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历史悠久,它是由古代清河、屯氏河、白沟、永济渠演变而来的,淇门以下卫河前身为白沟,系黄河故道。卫运河在战国时称为清河或清水。《水经注》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今河南省辉县白鹿山东),”“其水沥涧飞流,清冷洞观,谓之清水矣。”“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东过内黄县南,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即临清,古城在河北馆陶县清阳城)”,“又东北过广宗县东(在今河北省威县东),又东北过武城西,又北过广川县东(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又东北过东光县西”。汉代称屯氏河,曾是黄河故道。《辞海》(1999年版)载:“屯氏河,黄河下游故道之一。西汉元封后,黄河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流至章武(今河北黄骅市西北)入海”。“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其今在山东境内一段,一部分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在1986年给临西县水利局徐登阶信中称“据有关资料,现在的卫运河自临清经武城至故城一段,应即是利用屯氏河的河道。”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沟,发展航运,基本形成了今天卫河的态势。
元明时期,卫河航道已显得十分重要。为补充卫河水源,引丹河水济卫,并限制百泉灌溉用水。卫河在明、清时代都设有专门管理机构,掌管“济漕、灌溉”事务,并进行过多次疏浚。卫河航运对新乡工商业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促进作用。清末民初,往来于新乡、天津间的货船达700余只,载重百吨以上的大船约1/3,船民有3000人。物资的装卸转运分别由饮马口、杨树湾两个码头集散。当时商业集中的北关街,如游、卫等家各大行号都是前门设店,后门建有泊位,供货船停靠装卸货物。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由于道清、京汉铁路的通车,卫河航运受到影响,水运事业日渐萧条。1938年(民国27年),日军侵占后,卫河航运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黄壁庄二级泄洪池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黄壁庄村附近的黄壁庄村滹沱河干流上。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黄壁庄水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黄壁庄村附近的黄壁庄村滹沱河干流上,是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用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利枢纽工程。黄壁庄水库位于滹沱河干流的出口处,(连同上游28km处的岗南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3400k㎡,总库容12.10亿立方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575.8mm,流域蒸发量东部较大,西部较少,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39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1785万t。历史最大入库洪峰流量为12600立方米/秒,发生在1996年8月4日,相应最高洪水位122.9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