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姜,学名叫盾叶薯蓣,系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因其形状像姜,断面呈菊**,故又称黄姜。其生长特性为喜阳、 喜沙、喜钾、怕渍、怕草、怕无依托。人工栽培黄姜,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门路。以下是黄姜的栽培技术要点:
一、选择适宜土壤
黄姜的人工栽培,要求土壤质地疏松、土层深厚、通气性能好、排水性能好、腐殖质含量高。具体来说,以海拔600 米以下、坡度25°~30°、含沙40%左右的朝阳沙质土壤(如黄沙土、黑沙土、小沙土、冲积土、菜园土等)为好。青夹泥、大眼泥、羊屎泥、板结土和背阴土等不能种植黄姜。
二、整地作垄
新垦地种植黄姜,要在8~9月砍畲炼山,10~11月垦地, 挖尽根蔸,捡尽杂草。要求土层深度25厘米左右。12月整地分厢作垄。垄宽1.1~1.2米,垄高20厘米。垄与垄之间留25 厘米宽左右用作工作行。分厢作垄方法为横向(南北向)。陈土必须在播种前15天左右整土作垄。
三、施足基肥
基肥施用数量、质量好坏,是黄姜高产丰收的重要环节。 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干细火土灰20~30担、发酵的猪牛粪5~10担、磷肥25千克、硫酸钾20千克。整地时将土肥充分混合。
四、选种
选种是高产丰收的关键。种姜的标准是:健康无病虫, 断面呈菊**,根系发达,芽头饱满的嫩姜。绝对不要用“光头姜”、干瘪老皮姜和脱皮烂肉姜作种。种姜选好后,放在通风透光的室内堆放,堆放厚度不超过1米,种姜上面用薄草或薄土覆盖,保持湿润。切忌堆放在火炕楼板上或露天坪里。
五、播种
1.播种时间分冬播(12月)和春播(2~3月)两种, 以春分前后播种为最佳时期。
2.播种方法穴播与条播。穴播:挖穴深13—16厘米, 先放肥料、盖薄土,再放种姜,芽头向上。每蔸播种姜20克左右,种姜与肥料不能直接接触。每垄播4行,行距25~30厘米,株距20~25厘米。播种后,种姜盖土3厘米,不能浅盖,更不能让种姜外露。每667平方米播种6000~8000蔸。
条播:横向开沟,沟深13~16厘米,株行距与穴播相同。坡土操作要从土的下端向上栽播,不可从上到下栽播。
六、插签
黄姜要100%的插签。冬季备好签子,每667平方米备竹签或柴棍子(不能用管竹、竹尖、竹片等)3000根以上,签长1.5米。每两蔸黄姜共一根签子,边播种,边插签,签子插入深度在15厘米以上,要插稳插牢。插签最好插捆尖签,即用塑料袋或棕叶等将4根签子尖端捆紧在一起相互支撑,有利抗风防倒伏。
七、加强培管
1. 查苗补种待姜苗出齐后,要逐厢检查,发现缺蔸时,立即补种,保证全苗。
2.扶苗上签姜苗出土后附签缠绕而上,但有些苗仍蜷伏在地面。,必须及时扶苗上签,不使藤蔓落土而相互交织。 每次大风大雨过后,要进行检查,发现倒签要扶正插牢,发现断签应及时更换。
3.及时除草杂草是黄姜生产的大敌,务必除早、除小、除了,多次除,反复除,做到土中处处无杂草。绝对不能有“草荒苗”现象。
4.科学追肥根据姜苗生长的好坏,看苗追肥。一般要求追肥2次,第1次在5月,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千克,促进姜苗快长、长壮。第2次在7月,每667平方米追施硫酸钾15千克,促进块茎膨大,提高单产。
5. 防止生畜残害及人工损坏姜苗。
八、防治病虫
黄姜的病害主要是叶斑病、疫病、茎枯病,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易发生、蔓延。一般在6月出现,扩展迅猛。因此, 要立足于防、早防早治、防治结合。一般在6月每667平方米用甲基托布津1包加水60千克喷雾,选择晴天上午露水干后,将药液均匀喷洒在叶、茎、枝的正反面。对已发病的,7 天后再喷1次;也可用多菌灵200克对水60千克均匀喷洒。
黄姜的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粉虱等,要勤检查。出现虫害, 立即药杀。每667平方米用敌杀死6支对水60千克均匀喷洒在叶、茎、枝上。
九、栗挖加工
立冬后,选择晴天采挖黄姜,把泥土洗净,加工成黄姜片,厚度0.3~0.4厘米,只许晒干或阴干,绝不可用火烘干, 含水量控制在17%以下。
种植黄连的方法
首先在树阴处、靠近水源的位置建好桑黄大棚,要求棚内地面清洁,墙壁光洁耐潮湿。然后制作培养料,并进行高压灭菌,待料冷却后放入无菌室内接种。接着将已接种的菌袋移入消毒好的培养室内,分层排放。最后做好出黄管理和采收后管理工作即可。
种植模式采取室内层架结构、建立合理的桑黄大棚是桑黄高产的重要条件。根据桑黄的生物学特性,选择保温、保湿、通风良好、光线适量、排水顺畅、方便管理操作的桑黄大棚,要求棚内地面清洁,墙面光滑,防潮。桑黄大棚的大小应根据培养材料的多少而定。在阴凉处、靠近水源处建棚最为适宜。
培养料入棚前要严格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5毫升和高锰酸钾10克密封熏蒸24小时之后使用。在东北和黄淮地区,春季4~5月和夏季9~10月为最佳播种期。
桑黄是喜温型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温度。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28℃,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8~26℃。
桑黄常见于东北各原始森林,是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的一类药用真菌,多在桑属植物上生长,子实体成黄褐色。在满药和中药典籍中被称为桑臣、桑耳、胡孙眼等。《中国药用真菌》一书中写到桑黄,指的是寄生在桑树树干上的一种大型真菌。在中药和满医药中,桑黄多被用于治疗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血崩、脐腹涩痛等。
桑黄在东亚,尤其是日本及韩国一直受到大量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天然的桑黄数量非常稀少,无法成为稳定的工业产品来源,现已开始小批量人工栽培。
桑黄人工子实体栽培在日本和韩国研究较早。在韩国,企业采用室外遮阴棚木段栽培桑黄取得成功,桑黄的人工栽培研究在日本也取得成功,并进行了产业化生产。国内桑黄的栽植基本上有2种模式,一种是椴木栽植,选取桑树、栎树等杂木分段、消毒、接种、发菌最后到出菇。木段长度在20~30cm,直径多为15~20cm以上。一种是人工袋料栽培,配方以桑树木屑为主,木屑含量达到70%~80%,配以稻壳或棉籽壳,加入玉米粉或麦麸,适当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石灰等,含水量很重要,要严格控制在60%~65%。也有报道在人工袋料中加入豆粕,还有研究加入腐熟的鸡粪等,报道中添加的种类很多。桑黄菌在菌棒发菌阶段应控制温度在26~28°C,置于黑暗条件下进行培养。一般在发菌室内采用恒温培养,35~45d菌丝即可长满菌袋。大约再过10~15d,菌丝由白色和淡**转变成暗**时,桑黄培养袋在部分区域呈现瘤状凸起,当室外温度超过20°C,就可以转移到出菇室进行培养。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设施主要为塑料大棚,大棚一般采用食用菌大棚专用的散射光薄膜,又称为绿白膜,能够起到降温与遮阳的目的。在菌棒入棚后可以在菌袋中上部以月牙形环割。桑黄属于喜温型真菌,大棚内控制出菇温度25~30°C。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出菇生长。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可以通过灌溉的方法调节土壤湿度在50%~60%,通过喷淋的方法调节空气湿度达90%左右。湿度过大容易造成棚膜滴水,并滋生杂菌,大棚湿度一般控制在90%~95%为宜。桑黄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需要弱光刺激,绿白膜基本适合桑黄出菇大棚的需求,也就是光照强度1000lx左右。桑黄的生长需要呼吸,通风是子实体形成的重要环节,在高温季节,创造通风的环境也利于降低温度,有研究表明有意识增大白天与夜间的温差,有利于桑黄生长。桑黄大棚的通风要因地制宜,遇到风雨天气等特殊情况还应具体分析。当然现代化温室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如采用喷雾降温或强力通风扇的换气的方式进行通风与降温。
黄连育苗生长期1年,移栽生长期4年,株高15-45cm。那么怎么种植黄连哪?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种植黄连的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种植黄连的方法
一、育苗
1.采种与保存。栽种2~4年的黄连均开花结果,采收季节为每年夏季,采收时将种子柄轻轻采摘装入布口袋里,阴干,除去壳和杂物即得到纯净的黄连种子。种子休眠保存期一般采取泥沙拌储。用1kg黄连种子拌入3kg干湿适度泥沙中,再用透气布口袋装封好放在阴凉通风处,随时检查,以手捏成团、手松散得开为宜,发现沙种过干应喷洒少量清水保湿,等秋冬季再播种下地。
2.整地与做架。黄连育苗地应选土质肥沃的生荒地,除去树根杂草,用锄头浅挖深度10cm,以1.5m沟排沟开箱,将土壤整细整平。搭遮阳棚顺着箱地中间每隔2米打一根木桩.木桩长约2.2m.顶端做成?Y?型便于搭放竹、木横条枝丫遮阳。
3.播种与遮阳。播种时间在深秋初冬为宜.每亩地用纯种子约0.5kg,计泥沙种为2kg均匀撒播,然后用树枝盖在上面防日晒和雨淋,又可保湿防旱提高出苗率,促进苗壮苗齐。每亩苗圃地出苗10万株,可移栽生产面积3~4亩。
4.施肥与防病。苗期精管很关键,播下的种子在初去气温回升时开始萌芽生长,检查发现60%以上种子已发芽变绿色时就应揭开覆盖物,随即将枝丫均匀地搭放在遮阳架上,接着清除苗箱上的枯枝落叶和杂草。等黄连苗长到4叶以上就可以增施苗肥,每亩用尿素0.5-lkg,干撒或加水喷施均可,春夏秋冬各施一次。撒施草木灰可以预防白粉病,每亩可施50kg施后用竹、树丫轻轻将叶面上的草木灰扫落,以免烧苗。如果苗发生了白霉病和白粉病,可每亩撒生石灰1kg也可以选用多菌灵25%可湿性粉剂兑成500倍液喷洒,也可交换使用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汹,每隔5~10天一次,连喷2-3次效果良好。
二、栽培
黄连生长于海拔900~1500m地带.喜阴少阳,需丰富的水分和养料,栽后4~5年可收获。
1.选栽壮苗。黄连秧苗可自己培育也可购买,一般选1~1.5年生的无病嫩苗、壮苗移栽最佳,产量最好,苗龄两年以上为老苗弱苗,栽后产量较低,不宜选用。黄连生产地应选择生荒地最好,因为生荒地较少长杂草和发生病虫害,选地整地与育苗地基本相同,可适当留树遮阳。
2.精心栽秧。一年四季都可以栽植黄连秧苗,但以春秋为最佳季节,栽植方法是每株栽一窝、窝行距约15cm,正方形栽植,栽时用细土压紧须根,苗芯与土壤表面平齐,不可栽得太深。
3.除草上土。黄连的种植管理是夺取高产的主要保证,除草保苗,每年春夏秋共除草三次,冬季以覆土为主。黄连每年分蘖新长一批新芽露出土面,覆土能促使其根茎长势茁壮,方法是将箱沟和地边挖取肥沃土壤均匀撒在黄连箱上.覆土前先撒施一次底肥,每亩用草木灰50kg、复合肥50kg然后盖土。
4.追肥防病。春秋季是黄连生长旺盛期,也是营养需求量最大时期,去秋季各施一次尿素,每亩每次用5kg栽后两年的黄连地要增施人畜肥,以促进其根生长。
黄连种植技术一、选好林地
一定要选荫蔽度较大的林地,自然林树种以终年不落叶的四季青最理想,以树高3.3米左右的矮生乔木为宜;人造杉林地,以树冠接连、树高3.3米左右为度。坡度在20?~25?之间。以选腐殖质深厚、富含有机质、上松下实的土壤为佳,不宜选黏重的死黄泥、白鳝泥土。
二、整理荫棚
对自然林应将林地枯枝、小树、茅草全部砍掉,灌木、矮小乔木留下,并修去离地2米以下的小树枝,荫蔽度要保持在70%~80%之间。对于人工培育的杉木林,应选幼林地,基本上达到树枝相连即可,有的地方若出现天窗,只需用树枝插于黄连四周即可起到遮荫作用。
三、整地做畦
整地之前,用木耙把表土上的残枝、落叶、石块耙出林外,林内竹根、小树根以及茅草根要除净,要注意挖时对树根不能伤得太狠,切忌深挖。对于人工培育的杉林只要浅挖1次,拣去杂草根和石块,树周围缺土的还要培土,不能让根露在外面。下一步开沟做畦,自上而下开直沟,沟宽23厘米、深10厘米,沟底的泥土提放在两边畦上。
四、移栽
林下栽的黄连秧苗应选12片叶以上的两年生秧苗。移栽时间,若是常青树、针叶林地,清明节就可开始移栽;阔叶林地则待树叶长出新叶后栽植。
五、田间管理
1.拔草追肥:畦面保持无杂草,做到除早除小。栽后第一年、第二年以施氮肥为主,后期以施磷、钾肥为主。
2.培土上泥:当黄连苗成活后,每667平方米(1亩)用饼粕肥25公斤拌熏火土薄薄地撒一层于畦面上,秋后结合施牛马粪拌一些细土撒于畦面上,以后几年每年夏秋季视其情况各上泥培土一层。
3.拣枯枝落叶:每年秋、春季将凋落的树叶仔细用手扒到黄连的株行距中间,上面撒少许泥土。
4.削枝间伐:黄连栽后第一年只需透光20%~25%,第二、三年需透光35%~40%,第四年透光需增加到60%左右,第五年全部亮棚以促进地下干物质的积累,这样就需要逐年削枝。在头二、三年,削除部分树枝不会对树木生长有影响,第四年削枝要增多,对自然林要采取打落部分树叶或用藤条将枝叶捆起来,以增加林内透光度。人工培育的杉木林可根据林业技术规程,结合杉木林生长情况进行适当间伐、削枝,间伐时间应在林木停止生长、黄连尚未打苞发芽时进行,一般以在冬季进行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