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产物及杂质超过农药的最高残留限制而形成的污染现象。当农药流失到环境中会通过蒸发、蒸腾飘到大气之中,这样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而大气中的农药通过降雨又回到水中和土壤中,这样会造成水环境污染和土壤板结。
一、农药污染有哪些危害
1、农药污染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产物及杂质超过农药的最高残留限制而形成的污染现象,残留的农药对生物的毒性称为农药残毒,而保留在土壤中可能挥形成对土壤、大气及地下水的污染。
2、当农药流失到环境中的农药通过蒸发、蒸腾,飘到大气之中,飘动的农药又被空气中的尘埃吸附住,这样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而大气中的农药通过降雨又流入到水中,从而造成水环境的污染。同时流失到土壤中的农药还会造成土壤板结。
3、大多数的农药是无选择地杀伤各种生物的,其中包括一些有益的动物,比如青蛙、蜜蜂、蚯蚓等,这些有益动物的减少会导致害虫数量的增加,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4、野生生物和畜禽吃了沾有农药的食物会造成急性或者慢性中毒,而且农药会影响生物的生殖能力。
二、预防农药污染的主要措施
1、合理使用农药,要做到对症下药,掌握适宜的施药时期和用药方法,严格掌握正确的施药量。创造提高药效、降低用量的条件,比如辅助剂的改进、施药器具性能的改进等。
2、合理混用农药,合理的调配轮换用药,多种防治措施并用。还要了解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动态,制定出施药的安全间隔期,这样可以防止收获的农产品中带毒危害。
3、对农药的使用,还应该根据具体农药特性,采取不同的喷施方式。比如复硝酚钠只在温度15℃以上才可以快速起效,所以应该在气温比较高的时候进行喷施。
4、还可以采用避毒种植的措施。这样可以使农作物对农药的吸收率下降,或者可以改变耕作制度和栽培制度,这样能减少农药的污染。
农药对环境的危害
一些农药对人体有致畸致癌的危险,对肝脏肾脏都有危害。
现在人总是有各种怪病发生,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饮食原因:
植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和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农残的积累毒性和对肝肾的毒害不能忽视。虽然不是一次就能中毒,但是身体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无疑有很高的危险性。
许多农药在人体内会逐渐积累,难以排出,例如美军当年使用的落叶剂,造成了许多人包括美军自己都得了癌症!
1.农药对土壤的危害
农药对农田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农药长期污染的农田土壤会出现明显酸化;土壤养分(氮,磷,钾等)随污染程度加重而减少;土壤空隙度变小,从而造成土壤结构板结。
2.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土壤动物的丰度是沃土的重要标致。农药作为害虫的杀手,对其它益虫,有益的动物也不心慈手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将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以及其它的节肢动物,如步甲,虎甲,蚂蚁,蜘蛛,环节动物,如蚯蚓,软体动物,如蛞蝓,线形动物,如线虫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有机磷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动物种群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
3.农药对作物的影响。残存于土壤中的农药对作物生长十分不利。过量滥用除草剂,或者用含除草剂量很高的废水灌溉农田,会对作物生长产生重创。
农药,是指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剂。广泛用于农林牧业生产、环境和家庭卫生除害防疫、工业品防霉与防蛀等。农药品种很多,按用途主要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按原料来源可分为矿物源农药(无机农药)、生物源农药(天然有机物、微生物、抗生素等)及化学合成农药;
按化学结构分,主要有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有机硫、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酰胺类化合物、脲类化合物、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苯氧羧酸类、脒类、三唑类、杂环类、苯甲酸类、有机金属化合物类等,它们都是有机合成农药;根据加工剂型可分为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乳油、乳膏、糊剂、胶体剂、熏蒸剂、熏烟剂、烟雾剂、颗粒剂、微粒剂及油剂等。
法律依据
《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 农药使用者应当严格按照农药的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使用农药,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加大用药剂量或者改变使用方法。
农药使用者不得使用禁用的农药。
标签标注安全间隔期的农药,在农产品收获前应当按照安全间隔期的要求停止使用。
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菌类、中草药材的生产,不得用于水生植物的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