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市义安镇有哪些村?
打个D 不就完事了吗? 要不去车站找找
义安镇下辖村:
义安村 沙堡村 东大期村 西大期村
孙家寨村 刘家寨村 降家寨村 那村
席村 洪相村 北盐场村 南盐场村
田岳堡村 董村 霍村 孟村
孟村湾村 北辛武村 孟王堡村 北堡村
中堡村 南堡村 桑柳树村 乐善村
白家堡村 田李村 任家堡村 孔家堡村
中街村 礼世村 宋家圪塔村
你说的应该是“中堡村”
介休市义棠镇有哪些村介休市义棠镇的村子:
义棠村
东堡村
汪沟村
温家沟村
大安村
南村
北村
小宋曲村
西堡村
田村
旺村
白岸村
师屯南村
师屯北村
西刘屯村
万安村
段家巷村
利贞寨村
郭壁村
钦屯村
要里村
沙木墕村
白水村
北角头村
杏坡村
圪塔头村
沟南村
后庄村
枣湾村
冯家南庄村
义棠镇地处山西介休市西南,距市区10公里,南和灵石到交界,西北和孝义市相邻,总面积77.82平方公里。全镇30个行政村,总人口34000人。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0元。
经济发展
义棠镇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电力发达,交通便利,义棠镇是山西省百强乡镇之一,经济收入居全市之首,全镇有工业企业128个,形成规模的骨干企业有义棠煤业、大佛寺煤化公司、士碳素公司等10余家。2004年,义棠镇新上了大佛寺煤化公司的清洁型热回收焦炉、60万吨煤矿技改扩建、高纯纳米氧化铝、天力墙体等8个项目。
在全力推进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该镇将发展农业当作经济建设的“重头戏”。该镇党委、 *** 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荣当作了首要任务,从根本上支持、保护、发展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同时,坚持生态和经济相结合,农科专业队伍建设和大众化普及相结合,立足当地实际,确定“1126”工程,为该镇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该镇以创建集约型、规模化农村经济体系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进资金,动员广大群众先后在该镇南村建成了70多个养鸡场和可存栏520头的养猪小区。经过一系列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个农、林、副互动、互促的农业经济体系在义棠镇初具规模并逐步趋向成熟。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龙头。农业、工业统筹兼顾,共同发展,是该镇党委、 *** 一班人发展义棠经济的指导思想。在工业建设方面,该镇着力巩固并发展传统产业,积极引导和扶持新型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强镇之路。该镇党委、 *** 将当地的支柱产业——煤炭企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们按照整合资源、规范生产、严格管理、有序开发的要求,根据省、市安监部门的安排,对15座煤矿投入巨资,强化安全设施,筑起安全生产的“屏障”。优化生产设备,革新生产技术,为这一支柱产业的长足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提高经济效益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义棠镇党委、 *** 这样表态,也这样坚定不移的践行。昔日该镇污染严重的9个焦化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今新上马的40万吨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环保型新型建材也正在成为该镇的“品牌”产业。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第三小学四四年级28班王文“娟的成绩表
这个不急,会发下来的。如果你实在很捉急就查询一下官网看看有没有,或者问老师,或者打电话什么。打电话问是最快的办法!
想知道:晋中市 从介休火车站到介休市义安镇洪相村村民委员会怎么坐公交?下火车向西走百米即公交站,看牌上车即可
介休市宋古乡有哪些村赵家堡,李家堡。韩屯。花园。南桥头、上站、下站、三道河、宋古村、南张家庄、东段屯、西段屯洪善村、宋安村
急啊~哪个快递能到了晋中市介休村 义安镇 义安村啊 !发邮局啊!EMS经济快递!无盲区的,速度稍微慢一些!
山西省介休市义棠镇东堡村刘守福贪污案如果检察院受理了,构成犯罪的,法院会审理并且判决的,法院的判决是公开的。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的。
介休市义棠镇有几个村?都有哪几个?义棠 汪沟 大安 师屯北 师屯南 白岸 西刘屯 田村 温家沟
介休义安镇到榆社电厂距离驾车路线:全程约115.5公里
起点:义安镇
1.晋中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沿兴安路行驶30米,右转
2) 行驶460米,直行
3) 行驶380米,过左侧的义安新村,左后方转弯进入S223
4) 沿S223行驶3.7公里,右转
5) 行驶180米,直行进入S221
6) 沿S221行驶3.2公里,右转
7) 行驶2.4公里,朝平遥/太原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8) 沿匝道行驶82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
9) 沿京昆高速行驶4.7公里,朝汾阳/榆社/S66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平遥枢纽
2.沿平遥枢纽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和汾高速
3.沿和汾高速行驶80.7公里,朝榆社/太原/长治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榆社枢纽
4.沿榆社枢纽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二广高速
5.榆社县内驾车方案
1) 沿二广高速行驶12.1公里,在榆社南/云竹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680米,直行
3) 行驶270米,右转进入S102
4) 沿S102行驶640米,朝电厂方向,左后方转弯
5) 行驶1.6公里,左前方转弯
6) 行驶140米,左前方转弯
7) 行驶90米,右转
8) 行驶620米,调头
9) 行驶40米,到达终点
终点:榆社电厂
塘边村系安福县洲湖镇四大古村之首。历史悠久,地域开阔,环境优美,人才辈出,谱载“世传诗书理学、代有仕官科名,奕_贵显,盖乡邑之望族也”。唐末开基以来,族人蕃衍,耕、读、商三业并举,有“塘边老表一把伞,走到外地当老板”流传至今。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该村的重点传统建筑以组合形式进行了登记,九十年代京九铁路沿线旅游资源普查时,因外地学者和专家对其村落建筑格局表示出震憾而被媒体关注以来,江西省文物普查、全国“三普”等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和推介。2002年5处建筑群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该村被公布为江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鉴于该村现有条件,我们拟申报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将具体内容呈报如下:
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
塘边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洲湖镇南端。处东径114029′15_、北纬27007′15_中心点上。属江西中部偏西地带。村落距洲湖墟镇7公里,距安福县城36公里。境内有竹洋公路、安永公路连接并途径村口。北距村口一公里有陈水河汇入赣江,南有扶椅山、东坑、西坑、横龙山等连绵山岗,西与洋门乡交界,东与汶源村毗邻。南向众山脉为罗霄山脉的余脉,联结井冈山和武功山。
塘边村主要分东边、西边两个大自然村,共600余户,
3000多人口。村内辖林地万亩,耕地四千亩,总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部还筑有南山、跃进两座小型水库,从无干旱或洪涝之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发展多种经营。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两个养猪场和一个水面养鱼的大型养殖场;发展了壹佰多亩的果业基地及立体养鸡场一个;拥有固定的吉安知名品牌“塘边梨瓜”基地300亩;新开发了100多亩的烤烟生产基地。
二、历史沿革及空间分布
据该村《刘氏族谱》记载,刘邦后裔长沙定王刘发之裔孙系唐乾符年间(公元875-879年)的五处士之一,字伯道,避黄巢乱专居茨溪汤村,其长子刘琼不受后唐爵而从楚王马殷,马殷有军功,得赐田万亩于衡湘间。其次子刘_,名刘景洪,仕中书舍人,于乾佑末(923-936)因致政而徙安成邑南塘边。后隐居不仕,始为塘边一世祖,赠尚书令,至今有千余年。一世祖有子五,继文、_文、缉文、显文、绍文,其二世继文官为殿直都虞侯,赠尚书令;其三世刘素为布衣理学,赠尚书令;刘粹于熙宁乙卯科解试而累官至秘书郎;其四世刘沆,天圣庚午进士,累官至尚书令,追封楚国公、谥文安、赠太师、充国公;其五世刘瑗于熙宁壬子科乡举;刘谨于皇_癸巳进士、累官至天章阁待制;刘_官至光禄大夫等。南宋晚期有刘梦才、刘祥翁、刘应时、刘应凤等考中进士。明天启年间,自刘垂宝进士及第后,仕路再度大开,明清两代先后有20多人考中进士及举人,直至廿六世清末仍代有致仕之人。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富商子弟通过捐银而换得“大夫”“司马”等爵位。
至南宋期间,塘边已分东西两边,其规模已非一般村族可比。元代该村建统宗祠即(塘边刘氏大宗祠),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统宗祠联曰“统系传唐宋以来,世种福田,藜光映诗书千百年,子孙承统;宗支分东西而去,各卜胜地,流派衍吴楚亿万代,江汉朝宗”。统宗祠在解放后拆除改建成现在的塘边小学,其青砖上戳印“成吉思汗”铭文。统宗堂下分东五房、西五房。东五房于明初建“奎光堂”(东边总堂)至清代又派分“思本堂”、“积厚堂”、“赦封堂”、“敦本堂”、“四爱堂”;西五房同期建“五房祠”,统辖陆续分支的“爱启堂”、“仁礼堂”、“清振堂”、“滋德堂”、“致美堂”、“继美堂”、“启佑堂”、“裕庆堂”、“明德堂”等。
塘边村刘氏远祖为帝王,开基祖为世袭名门之后,后裔繁昌,多取功名而为官宦,由此奠定了地方豪族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地位。除此之外,为了振兴家业,他们把“无商不富”的理念较早灌输于族人心中,孜孜以求富贵绵长。早在南宋时期,塘边财主绅士不乏其人,十四世的刘士信,人称“刘百万”,家藏租米万担、金银数千斤。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活跃,为塘边人经商提供发酵的机会。塘边村刘氏族人相互支持,在吉安、赣州、袁州、长沙、武汉等开的商号店铺可以连成一条街。至清雍正年间,塘边人商号达40多家,从业人数数百之众,遍及湘、鄂、桂等邻省并远涉大西南以至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清咸丰同治时期,刘致美、刘继美兄弟可以在两个月内召集千名工匠、万名劳工同时建成“八幢屋”和“大夫第”两个民居群落。相传,主人对应聘的木工把师只问一句话,“盖好这些房,预计擦刨子的茶油要多少斤?”众说纷纭,最后一名从浙江过来的木匠师说“大概要百斤左右”而被主人聘为木工把师,完工时,实际费擦创子的茶油达86斤,时称“江右无其右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塘边地名,取之于塘。唐末立基以来,塘边村落内外开筑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水塘,大者面积达百亩以上,小者仅几十平方米。村口有塘,村外有塘,村内建筑面塘、环塘。人在塘边走,鱼在塘中游,风平水静时村落屋宇、翠樟古柏、天光云影倒映水中,美似图画。正如马廊石柱联:“池临户外观鱼变,柏绕_前引凤飞。”塘边虽不居江淮水域,却有江南水景。这些超出其它村落数倍的水塘,不仅仅为生活用水而设,应是对传统风水和民俗的一种追求。“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风水。“水为动”、“水为财”、“面水为吉”等等,通过有意识的环境改造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除了水塘之外,塘边村的东面建有“雨花庵”,西面建有“紫霞坛”,南面建有书院,而村落东南和中心地带则分别筑有一条长300米、宽2米、长60米、宽3米的土堤,堤上植柏树。两条土堤犹如两条长龙,呈南北向正对前方的陈水河。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两条土堤又成了塘边东边和西边两个大自然村的右护靠。村界四周古樟环绕,似一排排武士守护。俯看塘边的西边自然村,建筑环塘而成珠形,文人比之“云罩明珠”村民说“有龙有珠”、“珠大引龙”;而东西两边整体联系起来则成一个“S”金钩形,令人品味万千。
三、建筑规模及价值特色
东边现存以“奎光堂”宗祠为代表及分布在左、右、后共5排计49栋含书舍、庙祠为一体的民居群组合,占地面积4000_。
“奎光堂”:为明代三进重檐砖木结构建筑,面阔14.33米,进深42.34米。前门悬“世科甲第”牌匾,“中式乙丑科进士刘垂宝立、天启五年孟夏月吉旦”。中堂木柱对联“耕庐书台气节、金马玉堂文章”,左右书“忠节、孝义”大字,气势磅礴。厅廊有透雕花窗,户对为石雕鹿,门当刻“乾坤”、“禄位”,前廊檐彩绘人物山水壁画,保存较完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思本堂:清晚期二进砖木结构,面阔15.1米,进深38.5米,圆形石柱础,地面铺青砖,青石板天井,二进中堂设圆弧形门,左书“忠笃”,右书“信教”,正厅高悬“望重达尊”牌匾、“诰封奉直大夫敬庄宗严兄大人七秋寿辰,同治五年岁在丙寅仲春吉旦”、“赐进士、翰林院修撰前山东学政宗弟严锋顿首拜庆”。
敬庄公书舍:清晚期院舍结合的砖木结构,面阔12.4米,进深11.45米,门楣嵌石刻“敬庄公书舍”,内壁刻“荷天之宠”,正厅左右木屏板圆雕“太公钓鱼,槐树论经”人物故事,内藏弧形木刻板,“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考绩报循良之最甲,奖臣劳推恩口积累口口同治七年四月初八日”。
大夫第:清代早期院舍结合式砖木结构,面阔10.45米,进深16.9米。前厅饰八卦造型藻井,石门框,青砖墁地。院门正对鱼塘,前院设有木骑楼,雕刻华丽。
分布在“奎光堂”周边的49栋民居,共分5排,以巷道相隔,虽建筑时代逾百余年,但风格一致,整齐划一,灰砖青瓦,墙垛高翘,气势非凡。
西边传统建筑组合群落多,建筑式样规整,装饰手法统一,规模和气势更趋恢宏。现完整保存的有“滋德堂”(文明坊)建筑群、“致美堂”(八栋屋)建筑群、“大夫第”(继美堂)建筑群、上山“锡极堂”建筑群。
“滋德堂”祠前为砖石质坊门,名“文明坊”,共三进,清中期砖木结构,座北朝南。石柱联曰“文峰耸翠文人起、明镜呈辉明德馨”。以它为中心,东侧的老马廊、新马廊为一群,共有22栋厅廊的民居群组合,占地面积3720平方米。西侧七栋屋为一组合,占地面积1344平方米。后段9栋为一组合。占地2860平方米。
马廊式建筑为正屋前设廊厅。厅两边设耳房,系门子、更夫、仆从住所之室。外人入内先从马廊口下马,待下人引见进入主室。马廊虽比主屋低矮,但同样雕梁画栋,装饰精美。新马廊采用青石质四立柱,柱础阴雕花卉图案,柱刻联曰“池临户外观鱼变,柏绕_前引凤飞”、“门第更新培世泽、规模由旧仿前_。”老马廊采用木立柱,装饰稍简。整个文明坊大群落组合内的主屋均格调统一,网状布局。即使因时代早晚和财力厚薄产生的差异,也只是在内部雕刻装饰和家具上略有表现。
致美堂与八栋屋为清中晚期同期建筑。宗祠规模宏大,大木立柱,前后厅藻井。民居巷道通阶沿铺青石板,中为鹅卵石,从正面院内进去两侧是廊房。廊设木吊楼,雕饰如闺阁,吊楼隔巷道与正房相对,正房后有杂舍。正房4列,每列分前后两栋,皆以巷道为隔,前院均铺青石板条,民居厅堂设木雕隔_,堂上描金百禽图,部分对联也用金粉直写在立柱之上,十分耀眼夺目。院门关闭后屋内自成一统。整个组合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大夫第(继美堂)与民居组合:大夫第长34米,宽14米,高12米,占地面积476平方米,清中期砖木石结构。前开三门,正门额嵌石碑,横镌“大夫第”楷体大字,遒劲雄健。其上嵌三件长方形石刻,雕戏曲人物故事。门两侧石刻对联,联曰“继序迪前光境地宽洪绳祖武,美彰成后嗣_闳高大起人文”。堂内为大木梁架式构造,石柱础为八角形,每面分别雕刻瑞兽、花卉及文房四宝。厅设八角形藻井。大夫第前墙右侧连线建一排碾磨加工房及厕所,以便利族人聚会所需。前墙左侧隔巷道并列同堂民居建筑2排,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民居院子设偏门,院内设木骑楼,以木雕装饰为主,内容丰富,构思精巧。
上山锡极堂及民居群:锡极堂为清中期三进宗祠建筑,地势高,前廊设矮木栅门,门口立一旗杆石,石面阴刻“乾隆甲子科举人”。内部结构颇为庄重,入堂有衙门之势的感受。左侧连接一间“福神祠”,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13栋民居均分布在宗祠后,使外人不得不“欲进屋室,先仰宗堂”,这种布局在塘边又为特例。
塘边民居群时代特征明显,横纵排列规整,构成“棋盘形”。山墙高耸,势如羝角,墙体一律磨沿对缝,平整光洁。大院套小院,院中有院,居家有院,居族有院。巷道皆以鹅卵石或青砖砌成,人走其上,脚步回响声可传至屋内,巷道_折围绕,夜间生人进入,如无人领路,实难走出古村落。
塘边古民居群具有鲜明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聚落式建筑格局。东边“奎光堂”是明代建筑,其民居从明晚至清代各期均有。文明坊两侧是清代前期建筑,它集中居住着刘宾西的后裔。“八栋屋”和“大夫第”系清中晚期建筑,分别集中居住刘致美、刘继美的后裔。这些古建筑都是宗祠与民居连成一体,形成一个个封闭式的群体。
现存塘边民居群具备浓郁的明代晚期至清代前中后期江右农村名门望族民居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群布局井然有序,规整合理,气宇轩昂。每个群体内都设有马廊、廊房、厅房、杂舍、边宅。它们之间以巷道相隔,通风采光很便利,既安全又舒适。厅房内以木构为主,有藻井、屏风、围栏等木装饰,廊房有的设木骑楼,重要的建筑嵌有石刻门额和石门框、石柱。装饰手法以雕镂为主,既有减地雕、凸雕、线雕、圆雕,也有镂雕、透雕、堆塑、贴图、鎏金。部份直接用金粉描物、绘图、书联。装饰内容大部分为亭台楼阁、圣贤典故、戏曲故事和花卉虫鸟,特别是“八幢屋”上厅屏板满布黄金百禽瑞兽图案,寓含“爵禄封侯”、“福禄寿喜”、“四季平安”、“松鹤长青”、“四友八宝”等吉祥喜庆意韵。
整个塘边民居群堪比清代南方乡村民居博物馆。其早期建筑及饰件稍简陋,晚期装饰及布局用料讲究,纹饰繁缛,工艺精湛。室冈摆设古扑文雅,户户堂牌镜屏、香炉供桌、灯台烛柱、扶椅茶桌古色古香,一应俱全。各类楹联、匾文、绘画内涵丰富,或戒律行为、或激励后辈、或宣扬祖德,充满着人生哲理。这些题刻和书法大多出自显贵或名家手笔,充分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生活用具也质量上乘,除木竹器外,金、银、铜、锡制品应有尽有,它们在堂内漆光的映照下依然光亮如新。其中尤以“大夫第”和“八幢屋”更显流光溢彩。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路径塘边,稍作停留观察后认为“这是我国古民居八大风格之一的民居群落,国内罕见”。1996年著名历史学家、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周銮书教授偕同国家和省文物局的专家在此实地考察,认定此处民居为“群落式结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为我国南方独树一帜的古民居,在国内沿属首例发现。”北京大学一位教授也曾对此作了“塘边村群落式民居体现了地方性、家族性和民俗性特色,很有研究价值”的评价。2006年厦门大学教授、福建围屋研究专家在塘边考察时指出“塘边民居群是族人安居待遇绝对平等的典型体现”,与福建及赣南围屋“形式不同,功能一致”。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何安娜女士与安福文博人员在塘边考察时盛赞其为“中国江南陆地贵族建筑的缩影”。近年来,众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慕名造访、参观、考察,南昌大学、中南林学院等教授也纷纷称赞塘边为“特色鲜明的南方民间建筑标本”。随着乡村游的兴起,塘边村每年接待观众2万余人次,影响进一步扩大。
四、民族风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福在春秋时地跨吴楚,吴楚文化的交流、渗透、演绎形成了较固定的民俗文化特色,其中“重祀兴巫”表现形式和流传时代尤为长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由生产祭祀、宗教节日、传统民族节日三者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民俗也因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传承关系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和鲜明的个性。
塘边村除保留了南方汉民族一般传统节日庆典和区域文化现象以外,还具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一般性节日庆典有:春节、拜年、正月十五龙灯会、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水稻收割前的吃新节、端午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中秋祭月烧塔、冬至祭墓、过小年等。
特色民俗为“表嫂茶”:表嫂茶要从元宵节开始喝到春播时节才结束。喝表嫂茶以自然村为单位,从村头第一家开始,每天喝一家,一直喝到村尾最后一家“洗碗茶”。请茶的主妇会上门至各家邀请之后带回从各家收拢的茶盅。喝茶时,女主人要用自制的上等土茶或者珍藏的好茶叶。茶杯中除了茶叶,还放上炒豆子、盐姜、胡萝卜与开水一起冲泡,每只茶杯还放一根5寸的竹签,便于表嫂们扒茶点。主人用大铜壶烧开水,一遍一遍轮翻筛在杯里。这种将各种土特产品混合的茶水颜色泛黄,闻起来香味扑鼻,喝起来咸津津,冲劲十足。
喝茶时除了聊天,兴致高时还会亮起嗓子唱山歌,其他人则会敲着茶杯盖伴奏。唱的歌名大多是本地的《采茶歌》、《三碗茶》、《筛碗浓茶郎俚喝》。“一碗子茶呀,喷喷地香哎!黄条萝卜豆子姜,越吃越有味呀!哥呀妹呀!越吃越有味!二碗子茶呀,满冬冬哎!端给我的好老公,不惹蝶来不招蜂呀!哥呀妹呀!浓茶喝了心里明呀!三碗子茶呀,喷喷地香哎!新年办茶喜洋洋,姐妹们都来尝呀!哥呀妹呀!大家都来尝呀!”
2002年,安福县业余作者刘朴风作曲,刘路编导,县幼儿园老师表演,以塘边“表嫂茶”为原型创作了一台舞蹈《南乡女》参加江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一举获得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表嫂茶》又被江西省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塘边村附近有奎光堂、洲湖红五军战斗旧址群、斗魁公祠、王母仙宫、槎源刘氏祠(刘怡卿书舍)、王炎午墓等旅游景点,有安福火腿、陈山红心杉、青椒鸭舌、安福冬笋、安福古黑陶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