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全面拥抱业绩牛-如何才能不浪费2021年的行情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5:16:14
字号:

开篇很朴实的说一个结论,如果说2020年的结构性牛市主要归因于疫情投放的流动性和全球大放水,那么在2021年的后疫情时代,如果想获得好的收益,爱知君认为仍要正本清源,回归业绩这个最终的"锚"。

牛年全面拥抱业绩牛-如何才能不浪费2021年的行情

经济“晴雨表”失灵的年代

退回到十年前,甚至更久,市场上充斥着一种观点。 经济虽然增长,但是股市可能一直不涨。股市不再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主要取决于流动性的水平。 事实有时候的确如此,11年到13年,16年到18年,经济(GDP)增长不错,但整体股市仍然承压,不断下跌,这段时间让很多老股民记忆深刻,只有投机式的搞一些小票,才可能撞大运式的取得超额收益, 因此这一模式在时间的洗礼下嵌入了很多老股民的基因深处,在去年的市场中将大家带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中,一败涂地。

这种股市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我们仍试图找到背后深层的主因,让我们能更好的判断未来形势。如果把A股比做一个上市公司, 在过去业绩增长时,不断走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估值水平的下降 。这主要还是源于对上市公司商业模式的担心,因为这些公司利润的增长推动力大都来自于低利率下的加杠杆套利。

举几个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乐视网,华夏幸福,三聚环保,这几个流星般闪耀的大牛股,哪个不是花式加杠杆玩的666的,乐视发明了“生态闭环”,华夏幸福建起了“园区新城”,三聚环保搞起“表外扩张”。但是,这类杠杆模式并不可持续,有没有核心盈利模式,结局也都不久验证了。

改革的阵痛也是真的痛

为改变这种虚胖的杠杆模式,政府一直在推进系统性改革,2013年来了一次金融去杠杆,2015年提出供给侧改革,17,18年又来了一次去杠杆,股市就在这个过程中此起彼伏,波澜不惊。但在之前的过程中为什么效果并没有明显反应到股市上来呢,没有形成全面的“业绩牛呢”?

究其原因,爱知君认为其实当年改的并不彻底,仍被GDP中心主义的目标所绑架。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多年GDP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背后是为了稳大局,保就业。因此为保GDP,不得不维持较高M2,要求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维持一定程度的 社会 融资总量。但由于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钱仍流向了地方平台,过剩产能,甚至早就该淘汰的一些“资本瘾君子”,即靠借新还旧续命的企业。 所以当年的去杠杆实际上是畏畏缩缩的,瞻前顾后的,一方面想重新切切蛋糕,但又害怕大家把整个桌子都掀翻了。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就业人口的减少,以及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等客观因素。我们对GDP的依赖度下降,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取消GDP增长指标。实际上这一大转变拿掉了去杠杆,市场化改革的“紧箍咒”,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当然,改革是痛苦的。虽然是阵痛,但阵痛也是真的痛。 在去杠杆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停止了大水漫灌,资金便成了稀缺品, 随之而来的是无风险利率和融资利率水平的阶段性提升。 这段时间的市场,充斥着各种以前想象不到的画面,记忆尤深的是高善文“放血动手术”的生动演讲,一时风光无两的东方园林创始人何巧女,跑到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办公室的号啕大哭的场景,以及一支支民企纾困基金的设立和退出。 但这些记忆,都慢慢成为 历史 。还有些记忆, 历史 都不会记得

供给侧改革的威力

如果不是疫情,流动性的释放,也许这一不可阻挡的 历史 进程会到来的更快一些。

传统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之后,该淘汰的落后产能淘汰了,该叫停的投资被按住了,融资扩张速度也下来了,利率水平也下来了。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较大提升,ROE水平,以及与成本更相关的ROIC水平,得到系统性的提升。这,是我们过去一年在资本市场中看到的现象,但背后是一轮轮去杠杆,一次次机构改革的成果,以及伴随的一场场阵痛。 但只有A股这些上市公司获得了有质量的高增长后,投资者才能获得正真的回报。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又会看到“经济晴雨表”的失灵,经济增速放缓了,但股市投资整体回报提高了,改革的推进,改变的是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上市公司模式的转变,以及投资者本身的质量和信心。 今年可能就是这一转变的真正元年。

正本清源,抓住投资的本质

最后根据这个逻辑,爱知君冒着打脸风险预测一下今年的市场走势,宏观层面上,我们很有可能复制印度2013年走势, 2013年印度通胀高企,流动性收紧,但由于企业的ROE兑现,普遍增高,导致股市依旧走强,创出新高。

微观个股层面,引用天风证券的观点,对于真正业绩爆发的成长股而言,其超额收益的核心,不在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利率、通胀、流动性),而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的景气度能否持续爆发。经过15年的数据回测,得出一个定量的结论,即扣非增速在30%以上的公司,未来一年股价有超额收益,但与买入估值的高低都没有太大关系。

作为一个A股投资者,投资其实是很难的,我们一定要理解在我们赚的是什么钱?在每个阶段,我们应该赚什么钱?是流动性溢价导致估值提升的钱,是业绩增长的钱,还是纯粹市场博傻的钱。在当今的市场中, 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抓住投资的本质,全面拥抱业绩的回归,把握景气度高的赛道,选择业绩兑现的个股,不要忽视改革积累的成果,不要浪费牛年的业绩牛。

有人清楚武汉天源环保的采购模式吗?

按照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年度报告需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编制完成。截至目前,A股环保上市公司2020年年报公布已经收官,一年一度业绩大比拼落下帷幕。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关于环保行业细分领域的分类,各机构尚未有统一定论,上述分类或许有所偏颇,标准设置也有可商榷之处,但我们试图通过这次统计来进一步了解环保行业。

2020年A股环保上市公司业绩如何?

年报是上市公司对过去一年经营状况及经营成果的书面报告,是公司向投资者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窗口。

报告期内,64家A股环保上市公司披露了2020年度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应收账款、每股现金分红、投资收益等重要信息,这份答卷能否让股东和投资者满意呢?

总体来看,64家A股环保上市公司2019年和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共计分别约为2086.68亿元和2197亿元,同比增长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共计分别约为151.19亿元和151亿元,同比减少0.19亿元。

除了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等业绩指标之外,资产负债率、经营性净现金流和应收账款,则是衡量一家环保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资产负债率排行榜中 (见表1) ,2020年64家A股环保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3.8%,与2019年相比有所下降。其中,天翔环境资产负债率最高,达98.53%;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ST科林和博天环境,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1.94%和88.76%;上海凯鑫资产负债率低至10.23%。

在经营性净现金流排行榜中 (见表2) ,2020年首创股份经营性净现金流为44.54亿元,可谓资金充裕,而东方园林经营性净现金流则为-7.46亿元,难掩其面临资金荒的困境。不过,整体来看,2020年64家A股环保上市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总额为322.99亿元,其中55家经营性净现金流为正。这一数据的变化反映出,环保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现金流

在应收账款排行榜中 (见表3) ,2020年64家A股环保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计为905.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1.27%。其中,东方园林应收账款最高,为85.4亿元;其次是碧水源,为73.66亿元;第三是中国天楹,为59.54亿元;联泰环保最低,为0.79亿元。

谁是营收“一哥”?谁又是“亏损王”?

在营业收入排行榜中 (见表4) ,中国天楹以218.67亿元夺得第一名,首创股份和盈峰环境分别以192.25亿元和143.32亿元夺得第二名和第三名,中国天楹连续两年跻身营业收入排行榜榜首。

64家A股环保上市公司中,营业收入超过百亿规模的公司有5家,分别为中国天楹、首创股份、盈峰环境、格林美和龙净环保,较2019年减少了两家,碧水源和启迪环境黯然离场;营业收入规模在50亿元(含)至100亿元(不含)的公司有6家,分别为碧水源、东方园林、启迪环境、高能环境、重庆水务和龙马环卫;营业收入规模在10亿元(含)至50亿元(不含)的公司有34家,不足10亿元的公司有19家。

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排行榜中 (见表5) ,排名却是另一番景象。重庆水务、首创股份和盈峰环境分别以17.73亿元、14.7亿元和13.86亿元夺得状元、榜眼和探花,而中国天楹以6.54亿元的成绩位于第8名。

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5家,除了前三名,还包括伟明环保和碧水源,分别是12.57亿元和11.4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不足10亿元的公司有48家,中创环保、*ST科林和天翔环境在2020年实现止损转盈,分别为0.21亿元、0.1亿元和0.54亿元。

2020年共有11家A股环保上市公司登上亏损榜,分别是启迪环境、东方园林、中环装备、巴安水务、博天环境、万邦达、清水源、雪浪环境、德创环保、津膜 科技 和*ST美尚,较2019年增加了5家。

其中,中环装备、博天环境、津膜 科技 3家公司继续亏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9亿元、-4.28亿元和-0.87亿元,启迪环境则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7亿元成为2020年A股环保上市公司的“亏损王”。

启迪环境解释称,2020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公司建造服务类收入持续下降;二是公司对部分在建项目风险进行了重新评判,依据合同的相关约定和财务测算计提减值及损失;三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公司会计政策的规定,根据测算后的预计信用损失率以及按照个别认定方式,公司对应收款项计提预期信用减值损失。

谁得了“第一”却不是实至名归?谁1年亏掉了4年赚的净利润总和?

说完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排名,我们再来看看同比增长率。如果说,营业收入代表公司的吸金能力,那么同比增长率则说明了公司的发展势头。

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排行榜前十名中 (见表6) ,从板块来看,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板块占据7席,水污染防治板块占据2席,环境修复板块占据1席。此外,监测与检测板块已经连续4年排名无缘前十。

从数量上来看,2020年共有23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负,其中巴安水务以-55.26%的成绩垫底。巴安水务解释称,由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公司项目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项目周期整体拉长,影响当期收入。

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排行榜前十名中 (见表7) ,从板块来看,大气污染防治板块占据4席,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板块占据2席,水污染防治板块占据2席,环境修复板块占据1席,监测与检测板块占据1席。

从公司来看,中环装备、聚光 科技 、蒙草生态分别以1350.93%、1128.82%和280.77%夺得前三名。然而,中环装备的第一名并不是实至名归,因为其2019年和2020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和-4.9亿元。可以看出,中环装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350.93%,只是得益于计算方式罢了。

从数量上来看,2020年共有24家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为负,其中德创环保以-2057.95%的成绩垫底。

德创环保解释称,一方面,国外在手订单执行进展受阻,国内环保工程项目延迟复工,导致公司整体销售额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根据诉讼进程并结合整体应收账款账龄及库龄等情况,公司对可能发生减值损失的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营收同比增长净利润却同比下降,谁只是表面业绩靓丽?

以东方园林为例,其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7.26亿元,同比增长7.2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2亿元,同比减少1048.38%。

0.73亿元和-4.92亿元,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着实让投资者大跌眼镜。东方园林给出的解释是,修正后的业绩数据与前次业绩快报的差异,主要是增加计提了较大金额减值损失。其中,增加计提信用减值损失约4.42亿元,增加计提合同资产减值损失0.36亿元。

此外,另有15家环保上市公司出现“双降”情况,即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同比下降,他们是上海洗霸、碧水源、龙净环保、上海凯鑫、东江环保、菲达环保、格林美、先河环保、远达环保、*ST美尚、清水源、启迪环境、万邦达、巴安水务和德创环保。

以上海洗霸为例,其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同比下降9.1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35亿元,同比下降14.16%。上海洗霸解释称,2020年度公司实际经营成果与年初预期计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除了受到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公司2018年底牵头承接的河钢产业升级全厂水处理中心EPC项目实施成本增加,以及中石化元坝气田采出污水处理项目结算价格调整,导致公司年度整体收入有所下降,加之部分项目主要成本增加较大,影响报告期内相关板块业务的利润水平和年度整体业绩。

(文章首发于《环境经济》2021年11期封面报道,作者:雷英杰)

主要就是原材料采购和分包服务采购两部分。原材料采购主要包括通用材料类(如膜、钢材)、设备类(如水泵、阀门)、电气控制类(如电气自控设备、仪表)等。分包服务采购主要是指天源环保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一般将非关键的环节进行分包。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4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