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是按照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组织养猪生产,采用流水式生产工艺,这种工艺不仅适合于新建的大型工厂化养猪场,同时也可用于传统养猪场的技术改造。它可以概括为8个字:集中、密集、约制、节约。就是说,各类猪群处于一个相对被控制的生活环境中,同时又处于一定强度的生产状态下,要求实现最佳的饲料转化率。
规模化养猪场类型的划分因采用的划分标准不同而异。根据养猪场年出栏商品肉猪的生产规模,规模化猪场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年出栏10000头以上商品肉猪的为大型规模化猪场,年出栏3000—5000头商品肉猪的为中型规模化猪场,年出栏3 000头以下的为小型规模化猪场,现阶段农村适度规模养猪多属此类猪场。
1.4亿头猪!十大猪企出栏暴涨,明年猪价大势已定!
全国养猪前十的省份的排名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NO.1四川 四川,2016年生猪出栏6925.4万头,相比2015年减少了347.6万头。存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四川部分地区也在开展禁养区的规划,生猪存栏量有所调减。尽管如此,四川仍旧是稳坐全国养猪第一大省。有句话是“猪粮安天下“,而在四川则是“川猪安天下”,充分说明了四川生猪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要。 并且,从猪价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四川的猪价往往是全国最高的。就目前来说,目前全国外三元均价在16.2元,而四川的高达17.6元。 NO.2河南 四川之后的第二大养猪省份便是河南,2016年河南生猪出栏6300万头左右。与四川相比,河南养猪的优势更是得天独厚。丰富的玉米、小麦资源,同时又远离各大水系,如果排除密集的屠宰场这个因素,河南的养猪人简直再幸福不过了。 并且,目前河南年出栏500头-10000头的猪场有3000多户,占河南总量的62%;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猪场有583家,占总量的18%。也就是说,规模猪场占比高达78%,远高于全国45%的水平。 据了解,目前河南新乡、新蔡等地区正在开展禁养区拆迁的工作。未来,河南生猪养殖量将保持在6500万头左右。 NO.3湖南省 2016年湖南省生猪出栏5920万头,相比2015年减少了157万头,减少的原因与其他省份类似,主要由于禁养区的减少。 对于湖南,由于处于长江的湘江、沅江水系,当地的水资源保护任务重大,禁养区范围较大,因此未来生猪养殖将保持在6200万头左右的水平。 并且,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都必须有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病死猪无害化达到100% NO.4山东省 2016年生猪出栏4662万头,环比减少174万头,减少的原因同样是由于拆迁。未来四年,山东的生猪养殖的目标是:稳猪禽、扩牛羊、兴奶业,在巩固我省家禽和生猪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肉牛肉羊等草食畜发展,大力提升奶业现代化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根据山东养猪业的分布来看,主要分布来鲁中南地区,山东省政府规划重点地区有潍坊、临沂、聊城、菏泽、烟台、青岛等城市的部分县城。 NO.5湖北 2016年生猪出栏4223万头,环比减少157万头。湖北境内有长江、汉江干流,同样被列入生猪养殖限制的地区。湖北省25个县市区的养殖场(小区)处于水环境质量不达标、畜禽养殖污染突出地区,湖北省政府发文表示要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关闭搬迁;其他地方关闭搬迁截止时间为2017年底。对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将依法予以补偿。 NO.6广东 2016年生猪出栏3531万头,环比减少131万头。限制养殖的广东,2015年以来不断开展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业清理整治,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含小区,下同)和养殖专业户,珠三角区域提前一年(2016年底已经完成)完成。禁养区划定前在禁养区内已存在的畜禽养殖场需搬迁或者关闭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补偿。而且,允许养猪的地区,规模化猪场必须要有粪污处理配套的设备,必须过环评! NO.7云南 2016年云南生猪出栏3500万头左右,相比2015年大致持平。 云南属于生猪养殖的潜力增长地区,未来四年,发展资源优势,建议一批高标准种养结合的养殖基地,做大做强屠宰加工龙头企业。近年来,温氏、正大等巨头接连在云南布局。 NO.8河北 2016年河北生猪出栏3454万头,环比减少97万头。与其他地区相比,河北减少的量算是比较少的。 根据农业部的规划来看,河北属于2017-2020年的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未来四年,依托目前基础,提高规模化,加强粪便综合利用,提高竞争力,成为稳定我国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之一。 根据今年河北省政府发布的文件来看,河北没有提出要大范围拆迁,但是提出了要有八成的规模猪场在2017年底前要配备废弃物处理设施! NO.9广西 2016年广西生猪出栏3280万头,相比2015年减少136万头。广西属于农业部规划的养猪重点地区,当地政府通过“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方式来带动广西贫困户脱贫。对于禁养区主场的拆迁,陆川、博白两个养猪大县为例,两县江边确定拆迁的910家养殖场、户,已经拆迁755家。政府为此补贴资金1.36亿元,异地另建的新猪舍普遍配置有高架网床,其他配套设施一并转型升级。 未来几年后,广西也将成为生猪养殖的核心地区之一。 NO.10江西 2016年江西生猪出栏与2015年持平,保持在3200万头左右。 江西生猪养殖属于约束发展区域,发展方向是实行合理承载,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压缩生猪屠宰企业数量,淘汰落后屠宰产能。 今年4月底前,所有畜禽养殖县(市、区)必须完成禁养区划定和“三区”地理标注图绘制工作,年底前全面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的搬迁拆除整改工作。 到2020年,确保江西省8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均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废水储存处理设施,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除了以上的十大省份,安徽、江苏等省份生猪出栏在2800万头以上,养猪总量也同样不容忽视。 目前的生猪养殖排名只是暂时的,众所周知,目前正处于生猪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整体上市南方水网密集地区向北方的玉米主产区。因此,在三年到五年后,华北、东北地区的生猪养殖量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东北,几乎成为温氏、扬翔、大北农等巨头争抢的要地。“猪到卖时方恨少,粮价涨时悲叹高!”2022年度迎来尾声,这一年生猪产业犹如过山车般起起伏伏,不仅有最高近30元/公斤的生猪价格,也有断崖下跌带来的重大损失!在新型“猪周期”下,规模化发展提速、母猪较往年锐减500万头、养猪成本降低400元/头......明年猪价大势已定!
能繁母猪锐减!能繁母猪是生猪产能供应的“总开关”,也是市场行情变化的根本因素之一。
2022年以来,能繁母猪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2022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77—4379万头,全年呈现“先跌后涨”的趋势变化,能繁母猪最低月份为4月的4177万头,后续则开始逐月攀升。
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2022年能繁母猪存栏相较2021年已大幅锐减:
2022年为4177万-4379万之间,波动值202万头;
2021年为4207万-4564万之间,波动值357万头。
今年能繁母猪整体上较去年少约一百万头,能繁母猪存栏对应着10个月后的生猪出栏量,因此这预兆着明年猪价整体水平或高于今年,但要注意猪价不会长期涨出25元/公斤以上的高点,毕竟能繁母猪存栏一直处于相对合理区间,“缺猪”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式。
值得重视的是,今年能繁母猪波动值为202万头,较去年357万的波动水平明显变缓!这意味着明年猪价波动将趋于平缓。
此外,回顾往年能繁母猪数量,基本徘徊在4500-5000万头左右,远高于现在水平,直到2014年后开始迅速下滑,并于2019年因非瘟爆发跌至1900万头,严格意义上来讲,从2019年—2021年都属于非瘟行情,2022年开始受非瘟的影响明显弱化。
但问题是,为何现在全国所需母猪较之前锐减高达500万头左右?
民间认为,过去受到统计条件的局限,最终统计出来的数据并不准确,这也是为什么至今有很多人仍旧对母猪数据存疑。
数据统计可能是一大原因,此外近年来的“消费转型”也是重要原因:一方面随着中国养殖业发展,老百姓餐桌上的肉蛋奶选择丰富了许多;另一方面近年来猪价大起大落的厉害,非瘟后市场上甚至出现过40元/斤以上的猪肉,这也逐步影响了民众原本的猪肉消费习惯。
总的来看,中国养猪业的2022年将是承前启后的一年,能繁母猪在这一年呈现稳定化,尽管受到11月以来猪价下跌的影响,母猪总量从年末又转为降低的可能性极大,但变化幅度相当有限!明年的猪价行情变化不会再像今年这般剧烈,且整体上高于今年!
最后,养殖户朋友一定要转变观念,那就是相信官方公布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对数据总量存疑,但其产能变化的趋势绝对正确,这会给猪价变化提供最客观的参考!
生猪产业结构剧变近20年来,中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加速,并且每一次产业大动荡都会推动规模化提速。
从2006年至今,我国经历了4轮猪周期,生猪行业产业集中度也逐步提升。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首次达到60%,并且计划在2025年达到65%以上。
根据目前的规模化速度来看,65%规模化的目标会提前达成,2022年仅头部十大猪企便能出栏生猪1.4亿头,约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25%,高达1/4!
猪好多网统计的数据显示:
国内头部十大猪企2021年出栏生猪约1.1亿头,2022年预测可出栏1.4亿头(其中正邦、中粮家佳康、傲农生物数据为测算,双胞胎、正大数据为推测)。
尽管一部分数据为测算,但均为保守估计,最终产能大概率会稍高于1.4亿头。
总的来看,生猪产业规模化进一步提高,头部猪企除正邦外均已从“猪周期”中走出,开启了新一轮的正向发展,多家猪企均表示负债率有所改善。
与此同时,2022年楼房猪场和智能化养殖更迅速发展起来,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地,一定程度上对产能与猪价稳定利好。
但随着规模化的加速,行业养殖人员也逐步锐减,散养户生存更为艰难。
在越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增效降本”成为大小猪场追求的目标,但2022年的饲料原料价格却大幅上涨,最终的养殖成本变化更令人吃惊。
成本逆向下跌!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显示,2022年与2021年生猪养殖成本变化如下:
猪好多网测算得出,2022年散养生猪成本约为2091元/头、规模养殖生猪成本约为2013元/头,2021年散养生猪成本约为2457元/头、规模养殖生猪成本约为2499元/头。
显而易见,2022年养殖成本相较去年降低了约370-490元/头,规模养殖的成本缩减力度尤其显著!
但令人惊叹的是,2022年的饲料原料价格远高于2021年!
猪好多网统计的数据显示:
2022年豆粕价格为3550—5561元/吨
2021年豆粕价格为3299—4054元/吨
2022年玉米价格为2870—3070元/吨
2021年玉米价格为2670—3010元/吨
很显然,2022年豆粕价格高出去年250—1500元/吨,2022玉米价格高出去年60—200元/吨。
但生猪产业在原料价格的压力之下,竟然逆向降低了约400元/头的造肉成本!可见“增效降本”并非空谈,而是在实实在在的执行。
结合来看,规模场在原料暴涨的情况下降本显著,使得成本优势反超散养户,可见其受到原料的影响更低!这其中不乏大猪企布局粮食、饲料板块的重要因素。
成本转变惊人的背后,也正体现出“周期特性”的变化。
新周期·新特性在“高粮价、低猪价”的影响下,养猪业已经明显由“产能竞争”转向“成本竞争”。
过去养猪业基本是养得多就赚得多,但随着养殖成本压力的升高,行业已明显转变为“成本低才能养得多、赚得多”,如果成本不具备优势那只能“养得多亏得狠”。
以成本为导向的竞争模式,也推动了全新的猪周期特性——微利时代。
养猪成本虽然不能直接决定猪价,但会直接影响养殖场的扩张或淘汰,在猪价的起伏中成本太高的猪场终被淘汰,成本优异的猪场会不断扩产。
因此整个市场的养殖成本不断优化,最终导致全国猪价趋于降低,头均利润也将变得更低。
此外,新周期中的一大特性是进口猪肉明显减少:
2022年1-10月累计进口猪肉137.66(万吨),同比减少58.8%;
2021年1-12月累计进口猪肉371.06(万吨),同比减少15.5%。
这一方面是受到“双疫情”影响,我们对“洋猪肉”更为抵制;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有意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以大量国外“低价肉”来冲击国内市场。
也许未来随着我们成为“养猪强国”,也会迎来猪肉大量出口的一天。
最后,从今年的猪价变化来看,新周期之下的养殖风险不断升高。
2022年猪价变化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1月—4月初,猪价16—12元/公斤,以下跌为主,养殖户亏损剧烈;
4月—7月初,猪价12—18元/公斤,以上涨为主,养殖户亏损降低;
7月—10月中,猪价18—28元/公斤,猛然上涨,养殖户利润抬升;
10月下旬至今,猪价28—16元/公斤,断崖下跌,养殖户逐步亏损。
显而易见,一年当中养殖户竟然只有4个多月是盈利的!其余8个月要么是勉强保本,要么是剧烈亏损!
新周期的一大特性,就是养殖整体利润空间降低!如果某一个月猪价很高,那就会透支后市行情,导致后市猪价“异常下跌”。
所以养殖户一定要认识到,靠猪价赚钱的时代已经远去,猪周期不再是过去的“亏得久、赚得久”,而是转变为“低价久、高价短”!
这背后也有两大因素:
一是我国生猪产能越发稳定,正如上文所说,规模化之下能繁母猪数量稳定、波动降低,很难再和之前一样“大幅去产能”!
二是消费转型剧烈,猪肉虽然仍旧是消费量最大的肉类,但替代品更加丰富,老百姓选择其它肉蛋奶的机会更多,这一趋势未来还会加强!
因此,在新周期之下最危险的操作就是“压栏赌行情”!尤其当猪价较好之时,千万不能想着后续猪价会更好,并以此来进行“扩栏、压栏、二次育肥”等操作。
例如2021年年初,很多人购买昂贵仔猪押注后市行情,结果亏损惨烈;还有2022年10月二次育肥,大家都相信年末行情可观,却遭到消费市场无情抛弃!
总体来看,生猪产业的变化越发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我们不能仅把目光放在产业内,以过往的经验来判断当今新周期;“产业规模化、产能稳定化、利润低微化”成为三大主导方向,养猪业彻底变成“长期主义”的战场。
“猪到卖时方恨少,粮价涨时悲叹高!”希望大家2023年都不会再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