欠发

达国家,因财力有限面无法保证达一政策的落实。达也是多年

来,不少国家提出“缩减财政支农资金”的原因所在。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9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