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谱大全:使君子谱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5:38:10
字号:

药 名:使君子

中药谱大全:使君子谱

拼 音:shijunzi

英文名:rangooncreeper fruit

来 源: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实。

功 效:杀虫,消积,健脾。

主 治:治蛔虫腹痛,小儿疳积,乳食停滞、腹胀,泻痢。

性味归经:甘,温。①《开宝本草》:“味甘,温,无毒。”②《本草正》:“味甘,气温,有小毒。”

入脾、胃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②《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服药时忌饮热茶。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反应。①《纲目》:“忌饮热茶,犯之即泻。”②《本草经疏》:“忌食热物。”③《本草汇言》:“脾胃虚寒之子,又不宜多用,多食则发呃。”“苟无虫积,服之必致损人。”

药物配伍:配芦荟,泻热通便,驱虫;配苦楝皮,驱虫、消积健脾;配百部,杀虫力强;配槟榔,杀虫降气行滞。

别 名:留求子(《南方草木状》)、史君子(侯宁极《药谱》)、五棱子(《药材资料汇编》)、索子果(《南宁市药物志》)、冬均子、病柑子(《中药材手册》)。相传潘洲医生郭使君治疗小儿诸疾独用此药,且疗效较好,后人为了纪念他,号此药为使君子。

处方名:使君子、君子、使君子仁、使君子肉、使君肉、使君仁、君子肉、炒使君子仁、使君子肉

处方中写使君子、君子指壳君子,或称壳使君。是指带壳的果实。

使君子仁又名使君子肉、使君肉、使君仁、君子仁、君子肉。是将使君子除去外壳,所得的净仁生用入药者。

炒使君子仁又名炒使君子肉、炒使君肉、炒使君仁。是使君子仁用文火炒至微黄有香气入药者。

商品名:建使君子:又名建使君、建君子。为产于福建省福清、蒲田地区者。形圆而果仁饱满、品质最佳。

川使君子:又名川使君、川君子。为产于四川者。品质较次。

使君子:为各地所产使君子的统称。以个大、果皮色黄、果仁饱满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使君子根)、叶(使君子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福建、中国台湾、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及广东海南岛等地。药材主产四川、广东、广西。此外,福建、江西、云南、贵州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9~10月间种子成熟,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摘,晒干或用微火烘干,即为使君子,一称 “壳君子”。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拉丁名:药材fructus quispualis原植物使君子 quisqualis indica l.

炮制方法:使君子仁:除去外壳,取净仁。炒使君子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香气,取出,放凉。

考 证:出自《开宝本草》;①《开宝本草》:“使君子,生交、广等州。形如栀子,棱瓣深而两头尖,亦似诃黎勒而轻。俗传始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后来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②《本草衍义》:“使君子,今医家或兼用壳。”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长卵形或椭圆形,具5条纵棱,两端尖,形如梭状,长2.5~4厘米,直径 1.5~2厘米。外壳黑褐色或紫黑色,平滑,微有光泽。质坚硬,体轻,不易折断。切断面五角星形,棱角部皮较厚。内藏种子一粒。种仁狭纺锤形,长1.8~2.6厘米,直径0.6~ 1厘米。种皮灰白色,有黑灰斑块,质薄,易剥离而露出**的子叶,表面有多数纵皱纹。子叶2片,肥厚,边缘不整齐,胚根不明显。气微香,炒熟后较显著,味淡。以个大、颗粒饱满、种仁色黄、味香甜而带油性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棕色。①纤维多成束,有的上下层纵横交错;直径10~20μm,壁厚3~8μm木化,孔沟较密。②木化细胞大多呈梭形,末端渐尖、钝圆或较平戴,有的一端扩大并分枝,或作钩状,长66~442μm,直径20~39 μm,壁厚3~7(~13)μm,木化,孔沟较密,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另有木化细胞类长方形,直径36~65μm,长约至440μm,壁稍厚,木化,纹孔在多呈十字状。③种皮网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34(~43)μm,壁稍厚,非木化,有密集的类多角形网状纹孔。 ④种皮表上以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或类多角形,胞腔含红棕色块状物。⑤子叶细胞含脂肪油滴,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3~11μm。此外,有果皮表皮细胞,淀粉粒等。本品以个大、饱满、表面紫黑色、具光泽、仁饱满、色黄白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种子含使君子酸钾(potassium quisqua-late),并含脂肪油20~27%。油中含油酸48.2%、棕榈酸29.2%、硬脂酸9.1%、亚油酸9.o%、肉豆蔻酸4.5%、花生酸、甾醇。种子尚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戍聚糖、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生物碱如n一甲基烟酸内盐(即胡芦巴碱 trigonelline)、脯氨酸等。果壳也含使君子酸钾。花含矢车菊素单糖甙(cyanidin monoglycoside)。种子含使君子氨酸(quisqualate)约0.5%,在种子中成钾盐,即使君子酸钾(potassiumquisqualate)。此外,尚含胡卢巴碱(trigonelline)约 0.18%,还含有苹果酸、枸橼酸、琥珀酸、1-脯氨酸、1-天冬素、脂肪油、吡啶、k+、na+、 so4=、和d-甘露醇等。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粗粉5g,用石油醚50ml50℃浸1h脱脂,滤过,残查用40%乙醇20ml漫浸1h,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干,取少量浓缩物,用50%甲醇水溶液溶解,点于滤纸上,喷洒茚三酮试剂,在100℃左右的烘箱中,放置1~2min,显紫色斑点。(检查氨基酸)

药 名:山茱萸

拼 音:shanzhuyu

英文名:common macrocarpium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功 效: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

主 治: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

性味归经:酸,微温。①《本经》:“味酸,平。”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③《别录》:“微温,无毒。”④《药性论》:“味咸辛,大热。”

入肝、肾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少阴经。”②《药品化义》:“入肝、心、肾三经。”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别 名:蜀枣(《本经》)、鬾实、鼠矢、鸡足(《吴普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纲目》)、枣皮(《会约医镜》)、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中药志》)

处方名:萸肉、芋肉、于肉、山萸肉、生山萸肉、酒山萸、炙山萸、蒸山萸、枣皮等

生山萸肉为原药剥取果肉生用入药者。

处方中写萸肉、芋肉、于肉、山萸肉、枣皮均指蒸山萸肉。蒸山萸肉又名制山萸肉、制山萸、制萸肉、蒸山萸、蒸萸肉。为生山萸肉置笼内蒸至紫褐色再晒干入药者。补肝肾功效增强。

酒山萸又名酒萸肉、炙山萸、炙萸肉。为生药用黄酒拌匀,装入容器中密封,隔水炖至酒吸尽,取出晾干入药者。

商品名:杭萸肉:为产于浙江杭州一带者。皮肉厚,色鲜艳,味酸浓,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山茱萸:又名山萸。为各地所产萸肉的统称。以皮肉肥厚、色红油润、酸味浓、干燥无核、洁净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产浙江、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10~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宜放置阴暗干燥处,以防霉蛀变质。

拉丁名:药材fructus corni原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炮制方法:山萸肉:洗净,除去果核及杂质,晒干。酒山萸:取净山萸肉,用黄酒拌匀,密封容器内,置水锅中,隔水加热,炖至酒吸尽,取出,晾干(山萸肉每100斤,用黄酒20~25 斤)。蒸山萸:取净山萸肉,置笼屉内加热蒸黑为度,取出,晒干。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勿用雀儿苏,真似山茱萸,只是核八棱,不入药用。”“山茱萸核能滑精。”②陶弘景:“山茱萸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噉。既干,皮甚薄,当以合核为用尔。”

生药材鉴定:肉质果皮破裂皱缩,不完整或呈扁筒状,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新货表面为紫红色,陈久看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圆形宿萼痕迹。质柔润不易碎。无臭,味酸而涩苦。以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油润者佳。显微鉴定: 粉末:淡紫色。①果皮表皮细胞淡橙**。表面观多角形或稍延长,胞间层不清晰,直径16~27 μm,长至38μm,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表面有颗粒状角质增厚;断面观扁方形,壁薄或增厚,角质层厚6~8μm,且呈脊状伸入到径向壁。②石细胞存在于橙棕色中果皮组织中,卵圆形、圆三角形、类方形、纺锤形、长方形,直径16~70μm,长约至170μm,壁厚3~ 14μm,纹孔较密,孔沟明显,胞腔大,有的含淡棕色物。③草酸钙簇晶存在于中果皮,直径8~32μm。④纤维少数,细长或较粗短,通常集成束,长155~504μm,直径18~25μm,壁厚至8μm,木化,纹孔点状或人字形。此外,有菊糖、导管及内果皮细胞等。本品以干燥、无核、果肉厚、色红、柔润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山茱萸甙(cornin即马鞭草甙verbe-nalin)、皂甙、鞣质、熊果酸(ursolic acid)、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及维生素a。种子的脂肪油中有棕榈酸、油酸及亚油酸等。果实含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7-o-甲基莫罗忍冬甙(7-o-methylmorroniside)、当药甙(sweroside)及番木鳖甙(loganin)。此外,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酒石酸、苹果酸、没食子酸(gallic acid)、维生素a及约13%的皂甙。另报道含山茱萸鞣质 (cornustannins)1,2,3。近又分得双环烯醚萜甙化合物山茱萸新甙(cornuside)。果核含β- 谷甾醇、白桦脂酸、熊果酸、没食子酸甲酯、没食子酸等。种子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和熊果酸。

中药化学鉴定: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约1g,加乙醚回流脱脂2h,再用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 4h,提取液回收溶剂后,用氯仿-无水乙醇(1:1)混合溶剂溶解供点样。另取熊果酸对照品,用氯仿-无水乙醇(1:1)混合溶剂制成对照品溶液。将两溶液分别点样在同一硅胶g薄层反上,以环已烷-氯仿-醋酸乙酯(20:5:8)展开,晾干,喷10%硫酸乙醇试剂,110℃烘5min显色,供试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同位置,有相同紫红色斑点。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5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