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对人类的贡献:
水资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人们利用水资源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水能发电、航运、港口运输、淡水养殖、城市建设、旅游等。
中国的农耕文明为世界作了哪些贡献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他号称陆海,出身地与生卒年不详。在公元前256年,他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蜀郡那时是旱涝之地,蜀郡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与洪水与干旱做着斗争。李冰在当地人民的呼吁声中,担当了治水的大任。李冰简介里说李冰治水采取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他的成果也颇为可观。在他所建的许多水利工程中,最为著名而且贡献最大的是都江堰。几千年来,该工程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基础。后世的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建了供奉二人的二王庙。
李冰简介是后人研究李冰的重要材料,但他身世扑朔迷离,李冰简介里也没有明确记载。在1999年,李氏后裔李保生向都江堰市政协递送了一封信。在信里,他提到自己家谱中写过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事。后来经过多方验证,才确认李冰是山西运城人。然而,后来又被提出异议。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认为,修家谱有把历史名人列为家中始祖的习惯。所以李保生家谱并不能证明李冰籍贯在山西。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李冰籍贯不在山西就在陕西。李冰是在修建完都江堰后病逝的,当时他正在建造什邡洛水镇的水利工程。对于这样一位水利工程家来说,也算死得其所吧。李冰虽然病逝,但他的功绩让他成为了四川人民的精神象征。李冰治水的故事也成为口口相传的著名历史故事。
在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一个伟大的建筑,名为都江堰,都江堰位于现在的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岷江出山口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以灌溉工程闻名的建筑,也正是因为都江堰,才使得四川,重庆等平原,盆地等地区变得富饶而美丽。它同时也是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的兼有防洪,灌溉和航行三个作用为一体的水利工程。而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是在一个名为李冰的人的主持建设下完成的。关于李冰是哪个朝代的这一问题,史学家们争论了很久。
据史书记载,都江堰是在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间被建设完成的,根据这一点信息可以知道李冰是哪个朝代的。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所以,李冰属于战国时期的人士。但是当时的战国时期各诸侯称霸,主要的诸侯国就有齐,楚,燕,赵,汉,魏,秦等国,所以具体李冰是哪个朝代的还需要进行推测。
在修建都江堰的时候的李冰职位是蜀郡的郡守。战国时期的蜀国在公元前316年被秦国的秦惠文王给吞并了,惠文王认为蜀地可以建设成为重要的基地,所以,决定要治理岷江水患,防止蜀地非涝即旱的情况出现,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在治水方面很有方法的李冰被派遣到蜀国作为父母官。所以,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李冰所属的朝代应该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李冰是一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家,同时他对于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也了解得颇为深入,所以,他同时也是一名天文学家。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家,李冰的功绩数不胜数,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那是一座伫立在岷江出山口的伟大建筑,正是因为它的存在,四川,重庆等地才会有这现在这样的辉煌。
都江堰作为李冰的功绩中最著名的一个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规模宏大,更是因为它的功能强大以及给当时的秦国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从此蜀地不再是非涝即旱的状态,肥沃的土地造就了当时的鱼米之乡,也为后来秦国一统各诸侯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援。都江堰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部分组成的。这三个部分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起到了防洪,灌溉和航行三个作用,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个工程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它依然挺立在岷江上,发挥着巨大的贮水防涝,防水防旱的作用,在世界的历史上这样的建筑也是非常罕见的。
除了这个都江堰外,李冰的功绩还有很多,像是首次设立石人水尺,是中国最早的水位观测设施,还疏通了蜀地其他地区像是宜宾和乐山境内的航道,把险滩变为与外界进行交流,做生意的运河,修建汶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地区的灌溉工程以及航运工程,使得这个蜀地变得富饶强盛。
一是勘测技术。古代在水工勘测方面,主要有“表”、“准”、“度”等。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开凿渭南漕渠时,“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什么叫“表”?古人对这个概念有很浅明的解释:“表者,巡行穿渠之处而表记之。”显然,“表”就是灌区渠道的勘测定线,树立标桩。而“准”,就是观测地形高下,类似于现今的水准测量技术,故有“观地形,令水工准高下”的说法。至于“度”,则是勘测地势、地貌和水源等综合情况,作出工程兴建与否的决定。如“京师土地肥饶,可度地势水泉,广灌溉之利”。勘测技术的发明与完善,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远距离渠道调水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二是工程技术。随着各种灌溉工程的兴建,水利工程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现了井渠、飞渠、涵洞、闸门以及多种多样的坝堰等。农田灌溉所需的取水、输水、蓄水和防水等设施,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仅以堰坝而言,就有壅水坝、分水坝、挡水坝等多种;而以建坝的材质区分,有土坝、木坝、草土坝、竹笼石坝、桩基堆石坝等。
三是组织与施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部长”被称作“司空”。“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司空还常常“令习水者为吏”,即选派熟悉水利工程技术的人员担任水官之职。水官负责水利工程的组织领导和民工调配,而涉及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则由“水工”承担。这里的“水工”不是修建水利的民工,而是水利专家,如韩国水工郑国、齐国水工徐伯等,都是当年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在中国古代农具史上,传统农业中使用的犁是由原始社会的耒耜逐步演替而来的,因此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犁的发展历程是先有木石犁,而后有金属犁,后者又分为青铜犁和铁犁。到春秋时代,牛耕就有了历史文献记载。牛耕的出现代表了一个新的生产力时代的到来。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它在农业发明史上的地位,一点也不亚于近代发明的拖拉机。另外,牛耕所用的犁是一种根据一定的力学原理构成的复式农具,对材料的强度和构件组合的要求都比较高,表明当时已具备制造复杂农具的工艺技术。
继耕犁之后,古人又发明了播种用的耧车。耧车,也叫耧或耧犁,是一种用畜力牵引的播种器。作为专用的播种器具,它已具有播种机的某些原理和雏形,是传统播种技术的创新。用耧车播种,能做到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均匀,并且在播种时,将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环节合并进行,既提高了播种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耧车是继耕犁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发明。
我们的祖先不仅驯化了庞然大兽如马来挽犁拉车骑射,而且还利用水力来推磨践碓,提水灌溉,做到“延力借身,其利百倍”。西汉时期的一份文献记载:“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据此可知,中国在汉代就已有了畜力碓和水力碓。如果说我们对其中的“复设机关”还知之不详的话,那么到魏晋南北朝时,就能看到更为详确的记载,而且出现了更多的精巧发明和创新。
择精取华的育种技术。中国传统社会常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作为祈年的吉语,这反映了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五谷”、“六畜”都是远古时代逐渐从野生的动植物驯化选择而成的。其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品种繁育知识和技术。在近代基于生物遗传学理论的育种技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就已具有一套自成体系的选育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技术和办法,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作物品种和家畜家禽良种。
说起家畜选种,在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是“伯乐相马”。伯乐是春秋秦穆公时人,“伯乐姓孙名阳,善驭马”。既然是以相马著称的一代名家,他肯定具有关于马匹的形态特征、生育特性的丰富知识,对马的品种选育和改良有独到的见解。相传他写过一部名为《相马经》的专著,可惜失传已久。在伯乐之前的夏商周时代,中国就有了相畜术的萌芽。殷墟卜辞中有不少殷王卜问出行时采用何种毛色的马匹的记载。到了周代,相畜术有了发展,当时除了相家畜的毛色外,还重视齿形和形体的选择。《周礼·夏官》设有“马质”一职,是专门评议马价的官员。这一官职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当时马匹的交易很频繁,交易量很大,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官职来充当交易的中介和裁判。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的相马专家,因为“马质”为了能够客观地评定一匹马的价值,必须具有分辨马的优劣和类别的能力,也就是要有相马的技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相马帛书,用“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毋相其余”来概括相马的经验,形象地描绘了对马的外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