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夏大豆灌溉时期和数量如何?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2:11:17
字号:

(1)播前灌溉:夏大豆萌动出苗时期,在黄淮区正值旱季,土壤墒情较差,最好是先灌溉造墒,然后播种或遇雨抢种,以达到足墒播种,一播全苗。灌溉可于麦收前或麦收后进行。最好是畦灌或沟灌,不可大水漫灌。做到土地平整,受水均匀,防止漏灌,灌水过深和水分流失等。灌溉后,应及时耙地保墒,立即播种。麦收前灌溉的地块,麦收后必须立即耙地保墒,抢时播种。

黄淮海夏大豆灌溉时期和数量如何?

(2)慎浇蒙头水:大豆播种后出苗前遇干旱浇否蒙头水,要慎重。因为浇后的土壤板结,会导致子叶出土的阻力,影响出苗。如播种时底墒差,播后又遇高温,不浇水,大豆子叶接近地表但难以出土,浇蒙头水后,对部分因板结出苗困难的地块要小心地破除板结,不要伤害子叶。因种种原因未掌握好土壤墒情而播种入土,或地块内墒情不均匀,种子不能吸水膨胀,或吸水膨胀不能继续萌发,或开始萌发遇旱不能继续萌发出苗,浇蒙头水后必须破除板结以帮助出苗。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播种前土壤干旱为赶农时应采用浇底墒水的办法解决干旱问题,不可播种后浇蒙头水解决干旱问题,这既不安全又费工。

(3)苗期灌溉:幼苗期蒸发量大,必须做好保墒工作。足墒播种的地块,通过中耕保墒,切断夏大豆与地面平行生长的侧根,促期深扎,以便利用较深层的土壤水分。苗期土壤含水量少些,能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后期倒伏,起蹲苗的作用,除非过于干旱或苗弱,一般不必浇水。此期土壤水分过多,根系生长不良,地上部脆弱、节间长,不抗倒伏。黄淮夏大豆区为防治孢囊线虫危害,除合理轮作外,应及时灌溉,控制线虫,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4)分枝期灌溉:分枝期根系生长快,地上部营养体生长逐渐增长。应根据苗情,决定是否灌溉。此期受旱,豆苗瘦弱。此后外界条件虽好,群体生育也将受到影响,降低产量。若豆苗生育健壮,虽轻度受旱,以后尚可补救。总之,既要促进豆苗健壮生长,又不要给予过多水分,当土壤田间持水量降至70%以下时,宜灌小水。

(5)花荚期灌溉:开花结荚期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进,生长速度快,干物质积累量多,需要水分多,并且这时光照强,温度高,水分不足,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群体大的地块。当土壤水分降至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下时,必须及时灌溉。

(6)鼓粒期灌溉:鼓粒前期营养生长停止,生殖生长旺盛进行,根瘤菌还强烈的与籽粒争夺光合产物,再加温度较高,对缺水反应更加敏感。为了保证光合作用旺盛进行,土壤水分降至田间持水量的80%(鼓粒前期)和70%(鼓粒后期)以下时,必须及时灌溉。鼓粒后期气温下降,耗水减少,宜逐步减少土壤含水量,但田间持水量不应低于65%。

(7)成熟期灌溉:此期若不十分干旱,则不需要灌溉,若光强、温度高、土壤水分不足,应及时灌溉,以保证大豆正常落黄和成熟。

夏大豆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反应有所不同。夏大豆播种期处于旱季,土壤水分不足是种子萌动的限制因素,因此足墒早播极其重要。

大豆幼苗期比较怕涝。苗期土壤水分过多,茎部节间伸长,幼苗黄弱,产量不高。受旱也不利于夏大豆生育。足墒播种的地块,一般苗期不需灌溉。根据根系生长的特点,中耕保墒切断与地面平行横向生长的根系,促其下扎,以利于更好地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

分枝期,夏大豆根系生长迅速,已形成较强大的根系,地上部相应较小,比较耐旱。

从初花开始,营养体生长迅速,结荚后期或鼓粒初期达到高峰;同时,生殖生长也逐步加快,干物质累积猛增。开花结荚时期,是夏大豆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开花期遇旱,不实花数增加。终花和结荚期遇旱,单株荚数和粒数减少,直接影响产量。

鼓粒初期,营养生长接近停止,逐渐转入生殖生长旺盛阶段。鼓粒初期植株需水最为迫切,之后逐渐缓慢减少,但对水分的反应更加敏感。鼓粒前期遇旱,影响每荚粒数和粒重;鼓粒中后期遇旱,主要是影响粒重。

成熟时期较短,天气逐渐变凉,耗水逐渐减少,夏大豆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也在逐渐降低。

总之,自初花开始至鼓粒中期(约50天左右)是夏大豆需水量最多、最关键时期。开花结荚时期,温度较高,需水较多,故有“大豆结荚,捞鱼摸虾”之农谚。从种子萌动到出苗期对土壤水分要求也较高,且正值旱季,土壤水分往往难于满足夏大豆生育的要求。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26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