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和粮食种植面积是多少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2:02:37
字号:

2008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同比增加106万公顷

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和粮食种植面积是多少

国家统计局发布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粮食种植面积10670万公顷,较上年增加106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76万公顷,减少1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71万公顷,增加139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3万公顷,增加13万公顷。

来源:国粮网 时间:2009-2-26 16:31:00 我国现有15000万-20000万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倍。详见下文: 我国粮食储备远高于粮食安全警戒线中国网 china.com.cn时间: 2009-05-24——专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本刊记者 刘梦羽2009年初,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长期从事农业问题研究的尹成杰,出版了新著《粮安天下》。这部研究粮食问题的著作,内涵丰富,分析深刻,材料翔实。在其开篇,作者就提出了一些备受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问题——为什么粮食海啸袭到中国却黯然消退?中国手中之粮来自哪里?为了进一步解答这些问题,也为了探求中国粮食储备对粮食安全的意义,本刊记者对尹成杰进行了专访。中国报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问题尤为重要。在全球粮食危机的时候,有人表示过担忧,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尹成杰:这种担忧可以理解。我们拥有世界20%左右的人口,但只有世界9%左右的耕地。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应该看到,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依赖粮食进口,决不能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正因为如此,我国长期坚持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方针,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切实提高粮食有效保障能力。2008年,粮食在连续4年增产的基础上,又赢得一个特大丰收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在粮食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做到手中有粮、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稳定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因此,与全球粮食危机的暴风骤雨和国际粮食市场吃紧相比,中国显得从容许多,中国粮食供求平衡。这种从容背后是一种底气,中国拥有10000多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储备远远高于粮食安全警戒线。可以说,中国手中有粮,供给充裕;中国政府手里有粮,应对从容;中国人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中国报道:是否可以说中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在于“手中有粮”?这主要来源于哪里?尹成杰:可以这么说。粮食生产及其产量是一个政策制度、生产者行为、资源供给和气候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和产物。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述就是,手中有粮=耕地淡水资源+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国家储备+农户存粮。“手中之粮”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方针,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保证;二是强农惠农的农业和农村政策,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及一系列扶持粮食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带来粮食丰产增收;四是健全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五是农村传统的农户储粮。我国在粮食生产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手中有粮、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途径和方法。中国报道:您提到的以上五个方面,两个都涉及粮食库存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粮食库存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尹成杰:实际上,粮食危机的实质是供给与价格问题,粮食库存对这两个方面都有影响。从全球来看,当前世界粮食库存量和消费量的比值下降,粮食库存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降低。因为一些国家出现了粮食的年消费量超过同期的粮食生产量,造成粮食供求紧张,为了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不得不动用国家粮食储备。目前,世界粮食库存量经过8年的持续下降后,2007年降至4亿吨左右,这是近5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是引起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发世界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2008年世界粮食库存有所增加,但全球粮食供求趋紧、一些国家缺粮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次世界粮食危机反映出世界粮食生产、储备及相关能力建设上的问题。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疑虑粮食库存与消费比18%的安全线对维护粮食安全的可靠性。对于日益刚性增长的粮食需求来说,无论粮食生产发展到哪一个阶段性水平,都必须有相应的粮食储备。各国应从国情出发,深入研究粮食储备政策和措施,建立科学、安全、可靠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国报道:中国的粮食库存在一个什么水平上是安全的?尹成杰:近些年来,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大大高于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国家储备粮库储备达到较高水平,粮食库销比达到35%左右。我国现有15000万-20000万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倍。尽管2007年国家为满足市场粮食需求、稳定市场粮食价格,加大政策性粮食销售力度,适时在粮食批发市场投放国家储备粮,使得国家粮食库存略有下降,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完全可以保证市场供应。中国报道:您在《粮安天下》一书曾多次提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储备格局”。您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国特色”?尹成杰: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人口众多,城市人口规模大,乡村人口多而分散,粮食需求具有放大效应,粮食供给保障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基于这样的国情和粮情,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手中有粮,始终把手中有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条件,坚持做到以产供需、以储保缺、以丰补歉。从防范特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出发,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粮食生产体系、储备体系、供给体系,形成并保持自有的、有效的粮食供给和保障能力。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国有库、库有备;市有集、集有粮;户有仓、仓有米”的粮食储备流通格局。中国报道:我国粮食储备的历史悠久,目前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尹成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家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建立粮食风险基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储备。中央粮食储备垂直体系进一步健全,储备制度不断完善。国家不断增加投入,新建了一批粮食储备库。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各地都建立了地方粮食储备。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级、地县级三级储备体系。2000年1月,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从体制上保证了中央储备粮管得住、调得动、用得上,提高了储备量的调控效率。除此之外,我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粮食仓储技术不断创新,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高。中国报道:您曾引用数据说,我国有60%的粮食储藏在农户家中。为什么历次全国粮食清仓查库行动主要侧重国有粮食企业?尹成杰:我国一直倡导“藏粮于民”。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农村几乎家家储粮,根据调查,大约占我国粮食储备的60%。可以说,这一部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由于农村农户有足够的存粮,所以当市场粮食紧张、粮价上涨时,农民一般不会去抢购粮食;当粮食丰收市场充裕时,农民除了正常售粮外,不会大量抛售粮食。这对稳定我国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粮食出现紧张的时候,农民消费一般可以通过自己储备或少部分国家储备解决,而城镇居民消费主要依靠国家储备粮。因此,国家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历次检查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国有粮食企业。中国报道: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对于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储备机制来说,客观上是否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尹成杰:国家粮食储备体系,是各级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主要手段和物质基础,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当前看,还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提高应对国内外粮食市场变化的能力,更大地发挥储备粮在宏观调控中的效率和作用,进一步理顺储备体制关系,建立完善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协调机制,加强地方监管,提高储备粮食质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贯彻实施,将为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奠定坚实基础。简介:尹成杰,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吉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长期从事农业农村经济政策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

1、战国前期的粮食亩产 有关战国前期粮食亩产的典型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条:(1)《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这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

亩,岁收一石半。”这是指亩产粟1.5石。(2)《管子·轻重甲》说:“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这是说亩产粟0.2

锺,1锺等于10釜,1釜也就是1石。因此,0.2锺也就是亩产粟2石。(3)《管子·轻重乙》河:“河淤诸侯,亩锺之国也”。这就是说,经过淤

灌的肥沃土壤,产量较高,亩产1锺,即亩产10石。五倍于《管子·轻重甲》之数。(4)《史记·河渠书》说:“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

河西。”漳水溉邺后,亩产多少?《论衡·率性篇》说:“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则亩收一锺。”亩产1锺,也是10石。

(5)《史记·河渠书》说:秦开郑国渠,“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也是亩产10石。上述五条材料中的前两条,说的是一般情况

,所谓“百亩”,是方百步为亩的周亩。战国时1周亩折合今市亩为0.328市亩。班固所说的“石”,应当是汉大石,1石合0.333市石,折成今量

,1市亩产粟1.524市石,1市石粟重135市斤,即当时亩产粟205.8市斤。一家“百亩”,合今市亩32.8 亩,则一家总收获的原粮相当于今市斤6

750斤。五条材料中的后三条,指的都是灌溉或淤灌之田,其产量相当于一般田的五倍,这是特例,不能把它们视为常规产量。但是,它说明战

国时期已经有了亩产10石的高产田。2、战国后期的粮食亩产战国后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耕作技术的提高和水利

事业的发展,粮食亩产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其主要依据是:(1)《孟子·万章下》说:“一夫百亩,百为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

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礼记·王制》说:“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两者的廉

洁一致。吴慧认为,如果按“中食七人”,除了两上劳动力食60石以外,还有210小石可供7人食用。也就是说,一个农户有两个劳动力,种田

100亩,共产粟270小石,平均亩产2.7小石,高于李悝的亩产2.5小石。(2)《管子·揆度》说:“上农挟五,中农挟四,下农挟三。”也就是

说,一个农夫生产的粮食,除了自己食用外,还可供应5人、4人或3人食用。吴慧认为,取其中数,按“中农挟四”计算,每人年食粟30石(《

管子·禁藏》中有“食民有率,率三十为而足于卒岁”之说),5人年食粟150石,一个劳动力耕田50 亩,亩产粟3石。从亩产2.5石至2.7石再到

3石,显然亩产逐步提高了。(3)《管子·山至数》中有“人家受食十亩”之说,也就是说,每人每年要吃10亩地产的粮食,每人年食粟30石,

仍然是亩产3石。(4)《吕氏春秋·上农》中有“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的说法。“一人”

指一家农户的家长,“治之”指家长率领全家经营100亩田,“十人食之”指可供10人食用。100亩田提供300石粮食,才够10人食用,由此可知

其亩产仍然是3石。战国后期亩产粟3小石,合今量亩产247市斤。一家100亩,合今市亩32.8市亩,共收粟8 100市斤。吴慧还指出:战国时代是

“菽粟”并提的时代,因此,在计算产量时,还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菽”的比例。据《汜胜之书》说:古时(应指战国时期)“种大豆,率人

五亩”,五口之家种大豆25亩,占25%。假定大豆亩产为粟亩产的一半,即一石半,折合今市制为亩产123.5斤。与粟加权平均(75%×3小石+25%

小石=2.625小石),折合今市制为亩产216斤。

汉代的粮食亩产

汉代的粮食亩产,有两类典型材料:一是一般亩产,一是特殊高产。1、一般亩产 汉代有关一般亩产的典型材料,主要有以下几条:(1)荀悦

《前汉纪·文帝二年》载有晁错复说上之言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100亩

产粟 300石,亩产粟3石。汉代的小亩比战国时期的周亩略小,合今市亩0.228亩,折合今量就是亩产粟281市斤,高于战国后期的247市斤,比战

国前期的亩产205.8市斤就更高了。(2)《汉书·食货志》载晁错的话:“今夫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

收,不过百石。”吴慧认为,晁错所说的石乃是大石,并且认为这个石指的是“米”,而不是原粮。荀悦所说的3小石粟,合大石粟为1.8石,折

米打六折为1.08大石,也就是为米约一石。有的研究者认为,晁错所说“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乃是“不过三百石”之误。这样也可和荀悦“

三百石”之说相契合。我们也把此说列在这里,备考。(3)《管子·治国》说:“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种

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常山”,即“恒山”,系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用的。因此,可视此材料为汉代的亩产资料。吴慧

认为,这里所说的“石”指的是汉代的大石,“二石”粟合小石3.333石,比荀悦所说的3 石,又有提高。这里所说的亩产,是“四种而五获”

,即复种的产量。(4)《淮南子·主术训》说:“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四十石。”战国前期一家两个劳动力

能耕100亩,一个劳动力平均耕50 亩,合今市亩15亩左右。其中可能包括部分田是用牛犁耕作的,用人力耕作,可能达不到15亩。所以这里说“

不过十亩”。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亩和石,指的是大亩和大石。大亩10亩,中等条件下年产40石,亩产4石。一大石谷合小石谷为2.77石。这

是南方稻谷的亩产。(5)仲长统在《昌言·损益》中说:“今通肥硗之率,十稼穑之人,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东汉时期,也

是亩产3石粟,同西汉的产量水平相近。这个产量水平是“通肥硗之率”,也就是肥瘠平均计算的结果。上面所列五条材料说明:(1)亩产3石

粟,是汉代文献公认的;(2)考虑到复种的因素,亩产 3.33石的产量也是有的;(3)南方耕作粗放,水稻亩产在2.77石,也是合理的。2、特

殊高产汉代,除了一般亩产以外,还有水利灌溉田和“代田”,特别是“区田”的特殊高产,现将有关材料述之如下:(1)《史记·河渠书》

载河东守潘系之言:“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需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

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这就是说,灌溉田的平均亩产是4石。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亩是小亩,石是大石。折合小石亩产为6.666石,其亩产为

一般田亩产3石的一倍以上。(2)《史记·河渠书》中还载有庄熊罴之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可令亩十石。”吴慧

认为,这里的亩也是小亩,石是大石,折小石亩产16.6石。(3)《史记·沟洫志》中载贾让之言:“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

禾麦,更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吴慧认为,从2大石增至10大石,就是所谓“高田五倍”;下田从原来的1大石增至10大石,就是“下

田十倍”。(4)《史记·货殖列传》有“带郭千亩亩锺之田”的说法,这是指在城市近郊区的肥沃田,亩产可达10石。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

亩是小亩,一锺是10小石,是一般田亩产3石的三倍多。(5)去汉未远的稽康在《养生论》中说:“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

通称也。”上好的“良田”亩产10石,是天下公认的高产水平。吴慧认为,小亩产粟10小石,折合今市制亩产937斤,已经接近亩产1 000斤了。

(6)《汉书·食货志》中载有武帝末年任赵过为搜粟都尉在西北地区推广“代田法”之事。说代田法“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善者倍之

”。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亩”是大亩,“斛”指大石。折合小亩小石为1小亩比缦田增加7斗乃至1.4小石,即每小亩产量为3.7~4.4小石。

(7)《汜胜之书》载有所谓“区田法”。它是采用深耕作区、增肥灌水、合理密植、加强管理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夺取高产的有效措施。该书

说“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秋收区别三升粟,亩收百斛”,“如此,即山区种之,大旱浇之,其收至亩百石以上”,“十亩收

千石,岁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石”指的是小石,折合亩产粟(麦)28.92石,折合今市制亩产3 904斤。有人怀

疑区田法是否能达到如此高产,这是个有待研究和控制的问题。总之,汉代亩产粟3石,折合今市制亩产281斤,比战国时亩产粟3石,折合今市

制亩产247斤,是增产了;汉代粟豆平均亩产2.82石,折合今市制亩产 264斤,比战国时粟菽平均亩产合今市制亩产232斤,也是增产的。 汉代

的高产田则一般可到“亩产十石”或说“亩锺之田”。至于区田则有更高的产量。

魏晋南北朝的粮食亩产

1、南方水稻的亩产 魏晋时期,南方水稻耕作尚较粗放,亩产水平不高。其主要依据是:(1)《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记载钟离牧少时(

在东汉末三国初)躬耕“种稻二十余亩”,“臼所取稻得六十斛米”。平均亩产米不到3石(斛)。稻的出米率大约为46.7%,折合稻每亩6.4石

。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亩”是240步的大亩,因此,折合小亩亩产只有2.68石。(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始

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吴慧同意贺昌群在《升斗辨》中所说的“三升”乃“三斗” 之误,也就是说,按十分取一计算,也

就是亩产3石。折合小亩每亩产米1.361石,再按46.7%折合成稻为2.91石。比《淮南子》中所说的2.77 石,增产4.9%。魏晋也有特殊高产记录。

如傅玄就说魏初屯田“白田(旱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数十斛”。杜预说兖豫“填淤之田,亩收数锺”。这些都是良田、水利田,而且亩是大

亩。合小亩还是亩产几斛和十几斛,平均还是十斛,与稽康所说的“一亩十斛,谓之良田,天下之通称”相合。《华阳国志》说:“绵与雒谷出

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十五斛”。这里西蜀的高产田。东晋以后南朝各代,好的水田也是亩产10石。《梁书·夏侯夔传》中有“溉田千余顷,

收谷百万余斛”的记载,也相当汉代的“亩锺之田”。2、北方旱地的亩产 北方旱地亩产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条: (1)《魏书·李彪传》中载

有李彪的建议:“ 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民,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屯田的租率是十分之五,一夫的屯田产量应是120斛。一夫耕种屯

田合北魏亩为50亩,合汉石 2.926石。还是维持亩产3石的水平。(2)《魏书·食货志》记载,北魏实行均田制,“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

亩,妇人二十亩。一夫一妇出租粟二石”。吴慧折合亩产为2.92石,也维持着亩产3石的水平。因此,吴慧同意“北魏、北齐、北周平均亩产量

相当”之说。

唐代的粮食亩产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与汉代并称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粮食亩产比汉代有较在幅度的增长。反映唐代粮食亩产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条:(1

)《通鉴》说:“元和中,振武垦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十余万斛。”亩产约1石。(2)《新唐书·食货志》载:“以韩重华为振武、京西营田

、和籴、水运使,……募人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亩,……垦田三千八百五十余顷,岁收粟二十万石。”由此材料计算,屯田者共耕

田1 950顷,合亩产为1.025石。(3)《新唐书·崔弘礼传》说,崔弘礼“迁河阳节度使,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于秦渠

下辟荒田二百顷,岁收粟二万斛”。平均亩产也是1 石。吴慧说,唐1石相当于汉3石。唐亩产1石折合汉古3.818石。(4)《新唐书·食货志》

说:“京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及中等,租犹半之,是十倍于官税也”。地主收

租率十分之五,租1石,亩产当为2石。这是京畿良田。(5)李翱《平赋书》说:“一亩之田,以强半弱,水旱之不时,虽不能尽地力者,岁不

下粟一石”。吴慧说,唐量亩产1石合汉量3.81石,再考虑到种豆等因素,与汉一样,打九四折,折合汉量为亩产3.75石,折合今市制为亩产334

斤。吴慧认为,唐代的亩产比汉代增长了1/4还多。

宋代的粮食亩产

宋代已进入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有新发展,加上新耕具的推广、优良品种的采用、肥料的增施等,粮食亩产有较大幅度的

提高。宋1亩合今市制0.9市亩,合汉时的小亩3.125亩。这是在计算宋代粮食亩产时必须注意的。1、南方水稻的亩产(1)宋仁宗时,范仲淹在

奏议《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臣知苏州,田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 (2)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状》中说:

淳熙时浙东路绍兴府六县“每亩出米二石”。(3)方回《续古今考》说:“余在秀……望吴侬之野……皆佃户。……假如亩产二石或三石。姑

以二石为中。”这“二石”或“三石”也是指米。2石米,是4石稻谷,3石米,是6石稻谷。亩产4石稻谷合汉量为亩产谷4.288石,折合今市制亩

产381斤;比汉时为增2.777石,合今市制亩产250.1斤,增长了54.4%;比唐代的3.81石,增长了12.5%。2、北方旱地的粮食亩产(1)北宋的粮

食亩产:北宋初,陈尧叟说:“汉魏晋唐,于陈许邓颖暨蔡宿亳,至于寿春,用水利垦田,陈迹具在”,建议“大开屯田”,“亩收约三斛,七

州之间,可得三百万斛”(《宋史·食货志》)。神宗熙宁时王韶说:“渭原城而下,至秦州、成纪,旁河五六百里,良田不耕者,无虑万顷,

治千顷岁可得三十万斛 ”。(《宋史·食货志》)也是亩产3斛,即亩产3石。吴慧认为这3斛之数是谷而非米,折合汉量为增3.215石。(2)金

代的粮食亩产:章宗泰和元年,更定瞻学养士法,生员给民佃官田人六十亩,岁支粟三十石。兴定三年(1219)正月侯挚说:“河南军民田,见

耕者九十六万余顷,上田可收一石二斗,中田一石,下田八斗”。(《金史·食货志》)麦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还是亩产2石。总之,宋金

时期,北方粮食亩产比以前有所下降。原因有三:其一是战争的破坏。唐末五代的战争、宋辽西夏的战争、金与辽宋的战争,使北方的农业遭到

严重破坏。其二是气候的变化。11世纪时,北方气候异常干冷,导致北方亩产下降。其三是土地的荒瘠。中唐以后北方生态环境遭破坏,造成北

方粮食亩产下降。吴慧认为,宋代南北方粮食平均亩产3.3石,合今市制亩产309斤,比唐代降低7.5%,比汉代增产17%以上。

元代的粮食亩产

1、北方旱地的亩产反映元代北方旱地粮食亩产的材料,主要有:元人姚隧《牧庵集·储宫赐龙兴寺永业田记》中的记载:“今有田一亩,率以

夏秋入止一石”。这是说,每亩田夏收麦一石,秋收粟一石,故曰“夏秋入止一石。”亩产按一熟计为一石,两熟合计为两石。元石大于宋金,

一元石合宋金石1.429石,合宋量亩产2.585石,合汉量(小亩/小石)为3.036石。考虑到种豆等因素,打九四折,合汉石2.85石。这就是说,元

代北方旱地的粮食亩产,已经恢复到汉代的水平。这是唐末以后北方粮食亩产颓势之后的复苏,也是元代后期重视农业和北方气候又转暖的结果

。2、南方水田的亩产 据《黄金华先生文集》卷十“义田”条中说:“为田一亩,岁可得米二石”。这“二石”是宋制——南斗,亩产与宋相当

。又据《两浙金石志》记载,湖州报恩寺兴孝禅师碑说:“其田每亩租米一石。”按对半租率,亩产仍然是2石米。亩产2石米,折合稻谷4石,

合汉量仍是4.288石,合元量则是2.825石,打九四折,合汉石4.03石。南北平均,粗略计之,仍按南宋与金时的权数加权,折合亩产3.61石。这

个数字比唐代的3.75石略低。元代亩产折合今市制为亩产2.5石或338斤。

明代的粮食亩产

明代的耕作水平又有提高,生产经验更为丰富,粮食亩产比宋元有所提高。1、北方的粮食亩产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

亩收麦一石以上。”夏麦秋粟合起来还是2石。亩产2石汉量(小亩/小石)3.2石,比元代的3.036石增产 5.4%,合今市制亩产300斤。2、南方的

粮食亩产明代南方稻麦两熟田的稻谷亩产,据顾炎武《日知录》中引洪熙已年周干说:“如吴江昆山等田,亩旧税五升,小民佃租富室田,亩出

私租一石。”什伍之租,亩收应是2石。亩产稻谷2石,折合今市制为亩产288斤。稻麦两熟田,麦的产量据明末清初桐乡的经营地主张履祥在《

补农书》中所说:“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张氏所说上熟之田,是稻谷“3石”,“春花一石半”。

那么,常田的稻谷产量就应当是亩产2石,春花亩产1石,合起来是亩产3石。亩产稻谷4石,折合今市制亩产577斤。 吴慧认为,明代南方一季晚

稻的亩产是2.72石,稻麦或稻豆复种是稻2石、麦(豆)1石。

清代的粮食亩产

1、清代前期的粮食亩产 (1)南方水稻平均亩产清四川《彭县县志》说:“亩产米一石二斗为上,一石为中,八九斗为下。”即中等水平田亩

产稻谷2石。骆秉章说:“湖南有田百亩,可收租谷百石。”按对半租,亩产稻谷也是2石。陈瑚说:“百亩之产,入租百石,千亩之产,入租千

石。”也是指亩产稻谷2石。总的看,清代前期南方各地稻谷平均亩产2石。当然,这里所说的大都是稻麦两熟田的稻谷产量。单季晚稻的亩产应

高于复种田。顾炎武《日知录》中所说的吴中秋禾1亩之收也不过3石。方苞说:“金陵上田十亩,一夫率家众力耕,丰产获稻不过三十余石。”

这个稻也当是一季晚稻,平均亩产也是3石多一点。总之,复种稻平均亩产2石,一季晚稻平均亩产3石。清代之石稍大,折合今市制亩产292斤(

复种稻),一季晚稻折合今市制亩产397斤(2.72石)或 438斤(3石)。 (2)北方旱地的粮食亩产清安徽《凤台县志》说:“亩所收者,当其

穰时,黍麦可二石。”清康熙《江阴县志》说:“麦、菽、黍、稷亩二石。”清乾隆盛黼辰在《江淮均丁说》一文中说:江淮以北“农夫一亩之

所获,通丰耗而权之,富民之人,恒不下一石”,给富民交租1石,对半租,还是亩产2石。北方麦、粟、豆等亩产2石,折合今市制约为亩产303

斤。2、清代后期的粮食亩产清代后期的粮食亩产,由于推广双季稻以及玉米、甘薯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据吴慧研究,清代

由于推广双季稻、玉米和甘薯,平均亩产比明代增产16.8斤。再加上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的产量(平均亩壮志凌云加4.2斤),清代的平均亩产比

明代(亩产346斤)共增加21斤,为367斤。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2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