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耕地质量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2:50:48
字号: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耕地质量是什么

一般将耕地分为15个等级,1-4等是优等地,5-8等是高等地,9-12等是中等地,13-15等是低等地,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耕地通常可分为常用耕地和临时耕地,其中临时耕地指在常用耕地外,临时开垦且不能正常收获农作物的土地,我国西部耕地面积小,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耕地面积较大。

一、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1、耕地的等级

(1)耕地质量一共有15个等级,1等的耕地质量最好,而15等最差。

(2)耕地质量1-4等是优等地,5-8等是高等地,9-12等是中等地,低等地是13-15等。

2、耕地简介

(1)可用来种植农作物且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便是耕地,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西部耕地面积小。

(2)一般可将耕地分为常用耕地和临时耕地,常用耕地是指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而临时耕地指在常用耕地外,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不能正常收获的土地。

二、耕地质量是什么

1、耕地质量的含义

一般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和安全生产所需的土壤地力、土地环境质量就被称为耕地质量,目前耕地质量的下降正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隐患。

2、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

(1)因为不重视土地的用养结合,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小,吸附营养物质的能力低,在流水的作用下,营养物质便会流出耕地,造成地力下降,影响耕地质量。

(2)不合理的灌溉,易造成土壤盐渍化,从而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3)农药、化肥、污水、垃圾和一些未处理的畜禽粪尿等污染物质会污染土壤,使得耕地质量下降。

(4)在风力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一场大风便可能将大量的表层土壤吹走,导致土壤退化,降低耕地质量。

(5)酸雨面积过大,易造成耕地板结,降低质量。

(1)耕深及有无重耕或漏耕玉米标准化耕作措施都有对土壤作用深度的指标,如翻耕深度、播前耙地、开沟深度等。这些指标与玉米出苗、根系发育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是耕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检查深度可在作业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作业完成后,沿农田对角线逐点检查。

有无重耕和漏耕可以由作业机工作幅宽与实际作业幅宽求得。重耕会造成地面不平,且降低工效,增加能耗;漏耕则会使玉米出苗不齐、生长不匀,引起田间管理的各种障碍。生产中如果出现大面积耕作深度不够和漏耕,则需返工。(2)地面平整度地面平整度是指地块内不能有高包、洼坑、脊沟存在,否则会引起农田内水分再分配而导致一块田地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的显著差异。尤其对灌溉农区和盐碱土壤,平整度更是重要的质量指标。

土地平整度检查,必须从犁地作业开始把关,如正确开犁、耕深一致、没有重耕和漏耕等。辅助作业的平地效果只有在基本作业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见效。(3)碎土程度要求土壤碎散到一定程度,即绵而不细。理想的土壤团块大小应该是既没有比0.5~1.0毫米小的土块,也没有比5~6毫米大的土块。因为微细的土粒将堵塞孔隙,而大土块会影响种子与土粒紧密接触取得水分和阻碍幼苗出土。

土壤碎散程度,间接反映水分状况。在过湿或过干的情况下耕作是造成大土块的原因,出现这一情况,说明土壤水分已大量损失,所以检查碎土状况的同时要检查耕层墒情。检查碎土程度的质量,通常是以每平方米地面上出现某一直径的土块数为指标。同时也要检查在耕层内纵向分布的土块,这些土块的存在是造成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

在过干时耕作所造成的土块,只有等待降雨和灌溉后去消除它们,过湿时耕作所造成的土块,如耕后水分合适,应及时用表土耕作将土块破碎。

伏耕晒垡和秋耕冻土存在的土块,有利于耕层的熟化。因此,土块的多少和大小不作为检查的内容,这些土块经干湿和冻融作用,十分容易破碎。(4)疏松度过于紧实和过于疏松的土层均对玉米生长发育不利。检查疏松度一要抓住耕层有无中层板结,二要注意播前耕层是否过于松软。

由于土壤过湿或多次作业,耕层中容易形成中层板结,而地表观察不易发现。所以疏松度的检查不能观察土表状态,而要用土壤坚实度测定仪,检查全耕层中有无板结层存在。破除中层板结的较好办法是播前全面松耕以及玉米现行后及时中耕松土。

播种前耕层不能太松,太松不仅使种子与土粒接触不紧,而且使播种深度不匀,幼苗不齐,甚至引起幼苗期吊根受旱。播前或播后镇压可调节过松现象,一般是播前松土深度不超过播种深度为宜。(5)地头、地边的耕作情况机械化生产的单位,因农具起落、机车打弯,地边、地头的耕作质量常被忽视,所以玉米生长较差,影响平均单产。犁地、播种按起落线作业,并有精确的行走路线,才能改善和提高地头、地边的耕作质量和玉米生长状况。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3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