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流行这样的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为什么人们藏区人们有这样的总结呢?
广大藏区的人们多食牛羊肉、青稞、奶酪等不易消化食品,为什么强壮而不肥胖?很少有生蔬供应、为什么身体非常健康?能够常年很好的生活在高海拔、高缺氧地区,而且是世界上心脑血管发病率最低的人群?
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将茶叶带进藏区,由于藏茶含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调节生活在高原人们的生理代谢机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大大提高了藏区人民的平均寿命,而长年饮用藏茶的藏区人们,自此,藏茶逐渐成为他们适应高原地理气候条件、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必备的生活用品。
藏茶, 从作为历朝历代供应雪域高原藏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开始,已伴随着这个在高寒缺氧、强辐射、高油脂、生食生活的民族度过了许多岁月,藏茶是黑茶的鼻祖,藏茶的工艺不断打磨与提升,让藏茶的制作工艺已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藏地区高寒缺氧,日照辐射度强,红细胞聚集效能增高,机体氧代谢中血红蛋白携氧量降低,红细胞的生成和运输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胸闷、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状,这些症状出现就是高原反应。
医学专家研究发现,饮用藏茶后血红蛋白的载氧量提高20%以上,而且藏茶有促红细胞再生功能,机体氧的供给和代谢主要是通过红细胞系统来完成的。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及运输状态是氧代谢的关键。
藏茶能植根雪域高原,最奇妙的原因可能就是使机体的红细胞发生了改变,普通人上高原,自海拔2800米开始,机体血红细胞发生聚集现象,大约细胞密度增加30%,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所以聚集更加致密,这就使血红蛋白的载氧功能大大降低,而恰恰高原氧气又稀缺,这就会出现众所周知的高原反应,藏茶能使致密的细胞集团散开,扩大载氧面,这个结果使它成为高原的“生命之茶”。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生活质量获得飞速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都市文明病”也迅速蔓延。亚健康、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随着高速紧张的生活节奏,多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步步紧逼。
2004年,中华医学会对我国八大城市的“三高症”调查显示:“三高”在壮劳力阶层达到了近20%,并且有高达26%的人群处于临界状态。香港700万人口中,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接近100万。
其它诸如肥胖症、痛风、脂肪肝、肿瘤等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这些现象为今天的人类敲响警钟,他们渴望所有的疾病概率不要落在自己身上,从而揭开了寻找新方法“杜绝亚健康,爱惜生命”的新纪元。
藏茶的制作工艺是茶类中非常复杂的一种,五大工艺,三十二项工序,是在其过程中全发酵过程中,较完整地保存了大量的营养成分、多种微量元素和关联性的酶,为红细胞系统的正常工作提供多方面支持。
⑴ 全面补充红细胞生长发育中的各种原料。
藏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铁、锰、硒等矿物质,及叶酸等各种维生素。而机体制造红细胞的主要原料为蛋白质和二价铁,也要有适量的维生素B12、叶酸等辅助物质,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见,藏茶为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提供了重要的营养物质。
?⑵ 抗辐射、抗缺氧作用。
藏茶原料采用海拔1000米以上的成熟茶叶,其中茶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类。经实验证实,茶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辐射损害、保护造血功能的作用。
⑶ 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运氧能力。
藏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糖和茶色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放射线伤害、保护造血功能、抗凝血和血栓、减少血小板凝集等作用。
? ⑷ 富含硒类物质,全面保护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硒类物质能激发免疫及抗体产生,有效地降低血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提高血红细胞携带氧的功能,保护红细胞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和红细胞膜的完整性,促进酶的活性,对抗溶血。藏茶是一种富含硒茶类,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饮用藏茶是补充人体硒元素的最佳途径之一。
⑸ 学医科的洛桑喇嘛比对了多种茶得出的结论 。
藏茶主要以多酚转换物如多糖、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起作用,这就不会产生大量的耗氧效应,就不会像喝其他茶那样耗氧而产生头痛。
藏茶制作工艺复杂,要制作内生物质好,更健康,价值更高的藏茶,如何实现?
首先, 四川雅安蒙顶山,茶叶最早记录开始种植的地方,在这里气候适宜,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生态茶园里的原生树种,在合适的坡度上,确保水土合适,这样保证品种优良。
其次 ,茶树一定要杜绝农药超标、重金属超标、氟超标,不然就是喝“毒茶”,原料以小叶种老川茶树为材,确保生长过程环境好和培育的方法科学,保证原材料好。
最后 ,原材料好,制作精细,从采摘到入口保证无农残留,无重金属,无添加剂,这个是好藏茶的基本条件,藏茶的核心是“三分老茶、七分仓储”造就老茶的品质!
所以核心的还是在后期的储藏,在储藏中不断陈化,其存放对于温度、湿度、光线和周围环境的要求都很严格,藏酒需要严格的密封,而茶是要和自然的空气保持畅通,所以室外空气环境也尤为重要,保持空气干净清新。
任何一个其中的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这一批几年的产品报废,因此需要恒温、恒湿、通风和高洁净无异味的空间存放,实时监控,以保持和提高茶叶的品质。
随着 存放时间 的延长,会在缓慢的 发酵 过程 中越发越透, 陈香 味越来越醇,茶叶有益人体的 内含 物越来越丰富, 价值 也越高,时间越久,收藏价值也更高。
藏茶储藏发酵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微量元素参与,还要保证空气畅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得出如下结论:
第1点:海拔2800米的半高山,处于微生物的临界点,很多有害的微生物在这个海拔高度会被杀死,干净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适中下,是藏茶的最佳储藏环境。
第2点:通过特殊的茶窖空间、环境和特殊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藏茶,茶叶经过深度天然发酵,其微生物和活性酶转换得更为彻底。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无机物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15种矿物质,品质不断上升。
第3点:藏茶由于是深度发酵茶,它存放的时间越久其味越醇厚、甘爽、陈香,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份越久的藏茶口感好,价值越高,品质越高。
嘎尔庄园茶窖和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持续7年的时间联合研究,不断监测测试,确保进入茶窖的每一批都是优异的产品。
同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让嘎尔庄园藏茶的陈化效果更好,不仅内涵物质丰富,有近5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也是最具养生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茶品。
嘎尔庄园茶窖的 藏茶 最大的特点就是喝得出岁月感,茶汤的颜色越发自然、透亮,茶气也越发内敛、柔和、饱满,这样的茶窖藏茶不扎胃、温润、养人,是最富体感的茶窖藏茶。
窖藏陈年藏茶可以降脂、减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窖藏藏茶能明显降低血液中的三酰甘油,降低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超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明显提高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胆固醇含量,并能促进胆固醇和脂类化合物从粪便中排除。
嘎尔庄园茶窖是斥巨资,在海拔2800米的阿坝州黑水县国家4A级景区的核心区,位于达古冰川脚下,在亚洲最大的彩林旁,神仙居住地,雪山润窖藏,匠心打造的专属茶窖,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半高山藏茶茶窖。
嘎尔庄园茶窖创始人做事的发心就是:做高端藏茶第一,弘扬传承经典,精益求精,永攀高峰! 这件事情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认为这是一件意义深远,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藏茶的传承与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嘎尔庄园茶窖创始人的坚守,虽然在阿坝州黑水县建立茶窖是非常困难,但海拔2800米是一个最适宜藏茶储藏的地方,良好的环境让藏茶发酵更充分,发酵出更多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内涵有益的物质高,品质更高,所以坚持以功德入功利为归的文化理念。
嘎尔庄园茶窖创始人和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联合研究,用现代科学研究,试验,让其内涵物质丰富,更符合当代人们的身体体质,让更广大的人们身心健康,内心更安定与富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顶山出者温而主祛疾......“认为其能醒神益思,和胃生津,健脾祛湿,化食消积等多种功效。藏族谚语说,“青稞之热,非茶不消,腥肉之食,非茶不解。”
在当下高节奏的现代生活,高热量高脂的饮食习惯,恰恰是人体的多发病和食物链的源头。所以嘎尔庄园茶窖创始人提倡喝窖藏藏茶的各种公益活动,健康养生,平衡生理,还可以防病于未然。嘎尔庄园茶窖藏茶已成为人们新健康,新追求,新信仰的首选。
现在嘎尔庄园匠心打造,稀世茶窖,向全球开放仅500个茶窖窖主,私窖专属席位空间,不但可以享受陈化数年的茶窖藏茶,高原专属窖主也是彰显身份与荣耀,享受嘎尔庄园窖主的一系列权益。
稀世茶窖藏茶你可以赠送朋友、亲人,让最美的高原茶窖藏茶给你和家人,还有亲人朋友带来不止是健康,还有欢笑。还可以享受嘎尔庄园的文化心灵之旅,让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除了传统茶区信阳、南阳之外,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看到了“南茶北移”商机,开始大规模种植或示范种植。这既有对茶产业再认识的成因,又有政府对茶经济鼓励与支持的原因。
有理由展望,3年之后,河南将成为产茶大省。
在规模种茶即将收尾之时,种植茶叶的各市不仅要追求规模,还应该考虑如何拉长茶叶产业链,在消费环节做好引导,这才是“培植”的又一侧重点。
一、“南茶北种”忙
驻马店市、三门峡市开始规模化种植茶叶,而平顶山市、洛阳市也跃跃欲试开始了尝试种植,南茶北移,在2012年的春天,落到了实地。
在这个春天里,种植茶树在河南成为一大现象。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均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眼下,在驻马店市,确山县、泌阳县掀起的万亩茶树种植高潮已过,现在到了种植收尾期。
在确山县龙山口茶场、虎头山茶场、天目山茶场和泌阳县铜山湖茶场、凤凰岭茶场、盘古山茶场,以及驿城区老乐山茶场,当地号称“七大战区”中,声势浩大的种植场面已被泛绿的茶苗所取代。
显见,驻马店茶产业的宏大规划已从纸面落实到了各个茶场里。更具雄心的规划是,到2020年,驻马店要实现茶叶生产面积5万亩、采摘面积4万亩、产值近3亿元的目标。
在三门峡,更具吸引力的茶产业规划已出台,在去年已有千亩生态茶的基础上,远景规划茶叶种植规模将扩大到50万亩,茶叶经济规模达30亿元以上。
在2012年春天里,三门峡卢氏县实现了种植1.9万亩规模,形成了以南山7乡镇为种植核心区、以沿洛河沿岸为重点推广区,以北山杜关、官道口为试验区的发展格局,仅连片5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就达3000亩。
而在陕县、灵宝市、渑池县等县市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均开始了茶叶种植。南茶北移在驻马店和三门峡第一次实现规模化种植之时,平顶山今年的动作仍然处在示范阶段。
在平顶山鲁山县张良镇杨李沟村,一座占地300亩的“南茶北移示范基地”内,“盘旋层叠的梯田里,一棵棵刚植的茶树苗已分叉,刚刚萌发的叶子泛着红”。
这座新茶园,是鲁山县今年第一次尝试种植茶树。茶树的品种叫“白毫早”。今年3月初,平顶山市景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购买了200多万棵福建“白毫早”茶苗,雇用近百名附近村民,在信阳专业技术人员及鲁山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授下,在张良镇杨李沟这处300亩的山坡上建起了鲁山县第一座茶园。
而洛阳在去年成功推出“洛阳牡丹红茶”之后,欲让洛阳牡丹红茶落地的设想也浮出了水面。据当地媒体报道,洛阳市将在“南部山区发展茶园1万亩”,2012年着手实施。
在新兴茶叶种植大市摩拳擦掌大力发展茶叶经济之时,传统种植大区信阳、南阳同样扩大了种植面积,提升种植技术。
[page]
二、北移的可行性
只要有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温度与降雨量等自然条件,茶树北移的跨步,具有产业可行性。驻马店、三门峡、平顶山等地具备种茶的客观条件。
南茶北移,并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首先还要考虑茶树生产条件上的可行性。毕竟,如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发生在茶身上,河南是无法实现在茶叶生产上的抱负的。
“南茶北移有可行性,茶树生产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土壤条件,二是温度,三是降雨量。三个条件都许可的话,茶树种植向北发展,是正常现象。”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研究中心主任吕立哲向记者分析。
人们知道,信阳与南阳是河南种植茶树的传统茶区,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比如在信阳,年平均气温为15.1℃;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信阳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云雾弥漫,空气湿润。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昼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非常利于茶树生长。
在南阳桐柏县,茶业生产同样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桐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生态良好,属我国高纬度茶区。从历史的角度看,桐柏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是著名茶区,宋时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
吕立哲的观点在今年新种茶大市如三门峡、驻马店、平顶山、洛阳获得了新印证。
比如三门峡,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接合部,尤其是卢氏县西南山区一带,光照、雨水、温差、水质等条件都适合茶树生长,因为“卢氏南部山区的气候、土壤、土质、海拔、温度等自然条件与毗邻的产茶区十分相近”。
三门峡农科院高九思研究员介绍,三门峡,是生产高山云雾茶、生态有机茶的最好地区之一,因为从茶叶品质上看,三门峡红茶具有“高海拔、高纬度、高质量”的特点,产茶芽肥叶嫩,具有持嫩性好、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等特质,茶叶内在品质较好。
在平顶山鲁山县示范茶园内,当地农业局技术人员经过土壤检测和比对,发现与信阳茶园的土壤pH值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南水北调工程从这一地域附近经过,将来还有改变小流域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成为平顶山开始探索茶树种植可行性之路。
虽然驻马店今年开始大规模种茶,实际上当地种茶历史颇为悠久。据介绍,作为茶马古道皇家驿站,历史记载驻马店产茶年代久远。新中国成立后,早在1965年开始,驻马店就开始在确山县瓦岗乡试种茶叶。到上世纪70年代末,确山、泌阳两县茶园面积曾达万余亩,只是到这些年来茶叶种植才式微。
[page]
三、北移市场考量
南茶北移不仅是政府引导之举,更深层的内因在于对市场规律的体认和遵循。
在自然生产条件具备的条件之下,河南各地争相种植茶树,呈现了“南茶北移”的现象,这其中,重要的考量不仅是政策的引导,需要着重考虑的还有市场前景的引导。
政府引导是先导性因素。省政府规划了“十二五”茶产业发展目标,至“十二五”末茶园种植面积计划增长到200万亩,较2010年年底的97.7万亩翻一番。更长远的规划——《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茶产业的种植规模、单产效益等指标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这其中,“南茶北移”正是扩大茶产业规模的主要方式。
政府如此大手笔规划茶产业,与茶产业的消费属性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量正在大幅提升。作为传统茶叶产区,河南具有做大茶产业的条件和优势。更大的诱因是,作为河南传统名茶信阳毛尖虽然有近百年美誉,但是,其单位产值低、总产值低和产业规模低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信阳人,与同是茶叶名牌的安溪铁观音相比,信阳毛尖无论在单产、单价,还是在亩产值和总产值上都有较大差距。
痛定思痛,河南茶看到了自身突破发展的种种瓶颈,包括发展理念、品牌建设、产能规模、品种开拓、体系建设等。
两年来,河南茶在突破茶品上有了新突破,相继推出了“信阳红”、“桐柏红”、“函谷红”等,实现了单产收益的倍增效应,这是河南遵循茶产业增长规律的结果。
河南茶产业发展理念的突破获取的收益,不只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还在于河南在“做大茶文章”上突破了旧有的思维束缚。茶产业是一个大产业,它同样是致富经济,茶产业大发展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市场需求的扩大需要生产扩大。
吕立哲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河南做大茶产业的内因。吕认为,从“信阳红”等红茶产品的创新来看,红茶在信阳和郑州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为扩大茶叶种植提供了市场基础,比如在驻马店,其种植茶树的品种就是从南方福建等地引进的,其种植开发茶叶的品种就是红茶。
而南茶北移则实现了茶区与销区之间更近距离的对接,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分析,更贴近市场的地方更具有产业优势。郑州是河南茶叶销售重地,这些新晋茶叶大市距离郑州相对距离近,它们种植茶叶理论上更有优势。
在扩大茶产业种植规模之时,注重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系统性课题,尤其是品牌培育课题,应是河南茶产业突破之道。
[page]
四、亟待耕耘消费端
在河南大规模种植茶树之时,如何提升河南茶产业附加值理应纳入新种茶地区政府的考量之中。
4月6日,记者采访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茶叶种植的魏科长之时,他正在信阳考察,在今年种茶任务收尾之时,他便赶到信阳考察学习茶产业深加工了。显然,驻马店市在种植茶树之时,便考虑到茶产业链延伸发展。
记者注意到,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与茶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还包括茶文化。”这一文化范畴包括茶旅游,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建设茶艺馆、观光茶园和茶旅游设施项目,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
事实上,在驻马店市茶产业的发展体系中,还包括科技创新体系、市场流通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等。
更重要的是市场力量的介入,才是政府做大茶产业的关键之举。据了解,在驻马店七大茶场建设中,引导企业规模化种植正是其发展茶产业的特色之一。这显然是政府明晰了“政策引导之后市场化发展道路才是正途”这一发展思路。
不过,市场化还是需要茶产业发展理念与营销创新,实现河南茶产业发展的突破。比如,“信阳红”、“桐柏红”,还有“函谷红”等河南红茶的扎堆创新之举,虽然市场效益显现,但不免有跟风之嫌,突破河南走向全国的营销之举仍难见作为。
“河南茶不仅要在种植上努力,更需要在品牌营销上再加把力。”河南省茶产业观察人士分析。