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1958年10月25日成立。位于我国西北部,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部、南部与甘肃省毗邻,东部与陕西省交界,面积6.64万平方公里。
居民及行政区划 456.7万人,其中,回、蒙古、满、东乡等少数民族人口155.92万人。自治区辖1个地区、3个地级市、15个县、2个县级市。
自然环境 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约占全区面积的3/4;平原占1/4。自治区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沙漠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8.4%,主要分布在宁夏平原中卫宁平原的西北部,即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带。自治区南部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山地、丘陵与塬、梁、峁交错分布,地形破碎,水土流失较严重。为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南寒北暖,南湿北干;冬季漫长,夏季炎热;降水南多北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
经济 农业较发达,其中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已有2000年历史,素有“塞上江南 ”之称。相继建成了固海扬水和盐环定扬黄等一批水利枢纽骨干工程,形成了以自流灌溉为主,扬黄灌溉为辅的灌溉体系。70%以上的农业为种植业,粮食作物多为小麦、水稻、糜子、谷子、薯类等,以一年一熟为主。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有胡麻、大麻、甜菜、烟叶、药材、油菜等。畜牧业也占一定比重,以牛、驴、羊为主,多在天然牧场放牧。“二毛皮”和“沙毛山羊皮”较为著名。主要土特产品有枸杞、甘草、发菜等。煤炭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贺兰山、河东及宁南地区。煤质较好,尤其以汝箕沟的无烟煤质量最优。石膏储量居全国第一。还有磷、铁、石油等。已初步建立了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电子、纺织、造纸、建材、食品加工等部类的工业体系。煤、机床、毛毯、陶瓷、针织等远销国外。电力工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全区电力网。宁夏是内蒙古和甘肃之间的重要通道,主要公路干线有包兰、西兰线等。包兰、全中铁路纵贯其境。已开辟北京、包头、兰州、西安通往银川的民用航线。建成了覆盖全区的移动通信网、数字微波网和无线寻呼网,全区县乡电话程控化,村村通公路通电。近年来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重要城市 银川:自治区首府,人口36.4万,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石嘴山市:人口30.4万,是自治区重要工业城市。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
呈梯级分布。根据查询红寺堡人民政府官网信息得知,扬黄工程输水管道像巨龙般蜿蜒盘旋,翻山越岭,呈梯级分布,颇有黄河之水天上来雄伟气势,铸就了造福移民的世纪丰碑。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是新时代的红旗渠,是关系万千民众的生命工程。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腹地的旱原,上世纪末迎来移民开发的热潮,接纳来自宁夏南部山区八县的贫困群众,拉开开发建设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